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親眼」走進以色列 交換生部落客Ann
帶你「親眼」走進以色列 交換生部落客Ann
記者 楊竣筑 報導 2019/01/01
一張張刻意抽掉色彩的照片,伴隨著沒有過多修飾的文字,它們記錄祈禱者虔誠的神情,凝固路上行色匆匆的人群。一開始看見粉絲專業Ann אן)אן為希伯來文Ann),本以為和其他記錄生活的網站大同小異,但Ann的文章自動帶著濾鏡感,像褪色的老照片,淡淡的色彩卻飽含濃厚的情感。Ann的部落格裡,紀錄了以色列的思想和性格,乘載了它千年歷史所交織出的美麗與哀愁。這個胸前掛著相機,獨自走遍以色列的台北藝術大學學生陳俞安,正用自己的方式帶大家「親眼」見證真實的以色列。

人們擠破頭地將紙條塞進哭牆縫,讀著經文哭泣祈禱。Ann認為相對於台灣自身漸漸流失的傳統,猶太教保留數百年的文化是相當珍貴的。(圖片來源/陳俞安提供)
誤打誤撞進入上帝應許之地
Ann的聲音很小,在晚間正熱鬧的咖啡廳裡,有時都害怕周遭的吵雜會淹沒她吐出的細語,很難想像眼前這個溫和害羞的女孩,有勇氣走出舒適圈,獨自踏上以色列這個陌生又神祕的國度。
不同於一般大學生剛入學就計畫著留學或交換學生,Ann坦言,在大四之前完全沒有出國交換的念頭。2016年暑假,Ann參加了以色列的旅遊團,那裏的人、語言和氛圍,讓Ann深深墜入這上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從以色列回來後,Ann學起希伯來文,試圖從語言裡摸索出這片神秘的文化軌跡。這時老師的推薦讓Ann無心插柳開啟一段意外的以色列之旅。
當問起對於交換學生預期的收獲,Ann笑著說:「我本來就沒有預期我會去交換,當然也沒預設我能在當中學到什麼。」但或許正因為這種沒有預想的態度,讓每一段旅程都更值得期待了一點。
踏出家門,也為自己打開了心門
在獨立生活之前,Ann也曾是個害怕嘗試的女孩。在台灣的生活裡,Ann幾乎不出台北,說到這裡她忍不住笑著說:「我就是那種很討厭的台北人。」直到來到以色列,城市裡矗立著百年前的建築,信徒穿著百年來不變的服飾,自己就像是穿越到一個古老時空,心中那座冒險的開關,突然就被按下了,以前在台灣沒有勇氣做的事,在以色列這個國度好像一切都變的合理了。
「我覺得只要踏出那一步,就會發現事情其實沒有那麼困難,然後就會勇敢的繼續走下去。」在以色列的時間,Ann可以獨自前往暴動頻傳的區域旅遊,也可以一改內向個性,主動爭取機會。
「可是你在以色列」
原本交換計畫只被允許了一學期,結束前幾個月Ann先寫了封email到國際學生辦事處,表達延長交換計畫的意願,得到的回覆竟是:沒辦法延長。Ann向以色列朋友表達自己有多絕望,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說:「那妳就再申請一次啊!」這對一般台灣人是件不太好意思的事情,更何況是非常內向的Ann。
「可是妳現在在以色列!就要用以色列的精神חוצפה!(厚臉皮、勇敢)爭取到得到為止!」
有了朋友的鼓舞,這時Ann身上חוצפה(厚臉皮、勇敢)的血液沸騰了,明確向辦事處表達自己「必須」留下來的原因。經過前後3次爭取,Ann正想放棄時,突然收到一封email回覆:經過課堂表現的評估,我們決定通過妳的申請。
「這是我在以色列得到最大的收穫,因為這也改變了我接下來的生活,就是必須為自己去爭取。」,Ann形容。
往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長
以色列生活過了一年,Ann最羨慕的是他們對自身文化的「扎根能力」,即使不是非常虔誠的猶太教徒,卻都對猶太習俗很了解。Ann回憶起,有次正逢中秋節,她想著終於有機會和以色列朋友分享中華節日了,但越說卻越發心虛。相比以色列朋友對自身文化背景琅琅上口,當朋友問起賞月背後的故事,Ann卻一時語塞,只說的出因為那天的月亮特別圓。「我覺得超丟臉,對自己的文化完全不了解,我只知道表面,但不知道根源。」有次和素描老師聊起,老師說:「這就是人生,人生就像一棵樹,你要往下扎根,你才能往上生長。」
或許就是因為這種文化扎根,讓猶太人對自身節日非常重視。Ann曾經體驗過猶太的傳統節日—安息日,在禮拜五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晚餐、讀經,且不使用任何電器產品。猶太家庭對關係的培養讓Ann非常羨慕,這也讓Ann在回到台灣後更注重與家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去熟悉化」後重新認識自己
「去熟悉化」是社會學中的思考方式,當處於一個陌生環境,原有的認知遭受挑戰時,反而喚醒了好奇心和新鮮感,推動自己重新檢視自己,進而發現更多可能性。
大學四年,Ann坦言自己沒辦法想像自己的未來,在交換的那一年中,其實是讓自己沉澱下來,把未來看得更清楚。從以色列回來後,Ann似乎更認識自己,也更懂得運用自己的特質。現在的Ann因為有了藝術學生、以色列交換生、部落客三種身分背景,得到了現在的工作,離自己用藝術來連接東方和以色列的目標更近了。「很奇妙的是,這些都不是我刻意追求的。」一切似乎就像上帝應許之地,是上帝安排在生命裡的命定。

Ann以自己拍的照片分享以色列的樣貌。(圖片來源/陳俞安提供)
「我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跟大家分享最真實的以色列,不是記者的片面之詞,也不是旅行團的朝聖行程。」直到訪談到了尾聲,只見Ann不受四周熙熙攘攘的人們影響,不疾不徐地吐出每一個柔軟卻充滿力量的字,骨子裡的堅定不言而喻。
黑衣黑帽中的異鄉人
在以色列隨處可見虔誠的猶太教徒穿著一身黑色長袍西裝,頭戴黑色帽子。(圖片來源/陳俞安提供)
當自己帶著東方的面孔,背負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獨自一人生活在異鄉難免遇到困難,不論是交換學生或是留學生,其實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辛酸,例如文化差異、語言隔閡、獨自生活的孤單,一個外國學生在陌生的環境中該如何自處?
「不要有任何的比較心態,需要做的就只是完全地打開心去感受」,Ann仔細思考後說著。遇到文化衝擊時,尊重是第一要素,不必抱持著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也可以試著去理解不同文化背後的意涵。而結識當地朋友也是一項幫助自己適應的方法,Ann表示不像其他交換生大多都跟交換生待在一起,自己更多是跟當地朋友相處,更認識他們的生活。
「有些事情你往前看模模糊糊的,可是你往後看是清清楚楚的。」Ann分享,生活中的小事可以用一種比較開心的眼光去看待。覺得不順利時,可以想著再看遠一點,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而每件事情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有些事當下可能摸不清發生的原因,但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看,會發現原來那時遇到的事間接讓自己得到些什麼,進而造就了現在的樣子。
![]() |
記者 楊竣筑
只有喀報會陪我每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