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一隻從媒體飛入政壇的老鷹──專訪花蓮鄉民代表余震華

這是一隻翱翔在花蓮藍天的老鷹,他一邊放眼全球時事,一邊細心守護鄉民。從一個職業記者到鄉民代表,余震華的心會遇到什麼樣的波瀾,一份沉重的社會責任就此展開。

一隻從媒體飛入政壇的老鷹──專訪花蓮鄉民代表余震華

李汎櫻 報導  2019/01/01

花蓮縣吉安鄉原住民鄉民代表余震華。(照片來源/李汎櫻攝)

「我認為我的成就在於我對事物的分析,是精準的。即使已經老花,但仍自詡鷹眼。」民視駐地記者余震華說這話時眼神閃耀著自信,四十七歲的他選擇跳脫闖蕩二十六年的舒適圈,迎接下一個截然不同的社會責任──花蓮縣鄉民代表。空間中瀰漫著對未來的期盼,當他靜靜地分享過往,你總會不經意被那份瀟灑吸引。

職業轉換的信念

打拼是為了讓社會更好,這是余震華在進入職場後秉持的信念。余震華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在媒體業界工作,一待就長達二十六年,身為資深記者的他,在2018年當選了花蓮縣吉安鄉原住民鄉民代表,採訪時間正是選舉日的隔天,余震華當選的喜悅溢於言表,談話間也對鄉民的信任表示感謝。
余震華:「我當過社會記者也當過政治記者,我認為自己跟那些民意代表相比,看事情的角度更廣更透徹,要是我能成為民意代表,那這社會是不是會因為我的加入而變得更好。我當記者的時候,每天報導地方上哪裡漏水缺路燈,或是需要造橋鋪路,但這一篇篇寫出去的報導都沒有得到改善。得知自己當選之後,我立刻把那些報導都蒐集起來,準備改造這片土地。」

余震華平時辦公的工作室。(照片來源/李汎櫻攝)

來自政治世家的壓力

余震華出身花蓮有名的政治世家,父親余夏夫曾是鄉民代表和縣議員,祖父在日治時期是阿美族部落裡有聲望的耆老。余震華的父親希望兒子能繼續為民發聲,但幾年前的余震華對參選的事很抗拒,甚至為了逃避父親的期望,一度長達十五年跟家裡斷絕連繫,那時的余震華只想平凡安穩地過生活,因為參政就意味著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陪伴鄉民,理解他們的需求。於是他隻身到台北打拼,途中經歷打零工被老闆剝削,也在烈日下做過工人,但最後走上了記者這條路。

一顆佈滿疤痕的心

直到幾年前余震華開始對身為記者感到疲憊,他看透了台灣的媒體生態,感嘆媒體跟政治狼狽為奸,電視台往往被政治色彩所染;記者工作的危險性,無論天災人禍總是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轉播;以及長期精神緊繃工作卻缺乏合理休假等繁雜原因,再加上這些年見識到的社會事件讓余震華心生恐懼,他特別提到了太陽花學運,回憶起當時憤怒的民眾和即將失控的學生,畫面似乎回到了當年有人當眾開車輾壓記者群的那刻,而余震華正是其中之一。他想到傷勢更嚴重的共事兄弟現在癱瘓了,鐵漢柔情的他流露出傷悲的神情。
余震華說,「那是我跑新聞時遇到最灰暗的時刻,最可怕的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跟我一樣說國語的人在傷害一樣說國語的人。」當下只覺得這個島嶼要被毀滅了。
2015年,余震華帶著疲憊的身心靈,回到花蓮擔任民視的駐地記者,他開始思考既然身為記者或鄉代同樣都能貢獻社會,那為何不去實現父親一直以來的期望呢?對余震華而言,記者是觀察者,鄉民代表則是執行者,年近半百的他選擇挑戰後者。選舉結果的成功給了他定心丸,感謝鄉民支持的同時,也深知這無疑是另一個重大責任的開始。

用熱忱改造愛鄉

余震華笑說,自己打從骨子就全是雞婆,鄉民代表這個工作很適合自己,靠著過去鍛鍊出的鷹眼持續放眼全球,他開始著手於改造摯愛的故鄉。每逢午飯時,余鎮華總在辦事處旁的空地,挨著板凳跟族人團聚,邊吃飯邊用族語談天,熱心又親民的他選擇近距離的理解鄉民的需求。
 

阿美族傳統頭飾。(照片來源/李汎櫻攝)

身為南勢阿美族的余鎮華,總是細心的為族人著想。剛上任的他,想為族人打造屬於每個部落的聚會所,因為他觀察到,現代族人間的溝通往往受到林立的水泥建築阻隔,但大家都很懷念曾經聚在一起吃飯聊天的熟悉感,於是他近日正在積極地執行這項工程,這樣的想法廣受吉安鄉民支持。

十二月二十五日是余震華的就職日,這隻昂首的老鷹將要適應更複雜的生活圈,期待往後的吉安鄉有了余震華後,會激發出什麼樣的魅力。

想轉職的記者們有什麼樣的出路?

身為一名電視台記者,其轉職道路大致分為四種:

一、當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名嘴、藝人

二、創業做生意

三、到企業當公關、發言人

四、作家、編劇、出版社編輯

跟余震華一樣,記者出身的政治家案例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英國首相邱吉爾,記者出身的他,帶領了英國走向勝利。在臺灣,今年剛當選臺中市市長的盧秀燕,曾是華視的資深記者。余震華提到:「這些政治家能在崗位上做的那麼長久,或許就是因為他們骨子裡有媒體人的根基吧!」

開店創業也是近年來很熱門的選擇,例如社會記者可以開徵信社,生活記者可以開美食料理店,甚至可以運用記者的專業寫稿在網路上幫自己宣傳。

當記者本就會接觸到業配新聞,所以說記者本身對公關的工作內容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藉著本身熟知新聞操作,為產品包裝合適的題材,爭取到最大的曝光機會被記者們大做文章,於是盡力避免為企業加分。

在每日爆炸交稿量訓練下,記者們通常能磨出不錯的文字功力,轉戰這種需要文筆的工作通常適應的很好,尤其記者們見識過各種稀奇古怪的事件,這些都可以成為很棒的編劇題材。

記者 李汎櫻
今天也是適合吃小冰的好日子呢!
記者 李汎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