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期

納骨塔、墓碑消失了 環保葬

隨著環保觀念上升,台灣逐漸開始推行環保自然葬,國民可以選擇在海洋中或是大樹、花朵包圍下的環境,和這個世界告別。

納骨塔、墓碑消失了 環保葬

廖庭歡 報導  2018/11/04

莊子:「我把天地當作棺槨,把日月當作一雙玉壁,把星辰當作寶珠,萬物都是我的陪葬品。」在當時,很少人能像莊子一樣對生死如此豁達,而這種以天地為葬的精神流傳到現代,卻成為「環保自然葬」政策的基石。

環保自然葬是什麼?

環保自然葬(以下簡稱環保葬)為近期環保觀念上升所興起的殯葬方法,以火化的方式將遺骸燒成骨灰,再將這些骨灰埋回或灑回大自然的環境裡,隨土地生態循環再利用,達到不入塔、不立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的目的。

台灣目前擁有五種類型的環保葬,分別是「樹葬」、「花葬」、「灑葬」、「植存」、「海葬」,根據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的說明,可依地點分為公墓內與公墓外兩大類,公墓內包含樹葬、花葬、灑葬,前兩者將特殊研磨過的骨灰埋藏於預挖的公墓土坑,再種植花樹於上,而灑葬則是將骨灰拋灑在土地上,但因為空氣污染的疑慮,後來改為直接埋入土中。

花葬過程:工人正將裝於環保紙袋的骨灰倒入土坑裡。(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植存和灑葬的處理方式相似,區別在於是在公墓外的地方進行,如公園、綠地、森林等地方,目前台灣設立的植存區僅有2處,分別是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三芝櫻花生命園區;海葬則是將骨灰裝入雙層環保袋,加入五彩石增添重量,並拋入海中。

台灣環保葬分類介紹。(圖片來源/廖庭歡製)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

根據內政部107年第13週的統計通報,從民國96年404件的環保葬件數,到105年的件數攀升到6774件,10年間有高達15倍的成長比率,顯示民眾越來越能認同並採取環保葬,臺灣環保自然葬協會理事長郭慧娟表示,國人採行樹、花葬較多,與政府提供樹葬區較多,以及能入土為安,較符合國人喪葬風俗習慣有關。

環保葬的好處 經濟又環保

民眾能夠接受環保葬,仰賴政府積極倡導觀念與提供補助,根據《臺北市多元環保葬鼓勵金發放作業要點》,如民眾將特定塔位的骨灰遷出,改為實行環保葬,可以領取1~2萬元的鼓勵金。另外許多縣市的環保葬園區,開放設籍民眾免費申請,非設籍地民眾雖有收取費用,但相比傳統葬禮花費,降低許多。

環保葬除了費用低廉,也解決以往土葬和火化塔葬造成的土地浪費和空氣污染問題。

根據內政部107年統計通報,截至105年底,總計有519處骨灰存放處(包括納骨塔和納骨牆),最大容納量為874萬6,100位,但累積容量使用率才39.75%,也就是說仍有520多萬的塔位閒置中。台灣土地本身狹小,若這些殯葬設施不斷地興建,卻沒發揮用途,有浪費土地空間的嫌疑。

相較之下環保葬借助大自然的環境,讓骨灰能被分解並回歸大地,比起不斷蓋上一座座無法被消耗的建築物,更能達到重複使用埋葬空間的目的,其中海葬甚至不需使用土地。另外環保葬改用美麗的花瓣,解決了紙錢燃燒的問題;樹葬墓園則透過植樹,平均每1株樹每年可以吸收11~18公斤的二氧化碳,對於降低全球暖化和空汙有所幫助。

以高雄為例,喪葬型態的比較。(圖片來源/廖庭歡製)資料來源:《高雄市屍體火化與屍體埋葬之變遷分析》

環保葬政策跟上了嗎?

雖然環保葬有許多的優點,但是制定至今已有16年的《殯葬管理條例》,在環保葬的實施上仍有不少問題。

根據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楊國柱撰寫的《推廣環保多元葬必須克服的幾個問題》,他認為灑葬和植存處理骨灰的方式幾乎相同,主要差別只在於地點不同,法規上卻有著不同規定,如《殯葬管理條例》第12條規定公墓為方便喪家治喪,須提供一些基礎設施服務,如服務中心、停車場、公共衛生、給水及照明設備等,但植存區卻沒有相關法規。

再如第8條規定,樹葬公墓的地點必須離公共飲水井或飲用水之水源地1000公尺,學校、醫院、幼稚園、托兒所等500公尺,但植存區卻沒有相關規定。

前新竹市殯葬管理所所長譚維信表示當初會有植存的方式,是因為現有的公墓空間不足,需要找尋公墓外的地方來繼續推廣環保葬,所以雖然方式相同,但為與公墓內的灑葬區別,才特意取了植存的名稱,名稱的意義不大,所以並沒有為了植存而特意立法,但也造成植存法規上的缺漏。他表示未來修法應該要統一名稱,才不會使法規糾結在名詞的使用而造成民眾的錯亂。

另外在第19條中特別規定骨灰拋灑或植存專區不得設置任何具有喪葬外觀的標誌或設施,也不能有破壞原有景觀的人為設施。但譚維信表示雖然目前法規是這樣規定,但有鑑於國人每年都有祭拜的習俗,未來很有可能會放鬆法規,開放讓民眾放置非固定的紀念物來追悼親人。

儘管法規如此,民眾還是會擺放特定紀念物或是花朵來紀念親人。(圖片來源/廖庭歡攝)

清明節消失了? 環保葬的爭議

除了政策問題,中華民國殯葬設施經營商業同業公會等團體更曾以圖文反諷政府環保葬的政策,認為清明節將會因此消失以及破壞國人慎終追遠的文化。

雖然環保葬的目的是希望自然環境能取代納骨塔和墓碑等埋葬空間,但也引來國人質疑,當想要祭拜、思念祖先時,該從何而去?以往固定的祭拜空間,轉眼變成廣大飄渺的大海或是沒有設立墓碑的公墓,該怎麼悼念親人?親屬使用花葬的楊先生表示雖然花葬環保、乾淨,但若能以種樹苗、掛牌子的方式來紀念,將更有悼念依據。

已在殯葬業從事10多年的行銷業務楊文勳也表示,他曾經遇過一位客戶,他的親人本來是使用海葬的方式,後來卻因夢到親人在海上漂泊不定,而覺得不安,所以來找他安置塔位。他認為入土為安的觀念或是將亡者靈魂安定在固定地方對於國人有很深的意義,這個信念無法被輕易撼動。至於環保葬是否會影響一般殯葬業者的工作,他表示,目前因為環保葬的文化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故尚未對殯葬業者的工作產生劇烈影響。

以花瓣代替我們的思念

儘管受理環保葬的件數逐年上升,但根據107年統計通報,環保葬只佔了總遺體火化數4%的比例,仍屬少數。

雖然政府積極地推動環保葬政策,但法規卻還不夠成熟,原有喪葬文化也不容易改變,在全球環保意識不斷提升之下,現有的殯葬模式確實需要改變,不只台灣,日本近年興起的歸零葬,概念也類似環保葬,其強調「零葬禮」、「零墓地」、「零骨灰」,亡者遺體直接送到火葬場火化,骨灰不是帶回家供奉就是拋灑海中,將死亡後的手續極簡化。

台灣地狹人稠,從土葬到環保葬,其實都在尋找一個更適合台灣的喪葬模式。人終有一死,死後也無法帶走任何東西,但卻可以藉由環保葬為後代留下一個更好的環境,如果換作是你,會願意做一次嘗試嗎?

縮圖來源:受訪者提供

記者 廖庭歡
常常因為看劇荒廢寢食的女子
編輯 呂奕廷
喜歡吃牛肉麵,但是吃不起只能吃沒肉的湯麵。
記者 廖庭歡
編輯 呂奕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