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補習教育之現象
台灣補習教育之現象
林函諭 報導 2018/11/25
「她在補習班很用功,在家常常讀書讀到天亮,我的孩子要是不在學校睡覺,可就真的沒時間睡了啊。」這句話出自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女主角母親與學校老師的對話。《墊底辣妹》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一位班上成績吊車尾的高中女生,遇上一位擁有獨特教法的補習班老師,於短時間內考取日本知名大學的故事。電影所呈現的內容與文化和台灣雖不盡相同,但是看見女主角在補習班重複寫考卷的畫面,相信看在莘莘學子眼裡,應該心裡多少有些感觸。而上述女主角母親在劇裡對學校老師所講的話,或許也相當程度地反映了當今社會上,關於補習教育所衍生出的現象之一。
「質」與「量」 該如何拿捏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其官方網站,發佈關於補習班之定義,根據「臺北市短期補習班管理規則」第3條第1項規定:「本規則所稱補習班,指以補充國民生活知識,傳授實用技藝或輔導升學為目的,對外公開招生、收費、授課且有固定班址,預收學生人數並達五人以上之短期補習班。」換言之,補習班可依其教學目的的不同,分為許多類型,而其中較常被大眾拿出來討論的類型為學科類補習班。
截至2018年全台的補習班總數為17431家,甚至比全台連鎖便利商店數還多。根據全國補習班招生對象統計指出,在不同招生對象中,尤其又以國小生為最大宗。然而在補習班的「數量」提升之時,其「質量」是否也有跟著提高呢?

根據2017年數據統計,台灣補習班數量繁多,甚至超越連鎖便利商店。(圖片來源/林函諭製)資料來源:全國立案補習班統計圖表、經濟部統計處
在現今報章媒體中,看到的多為補習班的負面消息。如當時引發社會關注的林奕含事件,讓大家開始注意到補習班性騷擾的議題,此外針對體罰、虐童等事件頻傳,更有部分補習業者為了逃稅與避開繁瑣的檢查事項,並未向政府立案,以致出現擾民或是意外事件之發生,讓民眾對於政府把關提出質疑。
目前任職於楊淯英文的補習班老師楊承熹,面對這些負面傳聞,他表示:「建立制度就好。至於看到的社會新聞,就像飛機事故一樣,非常少但是一旦出現就很嚴重且被報導,所以會覺得搭飛機不安全一樣。」而政府也因應上述案件的發生,接連立下相關法規。如推動補習班「實名制」,要求教職員工揭露真實姓名,避免其使用假名無法查清過去來歷,並防堵有性侵害、性騷擾前科,或是損害兒少權益行為的人員進入補習班。對於未立案補習班,則是經查證後須依法課稅並補稅處罰。上述條例是否能夠有效取締這些非法行為仍有待觀察,面對補習班素質良莠不齊,如何在「量」與「質」間取得平衡,是一大課題。
為何而補 教育制度出問題?
沒有需求就沒有供給,補習班的數量會增加,也是源自於學生的需求。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學生需要去補習?任教於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教師林華峰,以及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的教師彭珮貞皆認為,學校屬於大班制的教學並以常態分班,老師難以因材施教,學生亦無法自行選擇要由哪位老師來教導。反觀補習班,學生可自行選擇想要的老師,補習班也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狀況、程度及問題下去分班。楊承熹表示:「學生補習就像健身請教練一樣,能對症下藥。且現今學校老師的淘汰機制比較慢,市場上補習班的淘汰機制很快,壓力比較大,自然會想辦法讓學生進步,收更多學生。」
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正於教育研究集刊上發表的一篇《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文章中提到,關於台灣今日補習的盛行與原因,有兩種比較熱門的說法,第一是受到近年來教育改革的影響;第二則是受社會人口的結構改變之影響。

「為何補習」的簡單思想循環示意圖。(圖片來源/林函諭重製)資料來源:從《墊底辣妹》來看臺灣的補習文化
12年國教為目前最近一次的教改。12年國教課程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期待學校教育能讓學生適性發展,而不再只是著重於考試和課本裡的內容,藉此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高中的入學招生也改為免試升學,國中基測也改為會考。會考是為了解學校教學品質及國中入高中補救教學的參考,更另外增置「特色招生」之管道,給擁有特殊才藝的學生一特別管道,希望能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
林華峰對於此次教改抱持正向且肯定的心態並表示:「12年國教特別著重在學校教師教法的改變,未來的學校教育不再只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更重視學生的策略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以適應多變多元的未來世界。」然而彭珮貞卻認為此次教改只是換湯不換藥,只要國內家長觀念不改、資源都集中於某些大學校,學生的升學壓力仍會存在。楊承熹也表示此次教改並無減輕學生升學壓力,反而讓補習班更賺了。若家長不了解教改的內容,對於新升學制度感到惶恐,便還是會決定將孩子送往補習班,期待幫助孩子找到升學的路徑。
補習班與學校教育的本末倒置
補習文化的盛行,也造成其與學校的教育上產生衝突。「我國中的生活就是平日上課然後去補習,六日也貢獻在補習班,晚上回家還要寫作業,所以會利用白天的上課時間補眠。」目前就讀大學三年級,擁有15年補習經歷的奇蒂(化名)表示補習佔據了中學求學生涯的一大部分。除了學校的課業外,補習班的課程就如同肩上另外的重擔,需要同時兼顧兩者,在時間分配上是一個考驗。且奇蒂也提到,自己會太過依賴補習班,如未補習之科目,考前就會很慌張不知如何下手讀起,對比有補習的科目,補習班老師就會整理好考前重點,方便應試。此外上課容易偷懶、鬆懈,心裡抱持著補習班會再教一次的心態,而忽略學校教學。如此種種,學生選擇在補習班而非學校「學習」,讓學校教育未能於學生身上正常發揮,導致出現補習班與學校教育本末倒置之現象。
補習教育仍待商榷
市面上對於補習教育的討論存在已久,其所衍生出的現象有許多,各類評論皆有。補習班的出現讓學校跟不上進度的同學能有個加強學習的地方。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使他們願意花重本送孩子進入補習班,卻可能出現學生太過依賴補習,教育本末倒置等問題。綜觀台灣對於補習相關之政策還未臻完善,在數量提升的同時,如何加強把關品質的部分。總總補習所引發的相關問題,都應該再多加思慮些。
教育不應只局限於考卷上成績,應多注重於學生的多元探索,讓每個擁有不同專長的人,能有更多不同的學習機會。教育制度的改善與補習未來是否能夠達成雙贏的局面,還須端量與探討。
縮圖來源:林函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