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公斤的人生 食物填不滿的癮
300公斤的人生 食物填不滿的癮
陳子與 文 2018/11/11
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自己超過100公斤的模樣,而身邊也少見200多公斤的人,更別說破300公斤,你會感到不可思議,無法描繪這樣的人該長什麼樣子、該怎麼生活。TLC(The Learning Channel)自2012年開播的紀錄片《沈重人生》追蹤超過600磅(大約300公斤)的人重回健康的故事,但減重從來不是那麼簡單。
身為300公斤的人
「我好恨我的身體。」每天起床時,最先攫獲意識的便是這句話,日復一日地抱怨,成了例行公事,而且朝向越來越毀滅性的結局靠近。身體因為許久沒有翻身而僵硬,血液好像凍結在某塊脂肪內,神經被麻痺了,下床可以說是一種無可避免的折磨。這樣的身體就像個隨身攜帶的監牢。

起床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耗費極大力氣。(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洗澡也並非易事,要把鬆垂無比但巨大沉重的腹部撥開,小心翼翼地將每一個夾層清乾淨,否則皮膚摩擦過度會受傷。肥胖引起了各種併發症,全身上下唯一健康的部分可能就是嘴巴了,反正一經指使,照顧者便會將食物端來面前,就能「不辭辛勞」地吃個不停。
這樣的身體狀況,別說是能不能走進店家面試工作了,連會不會卡在家門外的樓梯都是個疑問,想當然耳,待在家無所事事,只能找東西吃。「我真的需要減重手術。」這絕對是剩下的最後一道方法,因為對食物的癮頭不可能解決,人生充斥著壓力、低潮、背叛、忽略,只有食物是唯一不會離開的、最真實的慰藉!
食慾膨脹 超重的人生
像這樣病態性肥胖的人,通常都是過度飲食及缺乏足夠運動造成的。節目中專門幫人減肥的醫生Younan Nowzaradan(以下稱納查拉登醫生)表示,這樣體型的病人一天攝取的卡路里約是兩萬至三萬大卡,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參考數據來看,大約等於一天要吃37個炸雞腿便當,普通人根本難以想像。
然而,這卻是每個主人翁的日常。體重超過600磅並非一蹴可躋,往往是習慣成自然。看著舊照片中的他們從小到大逐漸圓潤,漸漸變成龐然大物,感慨和震懾可以說是同時拔山倒樹而來。雖然TLC將這個節目介紹為「令人感動的心路歷程」,但看著一幕又一幕吃個不停的畫面、一包又一包空有熱量沒有營養的速食,很難讓人真心投入感動。

高熱量食物在節目中很常見。(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自甘墮落的行為,在努力至上的社會氛圍中是不被允許的。身為旁人,可能會嘲諷他們不夠努力。然而,當類似的事件一再上演,似乎有些線索從表淺結論中露出蛛絲馬跡,告訴我們被隱藏的故事。
人生失控 暴食的源頭
在略帶哽咽的語句中,無數令人心碎的過往透過當事人訴說著,但觀眾難以因此衝擊、情緒渲染,因為故事聽起來是過去的事、是別人的事,是體型正常的人才能感動他人的事。但對於這些超重患者們來說,食物是救贖、是夜晚得以安心入睡的鎮靜劑,所以當食物反過頭來成為傷害時,他們失去拒絕的能力。癮頭是明知不可行,但促使飛蛾撲火的魔,它像是被凝視著的深淵,待人入神後,悄悄成為吞噬一切的信仰。
主人翁暴食的源頭不乏家暴、遺棄、性侵等,帶著傷痛被食物撫養長大後,往後的人生卻像是失竊了一樣。「再不減肥,我將不久於世。」接續這句話的待辦事項,又會是個加大墨西哥捲餅和特大杯蘇打汽水。這無關自我認知,即使明白自己再不減肥就會死,但改變是更可怕的未知挑戰,於是再度將自己的焦慮寄託於下一包薯片。
人可能會對一個身材正常,但體質帶有殘缺的孩子憐憫,認為社會應該給予更多寬限。可是如果我們看不見某人成長中受過的傷,只看得出他長成後的肥胖,那麼就有可能落入框架,斷定他是個活該、浪費社會資源的胖子。過度肥胖是一種外在和內在的殘缺,它可能來自一個還有挽救餘地的偏差,卻終於一段沒有上限的失控。

儘管深知自己不能繼續吃下去,但仍舊抵抗不了點心的誘惑。(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源頭追溯 游移的主權
但失控的不只體重,還有人際關係。納查拉登醫師在了解誰是食物的採買供給者(通常為親近的家人或情人)後,曾說過一句話:「那些購買食物的人認為自己控制了他們(超重患者),但其實是相反的。」
站在照顧者的立場,自己行動自如,對人生有更多的主控權,甚至能縱容那些躺在病床上嗷嗷待哺的人。然而,同時也得花泰半時間提供基本照護,除了難以工作外也失去夢想。他們困在床榻邊,彷彿腳上銬了一個鐐,當摯愛的人呼喚,就得乖乖回到主人身邊。
人多少都需要靠著「被需要」的感覺才能存活,健康的關係建立在互惠下。但照顧者之於主人翁的關係更像是看護,酬勞是一聲「我愛你,我不能失去你。」另外想像一下,社會在型塑一個獨力照護中風配偶的人,會大讚這種鶼鰈情深;反過來,當那個人離開,並梅開二度,媒體也能將故事塑造成一種背叛。所以,胖到可能不久於世的人虛幻的愛,是照顧者真正要的嗎?或這是一種箝制,讓愛在增胖中消亡,可是裸露出的卻是進退維谷?
主權回歸 心靈的導正
照顧者的心理我們不得而知,但有時愛就是一種不講理的存在,它無須理由,即使現實條件嚴峻,它還是永恆不滅。只要愛能支持一切,並協助主人翁減肥重獲自理能力,何嘗不是雙贏。帶著照顧者的殷殷期盼和清楚的醫囑,接下來就是主人翁漫長的減肥之路。天使與惡魔在拉扯,如果食慾戰勝,那復胖就會席捲而來。
無論是什麼說詞,沒有人不知道這些是藉口。但回到一切的起點,他們原本都是和你我無異的普通人。我們或許和他們一樣,偶爾會抵擋不住惰性而不寫作業;明知道速食不健康,但就是想品嚐汽水和披薩。
我們能生而為健康的人,何其幸運,社會安全的網在童年將我們包裹,卻漏接了他們。對普通人來說,偶爾的放縱是種紓壓,但主人翁缺損的心是藏在肥胖之下的虛弱,既無法讓自己堅強,也緊抓著身旁的人不放,同歸於盡。比起其他精神疾病,對食物上癮聽起來只是單純和自己過不去,沒必要尋求心理協助,因此減肥路走得步履蹣跚。
身為旁觀者
節目往往沒有追蹤到減肥療程的最末段,畢竟現實不是童話故事,拉下幕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鏡頭後的主人翁,仍須和生活及體重抗爭,將自己拉回永不再偏移的正軌,解決肥胖無疑是個人的責任,解鈴還需繫鈴人。
那觀眾們呢?如果只拿《沈重人生》當作警惕自己別吃太多的娛樂,未免有點可惜。《沈重人生》之所以沉重,不只是因為身上體重,還有心靈的重擔。當類似的故事重複上演,作為觀眾可能會無聊、看膩,但仔細揣摩他們的人生,看穿他們更需要的是心靈上的解藥,是不是就能預防更多無辜的人,沈淪為社會的重擔呢?
縮圖來源:截圖自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