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期

腳步聲消失了 大腦能過濾聲音

你知道我們的大腦會過濾聲音嗎?這個過濾系統其實跟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有關,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症」。這項系統甚至能幫助人類學語言、學樂器。

腳步聲消失了 大腦能過濾聲音

黃齡萱 報導  2018/10/14

耳機會降噪,那耳朵呢?有些人沒聽到自己沉重的呼吸聲;有些人聽不見自己咀嚼的聲音,從不認為那樣的音量足以讓他人煩躁;有些人走在暗巷,只防備其他人的腳步聲,卻不知道其實自己的腳步聲大得嚇人。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可能對抑制「精神分裂症」有幫助。

大腦過濾聲音 不是故意的

其實,不是聽不見,而是忽略了。今年九月《自然》雜誌上刊登了一項研究,對老鼠的大腦進行觀察、實驗,發現即使是老鼠的大腦,也有過濾聲音的能力。大腦實際上能消除部分的噪音,如上述說的呼吸聲、咀嚼聲以及腳步聲,過濾系統讓它們進不到控制聽覺反饋的區域,反而更能清楚聽見周遭環境的其他聲音。這與求生本能有關,在野外生存時,聽到獵食者的腳步聲比聽見自己的還重要百倍。

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能過濾某些聲音,耳朵聽到的聲音,不一定會讓大腦有反應。(圖片來源/黃齡萱攝)

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與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合作,在研究中開發了一種聲學虛擬現實(acoustic virtual reality)系統,模擬了不同狀況的聲音。他們將測量的電極植入老鼠的聽覺皮層,也就是大腦處理聲音的區域。老鼠在跑步機上跑步,邊拍攝大腦神經元變化的即時圖像。透過老鼠的大腦皮層反應,識別聲音如何抑制、傳入神經迴路的機制。

大腦皮層負責處理各種感覺器官的刺激,以及產生反應,不同區域負責不同的感受。(圖片來源/黃齡萱製作)資料來源:《Gray's Anatomy》 

在大腦皮層中,「聽覺」區域處理聽覺刺激,「運動」區域產生反應,指揮肌肉運動。熟悉自己走路的聲音後,聽覺皮層和運動皮層之間的聯繫就會改變。研究人員讓老鼠聽見人工腳步聲,跟自己平常的腳步聲不同,所以老鼠的大腦聽覺皮層在最初期反應相當明顯。牠們每走一步,就會發出一個聲音,經過兩到三天,老鼠的聽覺皮層的活動減少了,但當他們改變人工腳步聲的音調時,皮層活動又會增加。也就是說,大腦可以因為經驗,關閉對「可預測」聲音的注意。而自己的腳步聲、咀嚼聲、呼吸聲等,即為「可預測」的聲音,因為我們的耳朵每天都聽見它,習慣它的存在後,大腦便過濾掉了。

在運動皮層域與聽覺皮層之間,研究人員發現「消除」的信號。運動皮層有一組抑制神經元活躍起來的機制,這組抑制神經元就是「消除」信號,它會抵消固定聽見的預期聲音,在大腦做出最後反應之前過濾掉。所以當老鼠在野外生存時,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陌生動物發出的聲響。

老鼠的大腦會發出抑制信號,讓牠沒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反而更注意其他聲音。(圖片來源/黃齡萱製作)資料來源:《自然》

人類的大腦皮質比老鼠的更發達,但大腦基本的分區構造相似,聽覺皮質與運動皮質都是存在的。所以,大腦過濾聲音的系統,可以延伸到不同的研究區域,對於人類的醫療與學習方面都有助益。

抑制幻聽 治療精神分裂新希望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俗成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慢性衰弱的精神疾病。常見的症狀有幻聽、幻覺、妄想等。「精神分裂症」此類的用語容易讓人誤解成擁有「多重的人格」,但後來荷蘭相關醫學研究發現,其實是患者大腦釋放的化學物質嚴重失調,加上神經迴路故障,與人格轉換牽涉的層面不同。思覺失調症患者即使沒有聲音的刺激,大腦的聽覺皮質依舊產生活動,「消除」信號並沒辦法有效抑制這些聲音,所以產生了幻聽。結構上的異常最常發生於額葉、顳葉這些大腦區域,它們對應的剛好是聲音過濾系統中,最常用到的兩個區域。

思覺失調症的大腦異常最常發生在「額葉」、「顳葉」,恰好是處理聽覺與運動相關反應所在位置。(圖片來源/黃齡萱製作)資料來源:《Gray's Anatomy》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大約四分之三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持續有其他復發的身心障礙狀況。相關的治療,幾乎都需服用抗精神病的藥物來緩解症狀,以及心理諮詢與輔導,嚴重到長期住院的例子也很常見。所以得花費大量的人力成本與經濟、醫療資源,而且疾病本身與藥物都會讓患者的預期壽命減少,是很難克服的困境。而本研究發現了過濾聲音的機制,更加清楚「消除」信號的存在,因此研究這項聲音抑制系統,對於治療精神分裂症是有所貢獻的。

聽覺調適機制幫助 學習語言和音樂

這項抑制、過濾的機制,讓耳朵聽見異常或新的聲音後,大腦產生反應,透過多次的經驗,這個聲音就變成「日常」了。

這種聽覺的調適能幫助人參與複雜的學習活動,如學會說話、學新的語言、演奏新的樂器等。假設我們正確的彈奏鋼琴,每一個音都如預期一樣,那聽覺皮層活動會減少。但如果按錯一個琴鍵,產生不同的音調,是平常沒聽過的,這時候聽覺皮層勢必產生很大的反應。大腦就會學習到,這個音是錯的,下次不能按到這裡。學新的語言也是,學英文時,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多聽英文演講、英文歌,能培養「語感」,其實就是同樣的道理。大腦習慣這個英文單字的發音、語調,只要多聽幾次讓聽覺皮層習慣,若講錯了或發現其他人講的較不標準,就會產生反應。

皮層上的運動機制,讓大腦配有很強的「偵錯」系統。未來在學習語言或音樂時,也許能運用它開發相關的學習機器,讓我們更順利地記起一首曲子、學會一個新的樂器、學好一種語言也說不定。

研究大腦多年 過濾機制未來可期

「把話當耳邊風」這個說法,其實不單只是一句俗語,大腦真的會因為頻繁接觸到相同的聲音,把那個聲音自動忽略,轉而注意其他的。大腦的相關研究已經進行很多年,如今發現了如此重要的過濾聲音系統,配合現在的科學技術,不論是結合醫療還是運用人工智慧發展相關的學習機器,都值得期待。

記者 黃齡萱
我喜歡龍貓、喜歡喝奶茶、喜歡認真的人
編輯 林芷懷
手指的芷 腳踝的懷
記者 黃齡萱
編輯 林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