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期

測測看 你為什麼想做心理測驗

現今,網路上不乏各種線上心理測驗,有些甚至不知道資料來源和依據標準。但為什麼線上心理測驗總是讓人覺得莫名的準?為什麼人總會想去測這些趣味的小測驗呢?

測測看 你為什麼想做心理測驗

記者 林函諭 文  2018/09/30

「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在後宮劇中你會扮演什麼角色?」、「你未來桃花運為何?」網路和Facebook版面上,或是聊天群組裡,常常不乏人分享、轉發自己玩心理測驗的結果。有的測驗讓人會心一笑,直呼神準,但有些測驗則引人發笑,結果並不準確,卻還是引起大批人的興趣。這些在網路上泛濫流傳、標榜檢測一切關於你身邊事物的心理測驗,絕大多數沒有相關來源和根據,而這些測驗嚴格來說應該名為「趣味心理測驗」或是「趣味心理遊戲」。

何謂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的定義為「採用一套標準的刺激,有系統地對個人的特質做客觀的測量」。簡單來說,心理測驗就像是一項測量工具,用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根據臨床心理師王守珍發表在《健康世界》雜誌的文章,編制一個心理測驗為一大學問,需具備信度與效度。信度即你反覆做此測驗,是不是都可以得到相似的結果;效度則為你做此測驗,是否真的能測量出你所要測的東西。因此要產出一個心理測驗需進行大量的驗證與測試,耗費大批的時間與精力,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大量產出。

而大部分在網路上流傳的測驗,因無確切的科學根據及有效來源,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大量產出,並且「洗版」各大社群媒體。也由於其出處不可考,又內容大多為娛樂性質,故稱為「趣味」心理測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喜歡做這些無根據的趣味心理測驗呢?

99%人測過都說準 為什麼?

趣味心理測驗的標題,常常會冠上「99%人測過都說準」、「測過都說準到頭皮發麻」等頭銜來吸引人們的目光,進而讓人產生也想測測看的心理。為何大家容易被這種標題所吸引呢?或許是覺得有許多人測過有保證,但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從眾效應」。從眾效應是指人們常常受到多數人的影響,沒有多加思考,就跟隨著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做決定。故在此類標題的催化下,大家就會覺得這個測驗也許不錯,便想打開來一探究竟。

在作答方式上,趣味心理測驗具有多種模式,如選項積分加總,或需來回跳題作答,但最常見的為一道題目配上四個左右的選項。而人們之所以會相信這樣簡易的題目及選項得出的結果,可以代表自己的個性或運勢,則是因為中了「巴納姆效應」與「冷讀術」的騙局。

巴納姆效應為一種心理現象,即人們常常會覺得籠統且普遍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尤其是在他們認為這些描述是為自己量身打造時。此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如星座與算命都算在其麾下。那些星座專家及算命先生的話藏有暗示,人們會相信他們所說的就是為自己所訂製的,而趣味心理測驗同樣也是運用這個道理去操作。

舉例來說,像是你的生日快到了,你會買什麼送給自己?選項A為手錶,選擇此選項代表你是「做事前一定要先想個計劃,非常有條理與有組織,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的人。可是這並不代表只有選到手錶的人,才會有條理且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但對於選到此選項的人,卻會覺得這描述非常符合自己,而忽略了這其實是非常一般的人格形容詞彙。

心理測驗示意圖。(圖片來源/林函諭製)

冷讀術已是類似的道理。根據冷讀術創始者石井裕之在其著作《瞬間贏得信任的冷讀術》一書中定義,在事先完全沒有準備之下,替第一次見面的人算命,就立即推測出對方的心理即為冷讀術。簡單來說,就是不用任何先備知識,即可推斷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類似讀心術。常被騙子作為一種詐欺的手段,其易讓人們產生「被了解」的錯覺,故冷讀術也被視為是巴納姆效應的應用進階版。

而趣味心理測驗同時也利用了這項手法,在問題裡巧妙地放入一些例行話題,如上述所提到的生日禮物題目。其藉由拋出一個買禮物的話題當作題目,再配合接下來受測者的選項去進行推敲。以手錶為例,手錶給人的印象是象徵著地位與身分,故可以藉此推斷會選擇手錶的人可能具有思緒條理、重視自我目標等特質。趣味心理測驗就是在這類模式下去設計問題,因此就算毫無依據,也可讓人們覺得這個測驗的結果非常神奇地說中他的內心。而為何人們會陷入巴納姆與冷讀術的陷阱裡呢?

算命師的話術也算在冷讀術的一種,拋出例行話題,讓客人感覺說得很準。(圖片來源/林函諭製)

自我認同與自我安慰的管道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迷失自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討人喜歡,或適合做什麼事,此時渴望藉助某種管道來尋求答案,這種情況就稱為自我認同危機。自我認同即確認自已的身份和定位自我的歸屬,簡而言之,就是找尋你是誰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然而,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需耗費非常漫長的時間來確認,時間成本很高。現今社會又是個講求便捷的時代,人們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就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因此容易取得、題目簡單,又只需花兩三分鐘即能解答內心疑問的趣味心理測驗,成為人們尋求自我認同與自我安慰的一種有效方式。

培養鑑別能力 不可盲目相信

當今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上充斥著數不清的測試,寫著幫助人們分析自己或滿足對認同的需要,接觸大量的資訊易使人無法立即做出判斷而變得盲目。若真的遇上心情不好,想了解自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誤信網路上沒有根據的趣味測驗結果,應立即前往相關的醫療輔導機構去詢問與診斷。如果想真正了解與認識自己,可尋求正規的心理測驗,並請專業人士替你講解。

對於趣味心理測驗,抱持著娛樂的心態為佳。我們應培養自我鑑別的能力,不要盲從測驗的結果行事,或因測出的結果不理想而意志消沉,如此一來太得不償失了。

縮圖來源:林函諭/製

記者 林函諭
希望我能竭盡所有,但也有想竭盡自己的念頭。
編輯 陳希妍
Too old to cry, too young to die.     —《 變了好多》
記者 林函諭
編輯 陳希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