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期

「性教育」你知多少?

性,在很多的文化中,往往被視為不可談的禁忌話題,可是人的終其一生,卻跟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不討論不重視,性就會不存在嗎?

「性教育」你知多少?

許家芸 報導  2018/12/23

前幾日台北市西松國小附設幼稚園,發下一本《我從哪裡來?》的指定書目,因書籍中有關性方面的描述內容尺度過大,而引來家長的不滿與質疑。然而《我從哪裡來?》是英國作家彼得.梅爾的作品,在全球的銷量超過200萬冊,更是西方國家教育兒童有關性知識的重要教材。這樣的差異,是否源自於我們的社會一直在躲避性的話題?

在傳統的中國文化禮教的束縛下,性一直是個禁忌的話題,人民總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談論性的話題是一件害羞或可恥的事。即便身在民風相對開放的年代,多數情況我們仍舊對性的話題避而不談,而且我們對於性的相關知識,也大都是一知半解。不過值得思考的是我們不談論、不重視,「性」這件事就會不存在嗎?

什麼是性教育?

性,是人類與身俱來繁衍後代的本能,但其實其涉及的層面之廣可以說貫徹了每個人的一生,也因此性教育涵蓋的面向也相對的廣泛,世界衛生組織對性教育所下的定義其主要含括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從性的發生和發展,生殖保健衛生,一直到兩性之間的互動,都屬於其相關範疇。性教育又有狹義跟廣義之分。狹義的性教育指的是在於性本身的相關健康知識,例如男女生殖系統、性交、懷孕、性病、個人衛生處理等資訊,其著重在生理上的性;而廣義的性教育則涉及至心理層面上的性,包括個人感情的發展、性別光譜,又或者擴及至整個社會層面,愛情、婚姻、擇偶等全面性的發展。

就上述而論,性教育跟人的一生息息相關,不過性教育一詞,卻在19世紀才出現,也從那時候開始,性教育漸漸進入學校中的正規課程,在這之前,並不存在所謂的性教育,過去人們習得性知識的管道,大多只來自於父母之間的口耳相傳。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成熟

現在社會,仍有不少大人認為不用太早跟小孩談論性的話題,總是主張等他們大一點再知道就好,可是到底什麼叫長大?或許事實是孩子的成長根本不會等我們。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定期進行之學生健康行為調查,針對第一次接觸色情媒體的調查結果中,發現5500份的有效樣本裡面,13歲以前就接觸過的小孩就高達36%,其實這也意味著,孩子在很小的年紀,就已經嘗試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理解性,尤其現在拜科技所賜,資訊的取得便早已成為稀鬆平常的事,現為新北市思賢國小五年級的老師徐黛蓮說到:「現在小孩反而很早就會接觸到性了,手機的廣告啊動漫啊,都會自己跳出來,還會看到學生模仿動作。」但他們接觸到的訊息是正確、安全的嗎?值得我們商榷。

而這批樣本中17歲以下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孩子,就有313位,雖然比例不高,可是卻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不容我們忽視。不論這些性行為是出於被迫還是自願,每個孩子都應該要有權利知道正確的性知識與觀念。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做的調查,其實孩子們早在12、13歲時,就對性這方面充滿好奇。(圖片來源/許家芸製)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台灣的性教育到哪了

家長不願深談,那學校呢?台灣直至1997年教育部才通過《兩性平等教育實施要點》,也自此開始,有關性別的教育才開始有了系統的規劃。在2004年更是以明文訂定出了《性別平等教育法》

不過有了法律的出現,就真的代表台灣的性教育已經發展完善了嗎?其實當我們仔細探究法律內容,會發現其非常的籠統且抽象,它只單單指出「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因此小學、中學老師到底實際要教甚麼內容,需參考教育部所公布課程大綱,在2014年所頒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有關性教育的部分也只提出「應適當的融入各課程」中,卻沒明確的規定上課時數或是獨立成一個科目。

綜合上述會發現,其實要怎麼教,因各個老師教學而異,也意味著每位學生能學習到的內容參差不齊,台中市崇德國中任教的健康教育的吳艾紋老師更指出:「中學是以升學為導向,所以教學配套措施較不完善,此外學生的個別差異,家庭生活背景差異也大,再加上實施時間有限,成效不容易顯現。」

為什麼我們需要性教育?

徐黛蓮提到,至今在學校仍有其他老師向她勸說不要教導孩子們太深入的性教育知識,例如兩性交往或是同志教育,因為某些老師認為,教導便會鼓勵小孩交往甚至成為同性戀。

然而社會上不少的社會悲劇會發生,跟人民缺乏性的正確觀念密不可分。像是當年的葉永鋕,因為行為舉止較為女性化,在學校飽受霸凌,試想倘若在我們的社會裡,大家對性別氣質有更多的認識,是不是他就不用每次下課前都得提早去上廁所,甚至導致不幸的發生?在這樣的案件裡,教導或許並不是鼓勵,而是讓孩子們學會尊重。

不過下一代幸福聯盟的家長代表曾獻瑩也曾在公開的演講中提出質疑,讓孩子過早接觸複雜的性傾向或是性別光譜,是不是有可能造成小孩對性別的混亂?就上段所提及,台灣目前性教育的教學內容,並沒有統一的模式,因此老師們的教導方式,可能會帶有偏差,進而影響孩子的理解。確實在尚未有更明確、詳盡的教育規劃出來前,究竟應該如何拿捏性教育的教學,還有很大的商量空間。

新加坡比一比

跟台灣一樣身處亞洲的新加坡,在性教育方面,就顯得特別有規劃。他們並不是一味地追求歐美國家的腳步,相反的,他們照著自己國家能接受的社會價值觀安排,其重心放在性行為會帶來的後果,主張嚴格的控管性行為。在新加坡的性教育主要有五大面向,包括:人類發展、人際關係、性健康、性行為、社會文化及法律,其政府針對上述五大層面,又安排了相對應之課程,例如:歲月成長系列(Growing Years programme)、eTeens計畫(eTeens programme)、科學探討(Science)、性格養成跟公民教育(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等課程,甚至還有針對老師跟孩子們的互動課程(Form Teacher Guidance Period),讓孩子理解如何自保和如何向老師求助。

台灣與新加坡的性教育比較。(圖片來源/許家芸製) 資料來源: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新加坡教育部(MOE)

家長、學校教不清,該給誰教?

大家都不願意正視和談論性的環境下,當我們面臨有關性方面的疑惑時,卻常常求助無門,不知道如何開口詢問。東吳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嚴小楓(化名)提到當她對性有好奇或疑問的時候,都只能靠著自己偷偷摸摸上網查,不過網路上零零總總的資訊,要如何辨別出正確的訊息,考驗著閱聽人的辨識能力。嚴小風建議,就算老師家長因為尷尬、窘迫不願意親自教導更多的知識,但至少可以讓大家知道哪些管道的資訊是正確、可信的,如此大家才不會在找尋答案的同時,誤信了旁門左道。

縮圖來源:許家芸製

記者 許家芸
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
編輯 鄒典儒
算是不太擅長自我介紹的類型,喜歡坐著,喜歡悠悠哉哉,差不多就是那樣吧。
記者 許家芸
編輯 鄒典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