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蔡怡玟教授:看見高教的不平等 用心對待不同溫層

放大局面來看,這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整個社會面向和結構:是不是弱勢家庭的孩子就會無法翻身?我們應該教會捕魚還是先送上魚?誰都不得而知,我們無能為力。 這些問題,需要被整個台灣看見。

蔡怡玟教授:看見高教的不平等 用心對待不同溫層

黎奐雲  2019/01/01

「我想要將那些很棒的知識和人生經驗都帶給他們」國立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的地理科教授蔡怡玟說,對她而言,目前是相對安定的狀態,也是在一路的跌跌撞撞後,重心找回了自己對教育的初衷。

蔡怡玟分享著自己對於教育的理念和想法(圖片來源/黎奐雲攝)

從小生活在書香世家的她,爺爺和媽媽都是教育界人士,在家庭氛圍熏陶之下,她也立志成為一名老師。一直是被寄予厚望,就讀於師大附中的蔡怡玟,本以為可如願進入心儀的國立大學,在結果出爐時卻令人跌破眼鏡,進入了私立大學。

大一的蔡怡玟過得很不快樂,不被家人理解並遭受升學創傷的情況,她選擇了放逐:不主動結交朋友、課堂缺席連連。

直到那一堂通識課,打醒了蔡怡玟。在課堂上,老師首先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你們快樂嗎?」並把台下的學生們歸類為三類,而蔡怡玟便是老師口中「失意」者之一,老師告訴她,如果不快樂,甚至是痛苦,那都是自找的。既然無法改變現狀,那就心隨境轉才是放過自己的最佳方法。

這些話,讓她改變了心態,積極參與系上的課程和活動。

高教中的不平等 有誰看見

令人感到疲憊。拼命趕課的同時,她無法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

後來,蔡怡玟認為大學部的開放性可能較符合她,博士畢業後便到私立技術學院私立大學和國立大學當兼任老師,在她滿懷熱血,想要大展拳腳之際,發現一切和想像有太大出入。蔡怡玟說,技術學院中的經濟和資源根本無法和國立大學相比,尤其硬體設施和師資的經費分配,上課風氣更是令人擔心。

她坦言說,起初自己很執著於提升他們的程度,但後來發現,孩子們的學習態度其實遠勝於一切。

他們也可以很優秀

蔡怡玟笑說,就連考試只出三頁試卷,學生都會哀嚎,因為從前的他們只需要寫一頁。試問,是什麼造就了那樣的情況?技術學院的孩子是否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點?蔡怡玟所不能理解的、所憤怒的,是他們連自己都放棄了自己。

她在課堂上曾撂下狠話:「沒有人看不起你們,是你們先看不起你們自己!」但經歷過從名校考入私立大學的蔡怡玟,可以感同身受那種不被重視的心情。

透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蔡怡玟發現不能一桿子打翻整船人。很多學生其實能力不差,只是找不到方向。透過老師一步步的引導,他們也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成為有目標的人,他們並不比國立的學生差。她發現,能幫助一個學生成長,比任何成績都來得重要。

帶著走的思辨能力很重要

蔡怡玟認為,大學不應該只有考試,要帶給學生的是思辨能力。她希望學生擁有獨立自主的思考,並能夠進行深度對談,不需要再被中學的僵化制度捆綁。在大學裡,學生應該是自由的,做想做的事並為之負責。在她看來,不論是課堂知識還是測驗上的答案,總有一天會被遺忘,但從大學畢業以後,思辨能力才能為他們在社會獲得更好的機遇和成就。

於她而言,珍貴的是每一次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彼此以聊天方式分享生活,是了解年輕一代的好機會,也與學生更零距離。

蔡怡玟(右二)與學生互動良好,建立深厚感情(圖片來源/王大展提供)

班級猶如社會縮影 看見他們的需求

每到不同的學校教學,都需要一個學習與磨合的過程。透過教學,蔡怡玟了解了不少不同溫層的社會現象,蔡怡玟所面對的問題班級,就猶如整個社會的縮影。尤其,她看見了社會的底層面貌。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曾經有一位學生,爸媽都是弱智,孩子從小也沒受到良好教育,成為了問題學生,到了年齡後就理所當然就送入了技術學院。家長是不斷地拜託和交託,希望孩子順利畢業。這讓蔡怡玟內心是矛盾的。

在接觸了溫室以外的世界以後,蔡怡玟對社會有了新的定義,對大學文憑也有了新的看法。蔡怡玟說,放大局面來看,這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整個社會面向和結構:是不是弱勢家庭的孩子就會無法翻身?我們應該教會捕魚還是先送上魚?誰都不得而知,我們無能為力。

這些問題,需要被整個台灣看見。

「我想要將那些很棒的知識和人生經驗都帶給他們」談起教育,她是充滿活力且快樂。(圖片來源/黎奐雲攝)

15年不代表什麼 堅持所愛所選

15年,是一段確確實實的悠長歲月,蔡怡玟將之傾注於了她的教育生涯。說起後不後悔這個問題,她是笑得坦然的:既然是自己的所選擇、所熱愛的,何來後悔之說?她認為這是她的天職與志業,唯一期望的回報便是學生的成長。對於學術的堅持,她希望將之價值延續,並在教學中與同濟或同學們分享,互相學習。

在教育這條路上,她會一直走下去。

「流浪教師」的苦與樂

「流浪」,顧名思義是居無定所,隨處漂流的意思,而這裡將「流浪教師」定義為目前不願意待在固定一處執教,而是在不同校園裡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的教師們。事實上,流浪是令人感到疲憊的。誰喜歡不安定的生活呢?他們卻是為了教育而默默付出的那群教育工作者。

國立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的地理科教授蔡怡玟曾經就是流浪教師。

最早班的客運到深夜最後一趟的捷運,只為了出入大台北地區與桃園地區,只為了一班又一班莘莘學子。世上教師那麼多,那個崗位不是非得他們不可。只是他們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想傳達給下一代的東西,無論是知識或人生。

流浪教師是辛苦的,但付出能夠被重視,對他們而言就是值得。

教育這回事本身就讓他們快樂。

記者 黎奐雲
萬物都有裂痕 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記者 黎奐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