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與愛不斷傳承 徐吉春校長
被愛與愛不斷傳承 徐吉春校長
許可晴 報導 2018/12/23
畢業後鮮少再回到母校──北新國中,但5年過去了,徐吉春校長依舊沒變,他頂著招牌的笑容走進校長室,熱情地跟我打招呼。我們一邊泡茶一邊聊天,我才深切體會到,所謂的「老師」是一個多麼溫暖又偉大的職業。

徐吉春於2018年榮獲台灣教育界最高榮耀──師鐸獎。(圖片來源/許可晴攝)
「愛」 教育之路的源頭
談到徐吉春的教育之路必須從他的國小時期說起,他出生自澎湖二級離島,小時候的夢想是做一名船長,所謂的上學對那時的他來說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放學後可以去海邊抓魚賣錢,這樣的環境讓他在兒時並不了解讀書的必要性。
然而國小高年級和國中時遇到的兩位老師卻深深地影響了他,從漫畫書、故事書開始,兩位老師以勸誘的方式引導徐吉春接觸書籍,改變了徐吉春日後的道路,國中畢業後,由於當年保障離島學生的政策和他自己的努力,徐吉春被保送至台南師專就讀,開啟了他日後的教師之路,而這些來自師長及國家的「愛」,他至今都銘記在心,也持續以當年接收到的「愛」,真誠地對待他的每個學生。

國中時期打扮時髦的徐吉春。(圖片來源/徐吉春提供)
而國中時期身為「放牛班」一員的我,回想起當年,才瞭解我們到底接受了多少「愛」,那年是2011年,徐吉春進入北新國中,開啟了他的校長生涯。
初次當校長 所謂的「流氓學校」
記憶中,北新國中雖是歷史悠久的大型國中,卻也是有名的「流氓學校」,「我一進北新就發現這裡『活潑』的孩子非常多。」就如同徐吉春所說,抽菸、打架、輟學這些「活潑」的事,在當年的北新國中裡如同家常便飯,甚至鄰近的其他國中都知曉北新國中的「名聲」。
而現在的北新國中居然達到全校零中輟、零春暉(接觸毒品)的紀錄,著實令我這個校友感到無比吃驚。

北新國中為徐吉春第一個以校長之姿服務的學校。(圖片來源/許可晴攝)
為解決「活潑」的事不斷發生,當年徐吉春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著手「生活教育」,他認為要解決問題不能只靠學校,而是要聯合學校周邊,關心學生們放學後的生活。因此他結合了學校、社區、派出所,不僅組成腳踏車巡邏隊,在放學後於學校附近視察有無學生打架或聚集不良場所的情形,還頒發給學校周邊的店家感謝狀,聯合店家對學生進行管理,像是如果有學生在上課時間還在外逗留,店家就會幫忙通知學校。就因為這一系列完備的計畫,北新國中以及當年學校旁那間聚集「小混混」的餐廳,早已不是當年充滿暴戾之氣的模樣了。
做你想做的 鼓勵學生多元發展
國中時期著實是許多人一生中最叛逆的時候,而面對一群反骨、頑皮的小大人,需要的是充分的耐心以及了解。
畢竟自己當年也曾是不讀書的孩子,徐吉春從不視成績和讀書為第一,而是用朋友的姿態,發掘學生的才能,鼓勵他們多元發展,對於低學習成就,或是中輟的學生更是如此,他總是有辦法用微笑及真誠融化「活潑的學生」的堅硬外殼。
北新國中即將誕生一個4尺高,富有故事的公共藝術,這個機器人外型的雕像是由2018年畢業的林同學設計,林同學不喜歡上學,甚至累積了50幾支小過在身,但徐吉春發現了他設計紙板藝術的才能,因此勸他回來上學,不僅告訴他不必進教室上課,還能繼續進行他的創作,在此同時,徐吉春也勸他「多少讀一點書」,林同學也因為「多少聽了點校長的話」,之後以大幅進步的成績順利畢業。

徐吉春(右)、林同學(中)與學校相關人士一同勘查製作中的公共藝術「教育意義──看書的機器人」。(圖片來源/徐吉春提供)
林同學的例子在北新國中並不是特例,徐吉春也曾添購了一批樂器、請了專門的老師,讓不愛讀書的孩子可以在學校的支持下玩音樂,還提供學校校慶等舞台讓學生表演,讓原本在教育體系中可能被放棄的學生,搖身一變成為學校的大明星,徐吉春也曾看到學生在登台表演後與母親相擁而泣,他跟我說:「這對母子本來視如寇讎,但那天我知道他們的關係沒問題了。」人們常說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一個「適合的」教育方式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能修補一個家庭。
教育妙點子 打造模範國中
「因為我們不是傳統讀書出來的孩子,所以我們的想法很活,我們是在大自然的環境長大的孩子。」就像徐吉春所說的,從小自由自在的生長背景,也讓他常有一些巧妙的點子。近年來,在徐吉春及學校同仁的努力下,北新國中不只擺脫了「流氓學校」的惡名,更藉由許多計畫,變身為模範國中。
「一個真正的年輕人應該要是天馬行空的。」徐吉春本身是一個閱讀愛好者,一年讀書超過50本的他認為,閱讀不僅能培養孩子們的課外興趣,最重要的是可以拓展視野,激發孩子的「天馬行空」,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他進入北新的第一年便開始籌措資金,推動「閱讀換飲料」,全校以班級為單位,總閱讀量100本便能換一箱飲料,並在期末結業典禮進行公開頒獎,這個妙招不僅讓北新國中連續幾年獲得教育部「閱讀磐石獎」,也激發了各個班級的榮譽心,凝聚了他們的向心力。
另外,徐吉春也預測,未來科技將會變成一種「工具」,他自民國104年起大規模推動全校性的「機器人教育」,集結了各科目的老師,將科技及機器人應用至不同的領域,教導每個學生寫電腦程式及製作不同功能的機器人,以讓學生盡早接觸、熟習科技,而現在不只每位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機器人,他們也將所學融入自己的創意,讓自製的機器人在畢業典禮上致詞。「機器人教育」推動至今,北新國中不僅頻頻在全國性機器人大賽獲佳績,也跟國內外多所國、高中以及大學簽訂策略聯盟,不吝嗇地將相關的經驗以及師資培育方針分享出去。

北新國中跟多所學校簽訂了策略聯盟,以分享科技教育相關經驗。(圖片來源/許可晴攝)
「愛」與「被愛」不斷傳承
回憶一整天的對談,徐吉春從沒用過負面詞形容學生,他總用「活潑」代替我們能想到的負面詞,他說:「當你看孩子是好的,那他就是好的,即使他犯錯,那只不過是那件事情是錯的,不是這個孩子是壞的。」在他的眼裡沒有所謂的壞學生,他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也不希望他的學生自我放棄,就像他曾說的:「我當年就是被人家救的,所以我也要救你們。」相信他會繼續將這份「愛」透過教育不斷傳承。
縮圖來源:許可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