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 投射真實的一面鏡
進擊的巨人 投射真實的一面鏡
陳希妍 文 2018/12/02
以下書評含有部分劇情,請斟酌閱讀。
六年前,颳起一陣「巨人」風潮,《進擊的巨人》動畫版以史詩級的災難、熱血激昂的戰鬥,成功吸引人們的目光,「進擊」也成為當時熱門的形容詞。不過,若你還認為它只是一部在動作戲上讓讀者大呼過癮的熱血少年漫畫,那你就錯了,在這些看似簡單的黑白線條下,隱藏著意味深長的現實。
《進擊的巨人》(以下簡稱《巨人》)是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處女作,於2009年在講談社《別冊少年Magazine》連載至今已近十週年。故事從人類與巨人的衝突說起,為抵禦以噬人為樂的巨人,人類築起三座高牆,在其庇護下過著與外界隔絕的生活。但主角艾連.葉卡卻不甘如此,他嚮往著牆外世界的自由。

走出牆外,勢必要對抗巨人,但巨人與人類之間存在壓倒性的實力差距。(圖片來源/《進擊的巨人》動畫版官網)
消滅巨人 人類就自由了嗎?
突破城牆阻隔、消滅島上大部分巨人後,艾倫終於親眼看見他夢寐以求的海洋。乍看之下,前半段劇情的核心目標已達成,似乎該迎來一個美好的結局。然而,若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想必會在許多讀者心中留下疙瘩。
相比早期的篇幅,漫畫80幾話後,劇情複雜性與題材延伸上有大幅度的提升,走出城牆、消滅巨人已不是現階段的發展重心。隨著先前埋下的伏筆、謎團一一解開,整個故事瀰漫著懸疑氛圍,劇情走向也由起初人類與巨人間的衝突轉為人類彼此的勾心鬥角。
《巨人》利用牆的倒塌,隱喻變動時代政府與人民的關係,少了一層層的保護,卻解開人民的束縛。離開城牆,迎面而來的是一波波巨大的敵人,也象徵追求真理的路勢必不好走。但排除這些困難後,更大的謎團漸漸浮現,牆外的世界似乎還隱藏著政府不可告人的秘密。
現實的縮影 沉淪於私利的人類
阻礙主角們追尋自由的怪物,並非巨人,而是人類自己。各國政府對絕對權力的渴望及對異族的仇視,造就了巨人一次次的殺戮。利用群眾恐慌,編造謊言,使他人屈服於掌控下,即使代價是腥風血雨。
然而,《巨人》並未立即否定這些殘暴的行為,而是告訴我們世上沒有「絕對的正義」,事情皆是一體兩面。如漫畫台詞所述:「所謂好人,就是用來稱呼對自己有用的人而已。不存在對所有人都有用的人,為了一個人的利益,可能就會侵犯另一個人的利益。」原先主觀認定的殘暴手段,當立場轉換,就是對方維護自己利益的方式罷了。在劇情上,《巨人》沒有過度美化人類的行為,而是將真實人性的黑暗與模稜兩可的正義刻畫得淋漓盡致。

人民的命運掌握在當權者手中,但在利益面前,生命的價值可以變得微不足道。(圖片來源/截圖自愛奇藝)
由故事中人們的生活、物品,可看出《巨人》時代背景的設定在舊時代時空。然而,極權統治、思想改造、人體武器、對少數民族的欺壓等,這些本只該出現在歷史中,不符合現代文明思想的政治手段,卻給我一股莫名的熟悉感。現在時間點,伊斯蘭國的恐怖攻擊、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的施壓等,類似《巨人》所描述的現象恰巧地在當今社會上演,不禁讓我猜想作者的用意,反思社會的重蹈覆轍。雖說建立於一個架空世界,《巨人》卻總在二次元中微妙地反映現實,打破虛擬和真實之間曖昧的界線。
聖人主角?凡人主角?
劇情之外,《巨人》另一項與現實的連結,莫過於主角艾倫思想的塑造。「我要把巨人從這個世界上驅除掉。」是艾倫的經典台詞,而最初讀者所認知的巨人僅是可怕的吃人怪物,人類的天敵。如此看來,立志消滅惡勢力的艾倫便是「正義」的化身。
然而,隨著巨人的真面目曝光,消滅巨人,原先看似正當的防衛行動,卻浮現出人道問題。巨人其實是由人類轉變而成,殺了巨人某方面就等同殺了人。得知如此殘酷的真相後,艾倫仍會對眼前這些怪物外表的人類痛下殺手嗎?
在漫畫第102話中,因過去的歷史仇恨,艾倫與同族人成為他國合力撻伐的對象。在敵人進攻前,艾倫率先向敵方發起攻擊,造成大規模的濫殺,連小孩也不放過。顛覆一般人對少年漫畫主角正派的印象,「我將害蟲消滅了,它們只是湊巧長得像人而已!」艾倫的想法始終未改,毫不留戀地殺掉那些將危害他的怪物,甚至是人。

「如果想要淩駕在怪物之上,或許連人性都要放棄」,為奪取敵人所擁有的巨人能力,巨人化的艾倫攻擊敵方陣營和人民。(圖片來源/截圖自講談社COMIC PLUS)
另一部少年漫畫《鋼之鍊金術師》(以下簡稱《鋼鍊》),在我看來,兩者某部分劇情極為類似。同樣面對著存有道德問題的敵人—人造人,《鋼鍊》的主角愛德華·愛力克始終秉持初衷—以不殺人為原則、不能讓任何人犧牲。相較之下,兩位主角心態上的反差,使我陷入沉思,站在旁觀者角度,殺人就是不對,但若是自己面臨生死關頭,有多少人能堅守那無形的道德底線?
一直以來,為符合社會期待,漫畫主角的人物設定是不允許有一絲歹念,如愛德華一樣以「聖人」的姿態呈現。主角代表的是絕對的正義,這或許是人們向來認為漫畫所描述的是遙不可及、虛擬世界的原因之一。雖與其他主角無異,艾倫擁有許多特殊能力,但在他的內心世界,始終和我們一樣是個「凡人」,會被人性之惡所左右。《巨人》突破既有框架,透過亦好亦壞的主角再次牽繫虛擬與真實,展現赤裸裸的人性面貌。
幻想基於現實 鏡子映照你我
當《巨人》訴說上述一齣齣的精彩好戲時,美中不足的是,進入馬雷篇幅後,接二連三出現許多先前從未提及的新角色。未提供足夠的篇幅解釋,只用了幾句話就給這幾位「不速之客」相當有影響力的地位,導致新角色立體感單薄。且不斷利用創新角色推動進入停滯期的劇情,也顯露《巨人》故事結構完整性的不足,缺乏縝密的脈絡。不過,畢竟《巨人》尚未完結,之後劇情發展與結局仍是未知數,現在下定論稍嫌過早。

今年11月,諫山創在節目《熱情大陸》透露正準備《巨人》故事的收尾。(圖片來源/《熱情大陸》官方推特)
縱使如此,不管劇情安排、人物形塑、台詞設計,我認為《巨人》在描寫真實人性上絕對是眾多少年漫畫中的上乘之作。諫山創曾在採訪中說到:「只提出單方面的正義而講故事,就脫離現實變成一篇幻想故事了。我覺得,現實世界不會那麼簡單。」屢次突破虛實的界線,證明並非只是異想天開的空想,漫畫也能發人深省、成為社會借鏡。藉隱喻開啟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又透過寫實事件衝擊人們的認知。咀嚼這些《巨人》所拋出的味蕾刺激後,你必定會感到後勁十足。
縮圖來源:《進擊的巨人》官方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