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香燒金 環境的隱憂
點香燒金 環境的隱憂
卓瑋哲 報導 2018/12/23
空氣汙染問題一直飽受國人關注,環保署2012年起將細懸浮微粒(PM2.5)納入空氣品質管制範圍,更引發民眾對空汙議題的關切。舉凡火力發電、工業、汽機車,皆會影響空氣品質,而台灣傳統信仰的點香、燒金紙、放鞭炮與空汙間的關係,也逐漸被討論,甚至引發宗教自由與政府法規的衝突,在維護習俗與改善環境的兩難中,如何取得平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空氣迫害 健康危機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規定,決定空氣品質標準的汙染物包括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鉛,以及2012年5月14日納入管制的細懸浮微粒(PM2.5)共七項,而點香、燒金紙、放鞭炮即會釋放出這些空氣汙染物。
高玫鍾與龍世俊在2000年的研究指出,線香燃燒時會釋放懸浮微粒、多環芳香烴、醛類等汙染物,不僅造成空氣污染,還會提高人體致癌風險;周文傑在2007年的研究中也表明,焚燒金紙除了會釋放與燒香相同之汙染物外,燃燒後的灰燼還會殘留多種金屬元素,其影響不容小覷;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更提出線香煙霧中高濃度的PM2.5,將誘發急性呼吸道疾病。
那麼台灣人究竟有多愛燒香拜拜?除了前往廟宇祭拜、清明祭祀外,逢年過節與婚喪喜慶也少不了線香、金紙、炮竹的燃放。環保署空保處2016年的宣導影片指出,台灣一年焚燒的金紙將近24萬噸、線香也高達3千噸,所排出的汙染物量,相當於2萬台車一整年的排氣量,若是再加上放鞭炮帶來的汙染,將更為驚人。
行政院環保署宣傳片〈拜拜有誠心 嘸免放炮呷燒金-數據篇〉。(影片來源/YouTube)
一爐一香 以功課金
事實上,《空氣汙染防制法》第32條明文規定,在各級防制區內,不得從事易產生明顯之粒狀污染物,散布於空氣或他人財物之「燃燒、融化、煉製、研磨、鑄造、輸送或其他操作」等行為,意即在自家門口燒香拜拜,是不符合法律規範的,即便在宮廟內從事祭祀活動,其煙霧與灰燼還是可能飄到鄰近住宅。

根據《空氣汙染防制法》第5條規定,依照各地區的土地利用對於空氣品質之需求或空氣品質現況,劃定成不同層級之防制區。(圖片來源/卓瑋哲製) 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
然而目前仍尚未有因為點香燒金而被開罰的案例,環保署選擇在尊重信仰與民俗前提下,推動減香、減金、減炮之「一尊三減」措施,呼籲民眾盡量減少線香與金紙的使用。部分宮廟陸續張貼公告,提倡「一爐一香」,希望信徒一個香爐只插上一炷香,改變過去以三的倍數成把的習俗;而管制金紙方面,有廟方會限制金爐開放的時間,或是先集結各信徒的金紙,再於特定時間統一焚燒。

宮廟配合政策,會張貼香爐與金爐的管制公告。(圖片來源/卓瑋哲攝)
另外像是台北市行天宮從建廟以來就不焚燒金紙,2014年8月26日起更撤掉所有香爐及供桌,告知信徒以雙手合十敬拜來傳達心意;萬華地區的龍山寺在去年開始也減少香爐數量至一爐,前來的信眾只需要點一炷香即可完成祭拜儀式。此外,眾多廟宇也提出「以功代金」的概念,希望民眾將原先購買紙錢的預算轉為捐款弱勢機構,藉此表達誠心。每兩周就會到寺廟敬拜的信徒楊智捷表示:「雖然平常還是習慣拿香拜拜,但是如果有規定不能拿了,好像也沒關係,最主要還是心誠則靈吧。」

行天宮公告將不再設置香爐及供桌,鼓勵信眾一同節約資源、響應環保。(圖片來源/截圖自行天宮官方網站)
民間信仰該被檢討嗎?
大部分的人多少能認同減香相對能減少對環境的迫害,但要減到什麼程度,則需要更多討論。由於網路上將政府的「減香」政策誤傳為「滅香」,再加上部分媒體的大肆報導,導致廟方與信眾的不滿,共同組成捍衛信仰守護大聯盟,百間宮廟在去年7月參與「眾神上凱道活動」,訴求「一爐一香」為最後底線。
點香、燒金、放鞭炮絕非單單只是宗教儀式的一環,其各自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象徵意義。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學系副教授羅烈師認為:「減香這件事情當然可以被討論,但是如果沒有探討到深層的這個東西(象徵意義),貿然地就減、或是貿然地都不減,會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在了解象徵意義本質後,再進一步討論是否能以不同的象徵物傳遞旨意、達到相同的目的,才更有意義。

線香、紙錢、鞭炮在儀式中有各自不同的象徵意義。(圖片來源/卓瑋哲製) 資料來源:羅烈師提供
此外,根據環保署2014年的專案報告顯示,台灣空氣汙染源氮氧化物貢獻比率最大者來自大貨車,電力業及自用小客車則分居第二及第三;硫氧化物貢獻比率最大者為電力業,煉油業及鋼鐵基本業則分居第二及第三;粒狀物貢獻比率最大者來自餐飲業油煙排放,鋪面道路車行揚塵及大貨車則分居第二及第三。總體來說,台灣最嚴重的空氣迫害並非出自於點香燒金等祭拜活動。
政府將空汙議題鎖定在減少民間信仰活動,不免讓人產生質疑。對此,平常會關注即時空氣品質指標的陳泯錡表示:「不管是火力發電、工廠排放或是汽機車,每一項都該有相關法規管制,政府先推動減香,是因為如同隨手關燈較容易做到,減香政策並不是特意針對。」無論影響輕重,只要是危害環境的源頭之一,就應該正視並改善。
替代方式仍有待改善
除了致力於降低線香、紙錢的消耗外,製造線香與紙錢的原物料,也是影響其所排放汙染物多寡的重要因素。因此業者陸續推出標榜較低危害的「環保鞭炮」、「環保金紙」、「環保香」供消費者選擇,然而政府當局並沒有完善的相關檢驗制度,產品上也很少明確標示出原物料含量與製造地,消費者在購買時難以判斷,只能聽信業者單方面的說明。空汙防治若要從香製品的材質著手進行改善,未來有賴更進一步的規劃。
而電子鞭炮、LED線香的出現,希望透過電子化的方式來減少汙染物的釋放,此外也有金紙數位化的相關應用程式開發,改用虛擬的方式燒紙錢。電子化與數位化的概念,不僅可以保存信眾所希望的儀式活動,還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不過要改變民眾固有習慣的祭拜方式,仍需要長時間的推動與適應。
地球只有一個,維護環境、永續發展固然重要,但台灣長久以來的民間習俗、文化特色何嘗不珍貴?即便點香燒金對環境的危害無庸置疑,在檢討宗教活動的危害同時,仍要尊重信徒的信仰,在了解它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後,再進一步討論保留與否,才有助於創造雙贏的局面。
縮圖來源:卓瑋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