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青年返鄉 該如何做起?
吸引青年返鄉 該如何做起?
姚璇 報導 2018/12/16
「青年返鄉工作」為社會熱潮,許多年輕人甚至放棄高薪工作,毅然決然回到老家創業。除了秉持滿腔熱血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青年農民甚至須了解產銷的流程、市場的運作,同時,適當政策推行也十分重要。只有當培育、能力和政策都跟上腳步,才能創造出友善的返鄉的創業環境,吸引更多外地遊子歸鄉。
青年返鄉面臨問題
青年返鄉早在1989年即出現第一波的趨勢,當時正值解嚴,青年想要重新參與地方事務,陸續投入地方工作,直到出現於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的第二波的返鄉,當時政府以多元就業方案號召青年再次投入鄉鎮發展,如農委會2006年推出「漂鳥直到2010年後興起的第三波返鄉風潮則是受到學運、社運風波、都市高房價等等複雜因素所致,但和以往不同的是,第三波返鄉青年除了勞力,更運用知識層面進行地方改造,他們藉由重新包裝地方特色,創造出新價值。
近來,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鄉村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浮現,青年返鄉的議題逐漸被重視。但是目前青年返鄉的動機薄弱,大眾價值觀認為要到大公司上班、領高薪,或是具備專業技能不足,又或者是缺乏本錢或是金源投入創業,儘管現今政府已有實行相關政策,但仍無法讓一定數量的青年願意從都市返回家鄉,協助繁榮地方。

將地方特色產物結合文創,為商品增添附加價值。圖為學生為台東新港漁港打造的文創周邊商品。(圖片來源/姚璇攝)
政府政策不夠完整 誘因不足
台灣的都市、鄉村人口比例日漸懸殊,根據行政院內政部的資料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六都的總人口數約為70%,這表示經濟發展相對弱勢的鄉鎮人口數僅占約30%。面對鄉村發展的困境,政府其實推動了不少「地方創生」政策,目前也有許多補助辦法和條例,如客家委員會「客家產業創新育成計畫」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行動巡迴 368 推動計畫」等,提供創業青年培訓課程及經費補助。
政府雖然現有的補助條例還算完善,但是貸款的方式可能會讓青年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循環,最後可能變成長期依賴補助生活,並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返鄉青年劉耀聰提到,自己返鄉創業第一年的年收入甚至只有22K。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供青年創業者的《青年創業及啟動金貸款要點》中提到,機房、工廠等場地貸款年限最高可達18年,這對創業青年來說,表面上看似是福利,但是背後所需要的是更長的還款時間。
另外,目前全台已有多處青年創業基地,但多數仍在起步階段,且中央政府並沒有一個整體針對地方政府的政策。地方政府對於營造創業環境需提出更多的整合方案。其中屏東縣政府是較成功的案例。屏東縣政府設立屏東青少年中心、青年學院和青創聚落,藉由三階段全面性的青創培育,從小開始養成青少年對於挫折的正確觀念和忍受力,並培養相關技能,增加外來青年到屏東創業的動機,也能將屏東子弟留在家鄉,青創聚落的招募第一年免店面租金,也能夠給予青年一個足夠的空間去嘗試、去挑戰。

屏東縣政府推出的青年返鄉創業整合政策。(圖片來源/姚璇製)資料來源:屏東縣青年創業服務網、屏東縣青年學院粉絲專頁
日本這樣做
和台灣一樣面臨鄉村人口老化危機的日本,政策面和台灣大不同,日本是以中央政府出發,提出國家等級的地方創生總體策略,地方政府則扮演監督角色。例如日本政府推出地域性活絡隊,政府招募青年志願者到鄉下進行地方的創生和推廣工作,服務時間為一至三年,中央政府提供約400萬的補助,也就是說地域性活絡隊的隊員平均的年薪,約為日本公務員年薪的30%~40%。結果顯示,隊員數從2009年89名大幅成長至2016年3,978名,也有超過一半的青年願意繼續留在當地生活。
另外,要執行地方創生,充足的資金是首要條件,若地方沒有資金注入,有再多的想法和人力仍會被侷限。日本政府的故鄉納稅計畫算是間接提高青年願意返鄉的意願。故鄉納稅計畫讓人民能選擇將自己繳納的稅金,轉給喜愛的地方政府。計畫中制定地方政府的KPI戰略,希望地方能夠成立自立事業,繁榮經濟、提供就業機會。以納稅者角度來說,他們可以獲得當地農產品做為回饋,同時地方政府也能將自家特產推廣出去,可以說是雙贏。
日本對於青年返鄉和活絡地方的政策,都提供了足夠誘因讓青年願意投入地方。

面對高齡化社會、鄉村勞動力外流,日本提出地域性活絡隊和故鄉納稅計畫做為對策。(圖片來源/姚璇製)資料來源:地域おこし協力隊推進要綱、地方創生関係交付金
從培育、實際體驗做起
除了政策推動之外,返鄉活動參與和課程培育對於青年也相當重要。許多青年因為接觸到短期返鄉服務的相關活動,改變他們對於地方的看法。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的青年社區參與行動Changemaker計畫,也是讓青年力量互相串連與交流的好機會。參與青年必須提出突顯在地特色、契合社區所需的企劃案,並配有業師輔導、訪視,最終選出15~20組團隊實際下鄉,將自己想出的提案付諸行動,希望培養具人文思維的在地關懷青年。
短期偏鄉服務也可能讓青年日後萌生返鄉工作的念頭。「用蹲點的方式,去那邊傾聽在地的聲音,才有辦法去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很多在地的議題。」蹲點台灣的負責人林佳儀認為,返鄉服務是青年培力的重要過程,讓學生能對這份土地有認同及貢獻。「我們確實有些學生在蹲完點之後,每年都還是會找時間回去,跟當地的人們培養出了一份感情,也有同學畢業之後,去了社區營造相關的組織。」短期的返鄉工作、服務多多少少會對青年的價值觀產生影響。
培育、政策需並進
面對鄉村勞動力流失,要吸引青年返鄉、投入地方,台灣在培育和政策制定上都必須完整。要吸引都市青年回流,需長期的計畫和足夠高的誘因,政府端應積極訂定具體有效、全面性的獎勵措施,且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相互合作,才能真正解決鄉村和城市間的發展不均。
如果青年返鄉能為鄉村社區帶來實質的幫助,真正解決痛點,形成返鄉創業的良性循環,繁榮地方後,相信年輕人也會願意返回家鄉,為自己的家鄉打拚,同時實現自我理想。
縮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