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期

畢業先工作 政府還給你獎金

政府推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於每月給予一萬元的獎勵金作為津貼,希望學生在高中職畢業後不要急著升學,可以先進入職場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畢業先工作 政府還給你獎金

汪彥彤 報導  2018/12/16

高中職畢業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面對的第一道題目便是繼續升學與否,然而身處在高等教育已是全民運動的台灣社會中,這道題目裡真的有選項嗎?又或者學子們真能隨心所欲地做這個選擇?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高中職學生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的比例高達八成,就業者則不到兩成,大多數人的教育水準似乎被提高了,但真正從中獲益的又有多少?很多學生未經了解自己的性向就直接升學,不僅導致與個人興趣不合甚至有學用落差的問題,在求學階段沒辦法深入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外還白白耗費了時間與學費。
 

政策鼓勵先就業後升學

為解決學非所用的問題,政府提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鼓勵畢業後不要急著升學,可經社會歷練後再思考是否要重返校園。先由教育部透過「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生涯輔導計畫」幫助學生進行生涯探索,接著審核有意願參與「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之學子,經核可後交由勞動部媒合學生與工作職缺。而參加此計畫的學生在加入「青年儲蓄帳戶」後每月可領取政府的一萬元補助,包括教育部及勞動部各撥付的五千元,最多為期三年。另外,為吸引優質企業加入計畫,勞動部亦會提撥給雇主每月五千元的訓練費用至多兩年。

所有的補助費用待計畫結束後才能提領,作為學生日後就業、創業或升學之基金。計畫亦強調透過職場中的「師徒制」培育學生的專業技術以期發展潛能及社會競爭力。另外,職缺的產業類別包含傳統技藝、工商業、農業、文創產業及產業創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防航太、生技醫療、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政府致力培養因應國家產業發展所需及區域傳統技藝人才,讓年輕學子的路更多元。

除了職場體驗外,學生亦可向教育部提出二到五年的「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去拓展視野。內容包括在國內外壯遊探索、擔任志工、達人或創業見習等。但必須留意的是,此類生活及國際體驗計畫並不能加入「青年儲蓄帳戶」,只有政府視情況的酌量補助。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構想圖。(圖片來源/汪彥彤重製)資料來源: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區

鄰國政策比一比

除了台灣,鄰近的馬來西亞早在2011年就推行了「憑工作經驗就讀大學計畫」,經過MQA(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鑑定機構)測驗後,讓無學術資格卻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士取得資格進入大專院校讀書。而在2016年該計畫又有所提升,申請者只要提供工作經驗或短期進修的證明,就可以抵免大專院校的相關課程學分。

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教育政策比較。(圖片來源/汪彥彤製)資料來源:教育部

理想與現實仍有差距

計畫至今邁入第二年,看似為學生鋪了一條好走的路,然而現實情況與理想中的情形其實相差甚遠,《台灣教育評論月刊》提到,去年政策推出後有超過7600名學生到公聽會場了解相關說明,但最後真正媒合成功的學生不到800名。深究其原因,主要為計劃執行過於倉促,學生與家長在還未全盤了解內容後就得做出決定,導致最後成效不彰。另外,該計畫釋出很多非技術性職缺,也就是學生可以自己去應徵的工作,如:超商店員、餐飲業外場服務人員等,此舉使得政府媒合計畫的必要性備受爭議。

目前仍在計畫內的林子虔,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畢業後,至巧克科技新媒體擔任整合行銷傳播助理一職。當初參與計畫是因為明確知道自己想往傳播這個領域發展,而直接進入職場了解情況相較繼續升學來得實際許多,所以最後選擇這條與同儕不同的路。不過她也提到,該計畫提供的職缺類型除了有很多非技術性的之外也有很多「太有技術性的」,對一般高中生來說很不利,缺少誘因。對於未來計畫,林子虔表示:「之後可能會回大學念書,因為這個工作跟自己的理想還是有點不一樣。」

官方宣傳片以超商店員為例推廣該計畫。(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學者指出 制度與社會搭不起來

台灣的教育會想要嘗試這樣的改變主要是仿效歐美國家,部分學生不選擇繼續升學而是到業界習得一技之長。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鏗任表示,國外政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大學的學費遠比台灣高太多,一學期就足以相差十倍以上之多。因此,高中職學生畢業是會認真考慮花那麼一大筆錢去讀大學的投資報酬率,最後決定繼續升學的學生會非常珍惜上課資源,而就業後重返校園者的學習目標則會更顯著。

陳鏗任以自身例子說明,當時自己到美國念書時,老師只要停課,學生是會要求補課的,因為學費實在太貴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及目標非常明確,繳了學費就是要學到東西。反觀台灣,學費不會成為大多數人考慮入學與否的因素,因此學習動機相對低落。

穀保家商觀光事業科陶德芳老師提到:「大部分學生在高職畢業後仍會選擇繼續升學,為的就是學歷。」可見在台灣,升學主義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是根深蒂固的。儘管高職學生已培養了技術方面的能力,大多數仍不敢直接踏入職場,怕的就是矮人一截,跟著大家走一樣的路似乎比較安全。這樣的價值觀是該計畫的最大阻力,政府以金錢作為誘因只是一時的政策工具,如何將配套措施做得更仔細完善以致學生真的可以從中獲益是政府必須繼續耕耘的一大方向。
 

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這項計畫讓產學之間的緊密關係浮上檯面,但短時間內的教育方針要改變既有的升學主義有其難度,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及類型的快速轉變是否真能讓學校教育快速接軌亦是一大課題。政策目前的執行效果可能不如預期,但可以看見的是,政府努力為年輕學子開通不一樣的路,希望台灣學生能鬆開身上升學的枷鎖,找到屬於自己的選項。而最後的決定權落在學生手裡,怎樣覓得適合自己的路,有待台灣青年好好思索。

縮圖來源:勞動力發展署

記者 汪彥彤
是不是有個烏托邦 裏頭種著土耳其藍的 仙人掌 還有 喝著抹茶的熊超人
編輯 許家芸
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
記者 汪彥彤
編輯 許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