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期

從公投看懶人包文化

懶人包文化的出現反映了資訊時代的思考習慣,每天所接收到的資訊量太過龐雜,使人無法慢慢地思考。為了迎合大眾沒有耐心去閱讀長篇大論,訊息的內容不斷地被縮減,資訊內容變得平面,最好是讓人一看就懂,連帶著思考深度的降低。

從公投看懶人包文化

吳佳璘 文  2018/12/02

「懶人包」一詞源自PTT的八卦版(Gossiping)。當討論單一主題的文章帖數過多,眾說紛紜,晚一步加入話題的鄉民(PTT使用者的代稱)就會跟不上話題討論的節奏,這時候熱心的鄉民就會將先前討論的脈絡、事件發生的時序彙整成一篇精華文章。懶人包的使用也以圖文的形式遍佈社群網站、傳統媒體,成為新型態的傳播文體。

懶人包帶你看懂公投元年

11月24日剛結束四年一度的地方首長選舉,較往年特別的是,本次有10項公投議題綁定大選,可謂台灣選舉史上最複雜的一次。公投議題層面涵蓋能源及食安政策(7、8、9、16案)、東京奧運正名(13案)以及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的正反持方(10、11、12、14、15案)。十項議題齊發,不少選民反應「公投主文太過複雜」、「看攏瞴」,因此各大媒體和公投提案組織紛紛製作了簡單易懂的懶人包,讓選民可以一目了然。

懶人包顯然在這一次的選舉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GoogleTrends搜尋趨勢所示,「懶人包」一詞的搜尋量在選舉前一周逐漸增加並於11月24日達到過去12個月內的最高峰。不管是公投案、投票規則及程序、地方首長的政績都可以透過懶人包得到初步的認識。社群網站上面瘋狂轉傳的圖文懶人包,為選民推開參與公投的大門,降低了瞭解公共議題的門檻。

懶人包為公投議題討論方式產生質與量的改變,塑造新型態的公共參與模式。懶人包將議題的內容精簡濃縮,是質的變化;而它的分享散布,將討論的範圍擴大,為量的提升。此外W. J. T. Mitchell​所Image Science: Iconology, Visual Culture, and Media Aesthetics​》一書也指出:「媒介為了迎合大眾需求,製作者更傾向於生產淺顯和通俗易懂的傳播內容。越不用花腦筋、越刺激的內容,越容易為觀眾欣賞和接受。​」

「懶人包」一詞在12個月內的搜尋量。(圖片來源/截圖自GoogleTrends

不容輕忽的責任與使命

〈從判斷觀點分析檢視公共議題懶人包所涉個體之角色與認知〉論文指出,懶人包反映了社會中的資訊需求,民眾在探討公共議題時需要更多平衡報導的資訊,透過搜尋懶人包來找尋不同立場的意見。而懶人包製作者透過懶人包來吸引群眾支持,社群媒體提供民眾和懶人包製作者一個公開表述個人意見的平台。懶人包作為資訊傳遞的工具,一定帶有影響閱聽人的目的,不管是引導價值判斷或是單純提供思考的切入點。當懶人包的接受度越廣、使用率越高,便不能再和參與公共議題切分。公共議題的討論不會是一家之言,越多的聲音加入才能真正的去反映議題在社會中的樣貌。

然而這樣對懶人包的依賴有可能會成為公共參與的巨大陷阱。當懶人包變成人們建立意向的主要參考依據,卻忽略了懶人包的資料來源並不具有完全的公信力,不正確的資訊以訛傳訛,就有可能增加對議題錯誤判讀的機會。懶人包在公共領域中成為協助資訊散布的工具,公共領域卻是容納多元意見討論、思辯的地方。因此懶人包作為引領討論的敲門磚,應該將議題的多元面相呈現出來,而非流於單一價值的洗腦工具。

膚淺的瞭解議題

公投議題背後的價值不全是同意與不同意的二分法,懶人包把議題字面上的論述簡化,單刀直入地切入問題的核心固然沒錯,但是卻讓公眾議題的討論變成是非題。以本次公投第十二案為例:「你是否同意以民法婚姻之規定以外的其他形式來保障同性別二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經過懶人包的詮釋,圈選同意表示支持同性婚姻另立專法;反之則認為同性婚姻應入民法。這樣的論述降低了選擇的難度,選民只需要向接近的理念靠攏。

然而,此一作法並沒有增加公眾對本議題的認識,究竟「立專法」和「入民法」之間的差異為何?「立專法」是否能落實性別平權?為什麼同性婚姻不能享有民法的保障與權益?細思極恐,如果對議題的認識流於「讀懂」片面文字,這真的是公民參與的精神嗎?

在眾多的懶人包中不乏有將正反論述並呈、角度客觀公正的,坦蕩地列出各方的提案理由,然而未能深度解讀資訊的情況下,資訊吸收愈多,反而愈易感到困惑與混淆。舉例來說,公投第十二案(同性婚姻應另立專法)與十四案(同性婚姻應入民法)相互對抗,但卻有相同的提案理由:可以降低社會成本。第十二案的公投理由書提及,改變現有民法婚姻定義將會耗費龐大的行政和立法資源;第十四案的公投理由書解釋若另立專法,將增加法律解釋適用的困難,增加社會的成本。礙於懶人包的特性,將會陷入精簡扼要和敘述詳實的兩難,除非選民能夠主動地去查詢更多的資料佐證,否則只會增加判讀上的困擾。

公投第十二、十四案的懶人包。(圖片來源/Explained-2018公投翻譯蒟蒻

深度和熱度可以兼得嗎?

公投案的提名其實代表社會裡多元的價值觀念,媒體的無孔不入更是將其廣傳,網路上充斥海量的資訊,變化速度頻繁又迅速,只要打開社群,就算周遭杳無人聲也彷彿聽到沸騰的討論。光是接收新資訊就讓人應接不暇,更遑論消化議題和做出價值判斷,漫天的輿論混戰更是加強了思考的難度,每一篇貼文、每一則留言都如同雜訊一般干擾著。

懶人包文化的出現反映了資訊時代的思考習慣,每天所接收到的資訊量太過龐雜,使人無法慢慢地思考。為了迎合大眾沒有耐心去閱讀長篇大論,訊息的內容不斷地被縮減,資訊內容變得平面,最好是讓人一看就懂,連帶思考深度的降低。而公共參與卻是長期的公民責任,並非把選票投入票匭後一秒就宣告終止,每一個決定都應在接收各方資訊後幾經掙扎,做出心中最滿意的選擇。

縮圖來源:吳佳璘製

記者 吳佳璘
無時無刻都在想家的熊少女
編輯 林芷懷
手指的芷 腳踝的懷
記者 吳佳璘
編輯 林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