第87期

探訪 死後四十種生活

與其說談論的是死後世界,其實更像某種烏托邦小說,只是談的並非生活,而是試圖尋找人生哲學上,那也許根本不存在的理想鄉。

探訪 死後四十種生活

記者 沈祐平 報導  2010/10/17

(本書封面/影像來自奇摩圖片)

後世界,你會重新經歷在世時的所有經驗,但這次順序全數重組:相同的事情聚集在一起,一次做個夠。

你會有整整兩個月只在自家門前街道上開車,另有七個月整天都在做愛……兩週時間全用來納悶死後會怎樣。七十七個小時困惑,一小時發現自己忘了某人的名字。三個星期明白自己做錯了。兩天在說謊。六週等綠燈,七小時嘔吐。十四分鐘經歷純粹的喜樂。三個月洗衣服。十五小時簽名。兩天綁鞋帶。六十七天心碎。五週開車迷路。三天計算餐館小費。九天假裝知道別人在說些什麼。十八天打開冰箱看裡面。三十四天經歷渴望的感覺。六個月看電視廣告。四個星期坐著思忖可以把時間拿來做更好的用途。三年吞食物。五天扣釦子、拉拉鍊。四分鐘納悶許多事件若重新來過,人生會是什麼樣。

在這樣的死後世界中,你的所思所想和在世生活幾乎沒兩樣,但在世的一切其實滿是祝福:因為這時每個活動都能拆解成得以嚥下的小片段,所有時刻不會持續不斷,所以你能體會人生不同事件交錯跳躍的喜悅,就像孩子在灼燙的沙灘上從這裡跳到那裡。

                                                                -(節錄自<死後四十種生活>第一則:總和)

大衛‧伊葛門探訪死後的世界

這本書有著吸引人的名字,讓人將目光投向那古老而難解的問題-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思考著,讀者不自覺的思考著,然後……就掉進作者的陷阱裡了。

確實,<死後的四十種世界>徹頭徹尾在談死後的世界,它以四十個短篇故事,描述四十種死後的可能。其故事以死後的情景為框架,設定鮮明的主題,利用和活著相對的「死」,重新襯托出我們生命中許多盲目處。但綜觀網路上,大多數對此書的書評與心得,其思考於此後多走向宗教探討、或純粹對死後幻想的吟哦。人們選擇用個人式的感懷,與作者的故事相「呼應」,十分可惜。

 因為它意不在此。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是英美文學和神經醫學出身的學者,目前主持一間神經科學實驗室,從其筆觸和故事進程的安排,不難發現其學院特質的嚴謹與細心。他將四十個故事由淺入深編排,從簡單雋永的小諷刺和寓意,漸漸深入對生命的深切省思,讓人從會心一笑的體會,終至拜服。而名插畫家伊卡魯斯的插畫,更為其氛圍添了不少雋永,並將大衛筆下似有若無的一絲深意具現,讓故事精隨彷彿伸手可及。

 

後的世界其實並未脫離現世

在大衛筆下,散發一種對道德通透了悟的冷靜風格,他的死後世界並非一般宗教中,那些美好或恐怖的幻想,它並非脫離現世獨存的「寄託」。相反地,大衛雖未對此表述,卻已深深的諷刺之。因為「寄託」或「警醒」正是現存宗教對天堂、地獄形象構築的根源。大衛不反對宗教,卻反對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態度,即是把持宗教發言權,隨意定義「生命價值」者。他以一篇篇的故事清楚表示:一種價值觀就能衍生出一種死後世界,俯拾皆是信仰,但無一可證明為真。因此,他的故事並不是要尋求解答,而是要將人對死亡的既定印象移開,讓人從狹隘的生命中暫時脫困,並回首俯視那些囿限住人們的東西。

故事的設定清楚表示這點。這四十篇故事之所以能有極短篇的張力,源自於他「地」馬行空的設定。在大衛的死後世界,那些造成意外結果的情境,並不是隨意構想,而是源自於生活中瑣碎的盲點:眷戀、煩躁、自私的妄想……等。並且,「死後」的假設打破了終點,以不著痕跡的方式,讓人遺忘既有的刻板印象,看見無限的可能。

是以故事中的上帝時常是可愛的、脆弱的、衰老的、愚蠢的、無力甚至失蹤的,祂們沒有發言權和巨大的神聖身影,而以一個平易近人,笨手笨腳的形象出現,比起傳統宗教中,一個明明把世界搞得烏煙瘴氣、屍橫遍野,卻還吹噓自己無所不能的強壯傢伙,書中「神」的形象,顯然更能讓人直視,讓人思考,彷彿科學革命時,從匍匐中站起,首次看見自己身體的人們一般。

 

一段巨大而美麗的借代法

在這部作品中,真正的上帝是大衛,他將讀者丟在一個只有自己和盲點的空間,除去紛雜的花花世界後,看著讀者以驚嘆語調評論盲點,愚昧的將焦點轉移到周圍的空白空間,重新感嘆生命的無常。或許,大衛就和他筆下的那些「老人上帝」、「電腦上帝」、「外星小怪獸上帝」、「網路建構的上帝」一般,對於自己所操弄的問題:時間、真理、意義感到沈重,因而發出的隱晦感嘆吧。

綜觀這整部作品,其實頗像是一段以巨大的借代法寫出的超級長句,用以抒發大衛自己的牢騷。但並非是惡搞式的,那種映照出現實的鏡子,而是在對全文有所感觸後,讀者針對內容所發出的第一句感嘆……而那就是大衛的牢騷,很精緻的惡趣味。雖不脫小品模式,卻已有鉅作的深度刻劃,與其說談論的是死後世界,其實更像某種烏托邦小說,只是談的並非生活,而是試圖尋找人生哲學上,那也許根本不存在的理想鄉。

記者 沈祐平
記者 沈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