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是什麼?你悟了嗎?
佛系是什麼?你悟了嗎?
記者 許家芸 文 2018/10/14
今年年初,療癒手機遊戲APP《旅行青蛙》上市後,掀起一股養蛙熱潮,遊戲簡單,只能幫蛙兒子準備出門的食物,剩下的就是靜待蛙兒子回家或是捎來明信片,玩家基本上是處於被動的狀態,一切順其自然,也因這個順其自然的態度,讓大家開始使用「佛系」一詞。而之後甚至出現了一系列的佛系梗圖,「佛系」二字更成了時下的流行用語。不過究竟「佛系」二字是如何爆紅的?而它爆紅的原因是不是跟現代社會的結構有關?其中是否又隱含著什麼社會意義?

空無一蛙的家,青蛙不在,只能等牠自己回來。(圖片來源/《旅行青蛙》遊戲截圖)
佛系真的跟佛有關嗎?
找出網路上瘋傳的佛系梗圖研究,不難發現,有一定的公式存在,各種生活面向,都能套上佛系兩個字,例如:佛系段考、佛系過節、佛系賺錢……等,而其中的精髓在於,事事無為,緣份到了,自然會有所收穫。如此曠達的心境,本是值得嘉許的,可是仔細的探究佛系梗圖後,會察覺其實佛系跟宗教意義沒有太大的關聯,〈禪天下〉一文指出,因為佛系男事事無爭、對戀愛婚姻興趣缺缺,這種無欲無求的生活態度,像極了大家普遍認為佛門弟子的修行生活,故以佛系命名,而其特質又跟部分90年代後的青年不謀而合,也因此造成熱議。

佛系精神——事事無為,靜待緣分。(圖片來源/許家芸重製)
不過由此命名方式,和廣為流傳的速度,反而凸顯出眾人對佛家思想一直以來的誤解和刻板印象。雖然佛家思想鼓勵人們放下世間的功名利祿,甚至是大情小愛,因為一切的外在都只是虛幻無實,過眼雲煙。可是縱然如此,佛家的態度向來不是消極、毫無野心的,反倒是說佛家子弟早已根除執著,放下世俗外務,求的是心靈的平靜清明。在達到這樣境界的同時,更是要有「悟」的修為,作為一切精神的根基,要達到開悟的階段,需經歷的試煉,絕非如眾人想像般的簡單與膚淺,也跟現在所說的佛系精神不盡相同。除此之外,佛家雖然鼓勵超世,但在超世之前,沒學會入世的圓滿,何能真正的放下?不過大多數人對佛家的認知都只注意到前者而忽略了後者。
日本佛系V.S中國佛系
既然都說了佛系跟佛家八竿子打不著,那究竟什麼是佛系精神?佛系一詞最早出現的時間已不可考,但是主要的說法是來自2014年日本女性流行刊物《NO·NO》中所提及的佛系男,指的是不婚、不戀愛、不關心生活周遭,只追求自己興趣的男人,簡單來說,就是不食人間煙火,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不過當佛系被傳入了中國後,便被賦予了新意義,因其多少夾雜了中國文化中的佛道思想,它不再單單指的是個人的性格,而是衍生出更高一層的生活態度——淡泊名利,有也好,沒有也罷,雲淡風輕,宛若一股清流般的注入凡俗紅塵之中。而且佛系二字不再只限於形容男生,而是擴展至社會各個生活層面。雖然表面看似跟日本一開始的不食人間煙火有些雷同,不過中國版的佛系多了一層文化底蘊,是一種與世無爭的人生境界。
豁達背後的真實
可是中國版的佛系,真的比日本還有深度意涵和文化底蘊嗎?當我們仔細去探究背後的意義,會發現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現在所謂的佛系就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做,這樣的觀念值得我們反思,這真的是豁達嗎?真正的豁達是心胸的開悟,是整個精神上的昇華,因為經歷了一切,參悟了人生,所以提得起放得下。可是現在的青年,還沒經過什麼歷練就想放下,與其說豁達不如說是逃避,而文化的說法不過就只是給了一面完美的擋箭牌,讓佛系兩字合理化逃避的心態。這些想法和舉動在在的呈現出,現代人大都選擇與現狀妥協,年輕人也喪失了該有的企圖心,以及對外在世界的熱情,而隱藏在底下的是這個世代的焦慮和不安。以整個文化的脈動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的社會現象,倘若連年輕人都沒有向前衝的拚勁,代表著社會沒有前進的動力。
原子化的焦慮世代
美國心理學會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導指出千禧世代(泛指1980~2000年出生的人)的年輕人憂鬱、焦慮甚至是自殺的意念,跟過往比起來,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而這跟現代人致力追求完美的特質有關。但是這份對完美的追求,無形中成為整個社會的壓力,尤其數位媒體、社群網站的普及,人跟人的比較心態又會更為強烈。加上外在社會環境暗示著人人都該拿高學歷、設定崇高的人生目標,進而導致年輕人缺乏安全感、備受壓迫的焦慮。照理來說,既然人人追求完美,整個社會氛圍本該更加的欣欣向榮,而不會出現佛系心態。但就如同鐘擺效應,到了一個極端,鐘擺自然會盪向另一端,當大眾都崇尚完美,一步步的加大社會壓力,人們心中漸漸會對環境心生反感,既然有太多外在事情無法解決,乾脆不管事、不去想、眼不見為淨的偏激心態便會出現。因此佛系的流行,同時也象徵著人們的潛在壓力到達了某種程度的極端。
在佛系的背後,除了察覺社會隱藏極大的壓迫之外,也透漏著現代社會原子化的出現。社會原子化指的是社會中的連結結構(例如:村落、家族、家庭……等)喪失後,每個人都漸趨成為單一個體,進而產生孤獨、人際關係的疏離。佛系的流行,顯示人人專注於自我,但社會相對變得孤立冷漠,同時昭示出社會原子化的現象在加大,當原子化的力量越強,整體的離心力就越大,也代表未來的社會可能變得更加分化,甚至衍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
「佛系」一詞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大多數人在使用這些梗圖或用詞時,都是抱持好玩的心情,可是在無形中卻也反映出使用者的心態。能成為流行,意味著多數人都有相同的感受或看法,值得我們正視。或許在其中發現隱藏的社會弊病,但沒關係,發現它,解決它,明天會更好。
縮圖來源: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