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 你是哪一味?
酸甜苦辣 你是哪一味?
林奕廷 報導 2018/10/28
英文中有一句俚語是這麼說的,「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每日攝取的食物,影響著一個人的樣貌,更可以反映出生活狀態、所處環境。但事實上,食物與我們的關係並不僅限於如此而已,酸甜苦辣,每一種味覺上的刺激,皆牽制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在潛移默化中,更對人們的個性造成莫大的改變。
想要更有勇氣?不如來一杯檸檬水吧!
今年6月《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布了一科學研究報告,指出酸味可能會促進人們的冒險行為。這項研究是由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所提出,研究者Chi Thanh Vi和Marianna Obrist認為,相較於其他的味覺刺激,酸味確實促進並且影響人們從事冒險行為。
研究使用BART(Balloon Analogue Risk-Taking,氣球模擬風險任務),作為評估一個人有多少勇氣去承擔風險的依據。研究者使受試者隨機選擇飲用酸、甜、苦、鹹、鮮味及中性的礦泉水,再請受試者點擊螢幕,使氣球充氣。氣球充得越大,累積的獎金越多,受試者可以隨時終止,以兌換獎金,然而一旦氣球爆炸,先前的獎金也隨之消失。研究者將此做為判斷準則,從中比較五種味覺刺激與中性礦泉水中的差異,是否會在受試者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攝取酸味食物,例如:檸檬製品,會讓人產生更多勇氣去承擔風險。(圖片來源/林奕廷攝)
結果發現,酸味確實促進了冒險行為,相較於其他口味,食用酸味的受試者點擊滑鼠替氣球充氣的次數更高。為了改善味覺感知的差異性,研究者更將受試者的範圍從英國擴大到越南兩個國家,然而,這項實驗結果卻沒有因為地域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會將冒險行為這項名詞誤解,認為它是負面的名詞,會造成人們衝動行事。但在這項研究當中的冒險行為,並不是指採取魯莽或不經思考的行動。而是人們在攝取酸味過後,將願意承受更多的風險去達成目的,更會減緩因為風險而造成的不安與焦慮感,變得大膽,產生更多的勇氣去做平日不敢嘗試的事。
口味暴露個性 你嗜哪一味?
如同上述所說,飲食可以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和性格。我們知道攝取某項特定的食物,可以對自身的性格造成些許改變。但飲食與個性間的影響層面可不僅止於此,我們可以從分析一個人平日裡常吃的食物、喜歡的口味,便能夠輕易得知個性甚至推測內在性格。面對多樣的食物選擇,每個人一定都會有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味。
有些人嗜辣成癮,研究者Nadia K. Byrnes與John E. Hayes於2013年發現,人格特質與喜愛辛辣食物間存在有趣的關係。喜愛辛辣食物者的行事作風通常較為大膽、喜愛冒險。研究者運用AISS(Arnett’s Inventory of Sensation Seeking Test,阿內特庫存感覺尋求模型)作為評斷對恐怖事物的接受程度。結果發現,這些接受程度較高的受試者,大多具有愛吃辣椒以及胡椒口味的傾向。
對於那些嗜辣者來說,辣味在舌頭上造成的灼熱感對身體造成一種危險的感覺,這種味覺上的刺激相當於乘坐雲霄飛車的快感,而這種難以掌握的刺激正是嗜辣者所追求的。在生活上他們也同樣如此,比起安逸的生活,他們更願意去挑戰那些難以掌控的因素,享受征服後更大的成就感。
有些人則偏好苦味,喜歡喝無糖黑咖啡或是吃有苦味的巧克力。這些具有獨特苦味的食物,事實上則顯示了內心藏有反社會黑暗人格的傾向。此篇文章發布於《Appetite》,研究者Sagioglou與Greitemeyer針對三種黑暗人格特質(自戀、精神變態、馬基雅維利主義)、攻擊性、日常虐待以及五大人格特質(外向性、隨合性、嚴謹性、開放性以及情緒控管是否穩定),四種方向進行評估。最終發現喜歡苦味的人在虐待、精神變態、攻擊性等方面得分較高,與上述的惡意人格特質呈現正相關。因此相較於其他的口味而言,研究者能更容易的從苦味去預測一個人是否潛藏著黑暗人格。

習慣飲用無糖黑咖啡等苦味食物的人,可能潛藏黑暗人格。(圖片來源/林奕廷攝)
酸甜苦辣,上述提到了其中三味,剩下甜味。許多人難以抗拒甜味的誘惑,現在我們更常用「螞蟻人」一詞,來借指無甜不歡的人。而這些喜歡甜食的人通常也容易被聯想為甜蜜的、親社會的。研究結果指出,這些嗜甜者具有較高的比例是對社會友善的,他們通常富有同情心、愛心,且是容易使人感到愉悅的。同時亦具備一定的奉獻精神,相較於其他的味覺,更加的願意去幫助他人,或是從事志願性服務。
飲食與個性 誰因誰果?
我們可以將飲食視為一種改變性格的魔法。吃酸可以讓人增加勇氣,幫助度過人生當中的小難關。除此之外,這項研究的釋出,更可以使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人受益。透過適量的攝取酸味,使他們不再逃避風險,能抓住機會,改善現在的生活,進一步踏出舒適圈,去和陌生人交談。
我們也能把飲食作為一種辨別性格的指南針。藉由飲食來了解一個人的隱藏性格。飲食與性格是密切相關的,美國嗅覺味覺治療與研究基金會負責人Alan Hirsch曾在他的書中《What Flavor is Your Personality?》,解釋個性與飲食是如何產生連結的:「在7歲前,我們的性格基本定型,對食物的偏好也在此期間內形成。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大腦中決定性格歸屬和嗅覺、味覺偏好的部位正好在同一區域,它們靠得很近,相互間必然存在一定聯繫。」
可以確認的是,性格與飲食的關係密不可分,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但兩者間卻不一定具備明確的因果關係。不是每個愛吃辣的人都膽子大、愛冒險;不是每個喜好苦味的人,都具有黑暗特質,從飲食來斷定個性,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不過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待平日所攝取的食物,去思考到底是飲食決定個性,還是個性改變飲食?
從目前的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兩者間存有相當程度的關聯且息息相關,但誰因誰果,仍無法斷定。現今的我們可以依存僅有的飲食訊息,來一一剖析或是操控自己的性格,期待未來科學家發現更多飲食機密,使人們進一步熟悉飲食,也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