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期

明天會更好 公投元年檢討大會

2018公投於11月24號聯合「九合一大選」舉行。然而,久違的公投也引起許多爭議與討論。此次公投到底發生什麼問題?我們可以怎麼樣更好?

明天會更好 公投元年檢討大會

李庭安 報導  2018/12/16

「依據憲法主權在民之原則,為確保國民直接民權之行使,特制定本法。」(《公民投票法》第一條摘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而「公民投票」在憲法保障之下,是人民行使權利,直接參與政治,體現民主價值的神聖儀式。

民眾手拿粉色與紫色選舉通知單排隊等待投票。(圖片來源/許柏悅提供)

選民新體驗 公投新考驗

2018年11月24日,中華民國全國性公民投票(簡稱公投)聯合「九合一大選」在全台各地舉行。此次公投是繼2017年12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大幅度下修公投提案及通過等門檻後,睽違十年讓人民有以公投直接參與民主的機會,因此2018年,也被稱為「公投元年」。

年齡下修至18歲即可參與,門檻放寬,提案及通過機會都相對容易許多,突破以往公投難以有效執行的困境。然而門檻下修導致通過整整十項公投項目,不但創歷史新高,所帶來的意見和討論也讓人眼花撩亂。

2018公投十項提案,內容繁多令人眼花撩亂。(圖片來源/李庭安重製)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

然而2018公投從頭到尾爭議不斷,除針對議題的爭議,公投結束後,民眾對投票流程也相當不滿。由於《公民投票法》第23條規定,「公投期間內有全國性選舉時,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如此一來,「公投綁大選」的後果就是民眾共有十幾項抉擇要一次完成,部分投票所的動線規劃和投票所數量不足夠,民眾大排長龍、時間規劃不完善,開票和投票同時間進行等問題,讓選舉公正性被考驗。

討論度不對等 政府方辦事不力?

此次公投提案共有十件,粗略分成三大類,性別平權及教育提案(五項)、能源環境與核能相關提案(四項),以及東奧正名提案(一項),其中最受矚目的不外乎是由「下一代幸福聯盟」和「平權前夕.彩虹起義」兩團體所各主導的性別平權相關提案。然而在彩虹旗飄揚,愛家聯盟走上街時,其他公投項目就相對黯淡起來。能源議題關乎台灣未來走向,東奧議題更是討論到台灣在國際賽事上主權的立場聲張,其重要性均不容小覷,但關注聲音明顯小聲許多。

雖然政府針對每項目,從10月下旬開始每案各舉辦五場意見發表會,十案共計50場在全國性無線電視台和網路上轉播,然而卻出現正反方不對等的情況,高達三個項目缺乏反方意見,甚至有項目的正方被質疑是反方反串,提案是否能透過意見發表會充分進行討論令人質疑。

意見發表會缺乏反方現象。(圖片來源/截圖自中央選舉委員會

而這種討論不對等的狀況,是否為公投主辦者──政府該負起的責任?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張兆恬對此提出質疑,「除了法律層面,公民社會或包括提案人,應該要有更多溝通跟參與的面向,因為法律規定的實在很有限,可以改的就那幾點。」

意見發表會透過全國性無線電視台及網路直播。(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張兆恬更表示,所謂「意見發表會」容易流於形式,比如,不一定所有提案能經過充分辯論,或受到足夠關注,多元意見不能被完善呈現等。而這不一定是法律機制的問題,即便政府機制設計得夠完善,也不代表議題就會有很多討論。政府可以思考的是,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讓五場意見發表會,改成更具實質討論的方式?至於資訊傳達的責任,主要仍應在公投提案人身上,但在未來,提案後除了利益團體為所支持的項目進行辯駁以外,政府方有無義務也呈現平衡資訊是可待討論的。

台灣人民 獨立思考還是無力思考? 

相比十年前的公投,現今網路更具普遍及易達性,因此2018公投各議題能透過更多管道,以不同程度發酵。然而坊間流傳著許多「若通過」可能帶來的相關效應,各方所持論點和資訊差異甚大、假消息泛濫等問題也一併浮上檯面。

由於公投抉擇項目繁多,為避免各人投票過度耗時,主管機關提供解決方式為開放民眾帶「小抄」,不同利益團體也透過各方式提供小抄給民眾方便進行投票抉擇。因此,不免有小抄被其他外部因素竄改、民眾過度依賴小抄,影響獨立思考的疑慮。

另外「公投綁大選」不外乎出現政治操弄,使得提案的討論與意義被混淆、候選人利用公投立場拉票等。關心公投議題的民眾劉先生表示「公投不要綁大選,大家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甚至可以犧牲掉公投真正要討論的價值。」然而人民也該自我檢討,是否在沒有全面瞭解下,就因周遭氛圍、網路傳言、他人遊說等作為認知議題唯一來源,又或是連題目都沒理解就胡亂投票? 

利益團體透過網路提供「小抄」給民眾列印使用。(圖片來源/截圖自平權前夕・彩虹起義臉書粉絲專頁

小抄現象也證明公投選項用詞仍有進步空間,不夠直觀的選項使得民眾難以簡單分辨該提案立場。參與公投的民眾謝小姐表示對於此次公投部分選項「看不太懂題目,太多負負得正的咬文嚼字,簡單的東西搞得好複雜,混淆人心。」甚至投票所遇到有人因為看不懂題目在投票亭裡待了較長時間,導致動線凍結的狀況。對用詞複雜民眾難以理解的問題,提案人及團體該日後也須多加注意。

公投元年 民主新篇章

美國只有地方性公投,歐洲國家如丹麥、荷蘭、瑞典,公投主要為諮詢性質,並不具強制約束力。中華民國的公投則為人民創制、複決權的行使,提案通過後,行政院必須在三個月內根據公投結果提出相關提案,而此次門檻下修,也造就中華民國第一次有通過的公投事項。門檻降低固然是好的發展,但現今台灣社會準備好面對齊放的多元意見了嗎?

2018公投元年,民眾透過參與公投實踐民主精神。(圖片來源/李庭安製)

台灣人民是否具備足夠獨立思考能力及人民素質,面對這樣的質疑,劉先生表示這次公投結果讓他認清「台灣的公民意識真的還沒成熟到可以執行公投這件事。」或許這都是過程的一部份,張兆恬也認為,關於公投人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如果這變成民主上的慣例,久了之後人民應該會知道要怎麼對他們關心的議題去做決定。」公民能力如獨立思考與素質,永遠都是需要被培養的。人民透過參與強化作為公民的價值,而政府方雖有義務積極推動公民參與,但希望更多由下而上的力量來自公民社會,刺激思考、瞭解與對話。

公投結果出來,幾家歡樂幾家愁,但無論結果如何,公投是一個讓人民能去關心自己國家的良好契機。其中掀起的溝通與討論,磨合台灣人民的心,拉近彼此距離。至於台灣人是否能駕馭公投,這是一條很長的路,但經過此次經驗,期望台灣人民對於議題的獨立思考能更加熟練,珍惜得來不易的投票權,成為更成熟的民主社會。

2018公投元年,翻開民主篇章新的一頁。

記者 李庭安
8點後盡量不要進食,如果可以我想要23點前睡覺。
編輯 黃齡萱
我喜歡龍貓、喜歡喝奶茶、喜歡認真的人
記者 李庭安
編輯 黃齡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