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敗」了嗎
介紹21世紀的網購風潮,相對傳統購物的優勢,以及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你今天「敗」了嗎
殷顗霖 文 2019/03/24
現代社會的科技越來越進步,網路成為購物的新選擇。許多商品除了在實體店鋪販售之外,也會在網路平台同步推出,網路商城更是企業行號在重大日子時,力拼的新戰場。
網購平台也會在節慶時推出一系列的優惠活動,引起民眾瘋狂地搶購商品。也因為他的「好康」與「方便」,創造出一股熱潮,讓人們投向網購的懷抱。網路讓購物更加便利,我們會因此改變購物習慣嗎?網購真的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嗎?
便利的網路購物
網路購物簡稱「網購」,是消費者在網路上進行購買商品的行為。和傳統的購物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必親自到現場選擇和付款,只要在網路上的虛擬商店選擇需要的物品或服務,透過網路傳輸資料完成訂單,經過物流配送,一段時間後便可拿到商品。網購讓人們免去出門的麻煩,還能提供部分的隱私。譬如要給親朋好友驚喜、購物時怕被認識的人發現、買了不方便說出來的東西,或單純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時候,選擇網路下單,再到超商取貨就是一個好選擇。
近年來,網購商品配送的流程也更加發達,不少平台標榜「今天中午前訂購,明天下午取貨」、24小時宅配到府等服務。為了達到越來越快的運送速度,業者在物流和倉儲管理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就是希望顧客準時收到商品,在產生信賴感的同時,讓他們能夠消費更多。
不過網購最具優勢的,還是透明化的市場。以前若是想找便宜,必須貨比三家走透透,花費大量時間和力氣,還不一定能找到真正的優惠價。現在我們只要透過螢幕,就能往返於各大網路商城之間,找到售價最讓人滿意的商品。加上市場雙方給予的評價,消費者能得知這個賣家的品質與出貨速度,店家也能判斷顧客是否曾有不良的紀錄。

除了評價制度外,顧客與賣家還能透過簡單的訊息系統進行交流。(圖片來源/截圖自蝦皮購物)
網購並非十全十美
在許多重大節慶時,各大網購平台都會推出相關活動,常見的有情人節、母親節、中秋節、聖誕節、農曆新年,甚至有「1111光棍節」的優惠。這些優惠不外乎是寄貨免運費、買一送一、贈送禮品、提供有期限的購物回饋金,以及消費滿一定金額可得到抽獎的機會等等。幾乎每個月都有的促銷活動,讓愛購物的人趨之若鶩,也讓業者荷包賺得滿滿。有些人會說:「我搶到了便宜,賣家也創造了業績,這有什麼不好嗎?」但從別的角度來看,網購仍然有其缺點。
優惠活動常會造成衝動購物,在無意間購買了更多的商品。根據〈綠色和平組織〉於2017年的調查,有97%的台灣人曾有衝動購物的經驗,也有57%的人發現買了商品卻從來沒拆封過。在發現買了不需要的東西之後,反而變成了一種浪費。除了要付出時間和金錢來退貨,再加上運送貨物時的碳排放,網路購物卻製造了更多的污染。雖然購物能帶來愉悅感,不過在送出訂單前,最好先仔細思考是否需要。
另外以服飾為例,網購雖然提供了尺碼表,但沒有經過實際的試穿,很難確認衣服的大小與品質。為了吸引客人,賣家常利用精美的圖片進行宣傳,若顧客收到時不符預期,此時就會產生購物糾紛。而太過便宜的商品,又會給人一股盜版、粗濫製造的不信任感。價格與品質該如何取捨,有賴消費者仔細的判斷。
各族群購物習慣大不同
不同的年齡層,消費習性亦有差異。根據2017年的〈尼爾森媒體研究月刊〉網路購物行為調查,隨著行動裝置的普及,網購下單變得更加容易,也促進了網購熱潮。調查指出,全台12到65歲的消費者,在過去三個月內曾進行網購的比例為37.8%,大約為682.3萬人。與2015年同樣的調查相比,當時只有32.2%的人有網購經驗,比例增加顯示網路銷售市場正逐漸成熟。最常網購的人是25到39歲的年齡層,平均在三個月內會網購3.87次。而因為購物習慣與數位化程度較低,50到65歲的網購次數則較少,三個月內大約僅為2.68次。
調查顯示,兩性的網購習慣也有差異,女性在三個月的消費次數雖比男性高出0.26個百分點,但男性的消費次數成長幅度較大,代表男性網購的數量也正逐漸增加。男女同樣購買最多的商品類型皆為服裝及內睡衣類,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購買此類商品的次數反而是逐漸減少的。
有趣的是,強調「單身購物節」的十一月十一日,變成各大網購平台的重要活動。根據李貞穎的《單身購物季‒25-44歲單身男女網購行為分析》,在三個月內,25到44歲單身女性進行網購的比例為73%,男性為58%,單身族群平均每個月會花145分鐘瀏覽購物網站,加上此年齡區段也是網購的主要消費者,這就是為何業者努力推出優惠的原因。
從數據可以看出現今大眾對網購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但選擇何家購物網站,消費者仍有許多考慮因素。網購平台要打動消費者,除了價格之外,還得增加簡單的購物流程,加快配送的速度等誘因。在行銷方面,也需配合時事製作出有創意的廣告,發揮品牌精神,才能在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存活下來。

消費者在選擇平台購物時,還是以價格作為最大考量。(圖片來源/殷顗霖重製)資料來源:尼爾森媒體研究月刊
確認需求 聰明地購物
網購在快速便利的表面下,仍有許多問題。雖然促進了經濟成長,但也在無意中製造了更多污染與浪費,商品本身、包裝材料、倉儲空間、和貨物運送等,都會消耗資源。或許人們選擇忽視這些問題,但遲早還是要面對。
網路購物有好有壞,如水載舟,亦能覆舟。購物習慣與資源的過度消耗如何達成平衡,值得現代人的思考。在撿便宜與滿足需求的同時,也需克制慾望而非瘋狂購買。不過也不必太過擔心,網購其實與平常買東西沒什麼不同,先列下一張購物清單,再檢視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確認完畢後,就放心地「敗」下去吧!
縮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