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請注意 肥胖增加嬰兒致病率
媽媽請注意 肥胖增加嬰兒致病率
姚璇 報導 2018/11/11
「懷孕要多吃點啊!小孩才會頭好壯壯。」在一般人觀念中,女人懷孕時最好一天多餐,才能讓腹中嬰兒吸收足夠營養。但,這一吃可別吃過頭了。肥胖的人體內,本就會改變自身體內的腸道共生菌,讓罹病機率增高。最近於《Natur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肥胖母體所生出的嬰兒,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的功能也會被影響,影響範圍已不僅是自身。再者,若飲食上崇尚西方式飲食,更會增加自己孩子肥胖和罹患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機率。
腸胃道共生菌到底多重要?
腸胃道共生菌,又稱為「腸道菌叢」,根據台灣醫學期刊中的論文指出,在嬰兒早期腸道發育中,腸道共生菌的定殖在建立免疫系統和代謝功能上都有著關鍵作用,影響範圍包含腸道內、外。
腸道共生菌中,佔比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菌種分別為「厚壁菌」和「擬桿菌」。厚壁菌主要作用為促進消化和脂肪的吸收,擬桿菌則與之相反,兩者扮演著相互制衡的角色,所以厚壁菌和擬桿菌的數量必須達成平衡,才能維持宿主的身體健康。
但是,當腸道共生菌發生失調時,腸道內部的共生菌會過度滋生,導致腸道發炎,引發腸道性發炎疾病,如常見的潰瘍性大腸炎。外部來說,會造成代謝症候群或引起過敏反應,可能患上如糖尿病、哮喘或是自體免疫相關疾病。
由此可見,腸胃道共生菌對於人體的影響非同小可。

後壁菌和擬桿菌的數量平衡,為人類是否肥胖的關鍵。(圖片來源/姚璇製)
息息相關的免疫系統
腸胃道中的免疫系統運作也和大腸共生菌息息相關。
人類的先天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扮演著前鋒部隊,他們會受到腸道共生菌的刺激進而活化,製造出能夠促發炎反應的細胞素,來抵抗這些入侵體內的病原體。
腸胃道中的免疫系統中,主要有促進發炎反應的Th17細胞,和抑制發炎反應的T細胞。如前面所提過,腸道菌叢種類百百種,至今仍無法證實個別菌種對於人體疾病和健康的影響。但已確定有特定菌種能夠影響T17和T細胞的活化,另外,腸道共生菌的代謝物——短鏈脂肪酸,也會影響T細胞的活化。
肥胖才是元兇?
先前《Nature》上的許多研究,多把嬰兒腸道微生物的改變歸因於剖腹產、生產前後接觸抗生素,或是產後哺乳的方式,但本研究證明,母體的肥胖才是根本原因。
實驗撇除其他微生物的可能影響(皆從陰道生產、相同的哺乳方式、皆無接觸抗生素),將體重過重的母親和體重正常的母親所生下的兩周齡嬰兒,拿取個別的糞便,並混入動物飼料中,利用胃管灌食的方式進入小鼠體內,持續進行三輪,每輪長度為21天。
結果發現,被灌入肥胖母親生下嬰兒的糞便混和飼料的小鼠,腸道中厚壁菌和擬桿菌的相對比例會較高,也就是說,體內吸收和消化作用會較明顯,容易發胖。而這樣的情形也適用於人類身上,《台灣醫界》上的論文提到,肥胖人類體內的厚壁菌和擬桿菌的相對比例會明顯高於瘦者。這些小鼠腸道中更出現「梭狀芽胞桿菌」,而這種菌類也證實和青春期肥胖密切相關。
另外,實驗發現這些小鼠原本腸道中的細菌有移位到肝臟的狀況,於是他們比較兩者間肝臟中「16S DNA」的數量,因為此種DNA僅在細菌DNA中發現。結果顯示,肥胖小鼠的肝臟含有較多的16S DNA,且和正常小鼠相比大小、顏色都較具變異性,也有持續生長的趨勢。移位的共生菌會影響肝的新陳代謝功能,而肝臟的健康正是影響肥胖的重要關鍵。
由此可見,孕前BMI(身體質量指數)的增加,將導致嬰兒腸道共生菌的組成改變,並使肝臟的細菌增加和變異,並引發新陳代謝問題,將更容易發展成肥胖或是脂肪肝相關疾病。儘管從斷奶後維持健康飲食,仍會持續影響孩童的幼年健康。

將正常母親(左)和肥胖母親(右)所生出嬰兒的糞便樣本混入飼料中,分別灌入兩組小鼠體內,觀察小鼠腸道共生菌的變化。(圖片來源/姚璇重製)資料來源:《Nature》
西方式飲食 嬰兒罹患炎症機率更高
《Journal Of Hepatology》中的一篇論文指出,目前全世界兒童感染NAFLD的機率正逐漸上升。當肝臟脂肪過度堆積,影響肝臟的代謝功能,會引發肝的纖維化或是急性肝炎,最後發展成NAFLD。故NAFLD好發於肥胖者或是飲食習慣不佳者。
為了評估來自肥胖母親生出嬰兒的糞便中的共生菌,是否會增加罹患NAFLD的速度和機率,他們接續先前的實驗,將兩組小鼠皆暴露於短期西方飲食之下進行觀察。暴露於短期西方飲食的小鼠,和對照組的小鼠相比體重增加許多,肝臟內的三酸甘油酯也明顯較高。實驗更驚人地發現,曝露於六週西方式飲食後,正常小鼠的腸道共生菌中,數量本來互相平衡的後壁菌及擬桿菌,竟變成厚壁菌座大的情況。由此可見,飲食的影響足以改變正常的身體機能,接著發展成NAFLD。
因此,若是肥胖母親生下的孩子,先天上罹患NAFLD的機率就較一般孩子高,後天飲食上,孩子如果又沒有多加控管,長期食用高油、高糖及高鹽的食物,必定會產生更多肥胖或是慢性疾病的問題。

肥胖母親生下的孩子,屬於罹患NAFLD的高危險群,若後天仍崇尚高油、高糖或高鹽飲食,罹病機率高。(圖片來源/Pixabay)
擁有健康的下一代
肥胖母親所生下的後代,早期體內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改變,進而增加腸道的滲透性,並且降低巨噬細胞的活動機能,細菌更可能移位到肝臟,增加肝臟炎症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發生的風險。後天飲食習慣的影響,更會增加NAFLD的患病率。
雖說腸道微生物之改變是否會直接致病,目前尚未完全釐清,但不論如何,媽媽們仍不可掉以輕心。看來要更注重身體健康和飲食習慣,才能帶給未出世的孩子一個健康強壯的身體。
縮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