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人生藍圖」—李懿芳的編劇之路
「不一樣的人生藍圖」—李懿芳的編劇之路
記者 陳天心 2019/01/01
「我其實是半路出家的…」編劇李懿芳笑著說到,語氣裡充滿故事。沒有從小嚮往的戲劇夢,沒有本科的學習經歷,一條「不正規」的編劇之路,靠著心中的信念與對命運的信任,綻放出不一樣的煙火。

編劇李懿芳。(照片來源/銘傳大學電影創作社)

「跟著命運走走走,然後某一天才發現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麼」
面臨大學的選擇,對未來毫無頭緒的李懿芳, 因為分數考上了傳播系,一路唸到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文學碩士,也順利進入公視擔任電視製作人、節目企編、紀錄片編導等。有一天,平凡的生活,突然降下了一個帶來改變的禮物。李懿芳被找去寫連續劇劇本。
「那時候,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狂喜。在寫的時候呢,我完全忘記了時間,連自己的意識都沒有了。就是你回神過來的時候才發現說,啊!我剛才已經完成了一些戲。反正那感覺很奇妙啦! 」,李懿芳興奮地回憶。因為喜歡這種感覺,快30歲的她,第一次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
離開舒適圈,從頭磨練
李懿芳接到的第二個案子《那年,雨不停國》於2011年入圍電視金鐘戲劇類編劇獎,為她的編劇路起了很好的開頭。那時候,她還在公視工作。她知道編劇圈非常複雜,會有很多種狀況,加上當時有穩定收入,要破釜沉舟放棄安穩生活去當專職編劇需要極大的勇氣。
「那是冒險,不是做好打算才去嘗試的東西。但我覺得我必須要去做我想做的事,不然就太晚了!」李懿芳說, 中途轉入編劇界,很多東西要從頭開始,但因為是自己決定要做的事,她願意努力克服困難,於是毅然決然辭掉電台工作 ,離開原本孰悉的人脈圈,踏進不同遊戲規則的領域。

那年,雨不停國》入圍金鐘獎。(照片來源/李懿芳)
震盪期
李懿芳說她剛進入編劇圈時,正逢經濟不景氣,很多案子明明簽了約,卻因為資金不足無法開拍;努力的提案,最後得不到任何結果;花很多時間寫出劇本,卻拿不到著作權;自己滿意的故事,最後被改得面目全非;片子拍完,得不到該得到的報酬。 這些,並不是她原本所想像的規則。她也沒想過,寫出來的劇本會被很多人批評,這讓她慢慢開始對寫作感到迷惘、自我懷疑。看到其他編劇不斷推出厲害的作品,她更感到無比焦慮。即使因為入為過金鐘獎小有名氣,一個編劇會遇到的種種問題仍然一下子全部浮現,衝擊著這個編劇新手。李懿芳陷入人生的震盪期。
「那段時間真的非常痛苦,而且沒有人知道你在幹什麼。你在戰鬥的對象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勢力。」半路出家轉當編劇的李懿芳 ,不像其他人大學畢業就跟著一個師傅學藝,從編劇助理到協力編劇慢慢累積,因而人脈廣大。面對所有外在與內在的問題,李懿芳只能靠自己 。
尋找初心,改變心態,走出自己的編劇路
「我到底為什麼要當編劇?因為我的內心告訴我就是要做這件事。」李懿芳知道自己不得不當一個編劇,因為她做其他事情不會得到同樣的快樂。慢慢的,她找回了寫劇本時那種忘我、享受的感覺,找回了寫劇本的意義,加上之前公視的工作經驗,她很快的去分析狀況,並用最快的時間修正問題。
面對收入困難,她選擇兼職接藝文節目製作,工作期較短也不緊急,不會阻礙她的寫作。
面對寫作瓶頸,她說:「我發現任何事情急並沒有用,多麼去羨慕別人多麼去注意別人寫的東西,其實對我的編劇之路沒有任何幫助,所以現在比較會專注於我有沒有很開心寫這個東西。」
面對劇本常被改的問題,如果選擇翻臉,故事就不會被拍出來,所以她選擇去包容這一切。「用別的角度去看待很多事情,人生會看得必較開。」李懿芳告訴自己,這些人都是來幫她的,他們都認為這也是他們的作品,所以都是用真心去改,為的是讓故事完美被推出。
「假設說這行必須要做導演、做製片才能寫劇本,那我才會去嘗試當導演、製片。」她對寫劇本的熱愛, 支撐她度過煎熬的震盪期。對她來說,當編劇有一輩子都學不完的東西 ,她也願意為創造一個故事去學習,不會因為遇到困難就轉換跑道。

探班拍攝過程。(照片來源/李懿芳)
「一個人的成功包含很多種因素,包括天時、地利、人和,這行不是你很有才華或用功努力就一定會得到結果。」 李懿芳坦然看待 所有外在困難,帶著熱愛寫故事的初衷、抱著快樂的心態寫劇本,為自己最想做的事努力。
編劇的困境
編劇是一個不普通的職業,因而會面臨許多不平凡的問題。讓我們從李懿芳的角度,一撇編劇路會遇到的種種問題與她的解決之道!
困境 1 : 被當成不正規的職業
沒有穩定生活,也不一定有未來。剛踏入職場通常都需要熬超過五年,如果不是家裡有錢,就必須先存好足夠耗損五年的錢。
李懿芳的看法:
做藝術創作的人有三種。第一種是非常執著,沒有人能阻擋你。第二種是雖然沒有很執著,但內心告訴你要做這件事,不去做的話不會快樂。第三種是沒有很確定,但感興趣,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業餘去創作,但這種方法做得起來的人很少。這行風險很大,但如果你做其他事情不會快樂,等於是在浪費時間,不如試一試,並設一個停損點,失敗了也不要覺得丟臉,因為創作本來就是一場壯烈的戰爭,可以去嘗試,但覺得該停的時候就應該停。
困境 2 : 沒有名氣沒有工作
藝術創作是一個很需要名氣的職業,有人知道就更有機會接到工作。
李懿芳tips:
一開始一定是默默無名、很無助, 但要努力去創造機會 ,想辦法把自己的名字掛在某個作品裡面。這很不容易,但只有這麼做才能跟別人證明你有個作品。再來就要開始創造自己的代表作,並思考每一階段要做什麼,為自己打開一扇扇窗。
困境 3 : 編劇無法拿到著作權
影視合約中編劇只能拿到署名權,著作權屬於出錢的人。劇本在「創作」跟「商品」之間有個模糊地帶,以前的觀念認為劇本是商品,投資人付錢去設計這個產品,所以應當擁有著作權。而現在,大家逐漸想要打破這樣的概念,認為創作的人要擁有著作權。許多編劇一直都在努力爭取。
李懿芳的故事 :
一開始看到合約的時候會很驚訝,後來發現就是得這樣走,除非自己花錢去原創一個商品、自己投資,不然沒辦法在這行做下去。我當然也希望編劇能擁有著作權,如果未來這一塊能有所改變,對編劇而言會是值得高興的事。
困境 4 : 台灣的資源與國外的資源
很多人覺得在台灣不適合創作,整個大環境的狀況比起國外差很多。
李懿芳認為:
國外資金比較多,但困境應該都一樣。我之前看過好萊塢編劇出的書,說寫了二十本才能賣一本。還有韓國大編劇制,通常要當無名編劇很久。我們看到他們光鮮亮麗的表面,但是其實深入思考會發現大家面對的問題都一樣,像是你有沒有機會去寫,你寫的會不會中,中了之後能不能拿到錢、能不能屬名、著作權是誰的 。差別只在於錢多或錢少 ,但處境並不一定比較好。
困境 5 : 面對各國競爭,台灣的出路在哪?
想到國片,常常會想到鄉土劇,難道台灣只能一直維持現狀嗎?
李懿芳覺得:
韓劇、美劇、陸劇,台灣應該用什麼類型立足於各強之間,這是必須被找出來的。有些片子可以靠龐大的資金撐起來,但台灣沒那麼多資金,所以要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現在還在建立的路途上,大家還在找什麼樣的風格適合台灣崛起。像現在除了小清新愛情片,還有一些驚悚恐怖推理慢慢產生。要在嘗試的過程中尋找,建立獨特且適合的風格。
![]() |
記者 陳天心
我終於寫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