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期

「慢綜藝」之風 台灣跟得上嗎

【陸綜火什麼?綜藝熱潮與現象大解析】專題

2013年在韓國開始了「慢綜藝」風潮,而2017年是慢綜藝在中國爆發的一年。 何謂慢綜藝?2019年的現況又是如何?中國如何成功移植韓國的慢綜藝,再對比台灣處境,是否也可以拍攝這類型的綜藝節目呢?

「慢綜藝」之風 台灣跟得上嗎

黃齡萱 文  2019/04/07

韓國在2013年開啟「慢綜藝」之門,最為台灣人熟知的是《花漾爺爺》,一檔背包旅行綜藝節目,曾到台灣拍攝,帶動韓國人到台觀光的風潮。近年,中國陸續移植成功節目,2017年慢綜藝在中國爆發,各大平台持續推陳出新,至今仍可見多檔慢綜藝節目,熱度延燒不止。

《花漾爺爺》曾到龍山寺拍攝。(圖片來源/截圖自tvN官方YouTube

何謂「慢綜藝」 為何要慢下來

和以往競爭型綜藝恰好相反,慢綜藝取消分組比賽、高分者勝利的設定。《極限挑戰》、《奔跑吧》是典型以競賽為主軸的快綜藝,而慢綜藝展現的是柴米油鹽下的日常,純粹的「生活」,沒有寫好的遊戲規則、來賓的人物設定、緊張刺激的關卡任務,忠實呈現明星間的互動。攝影機下的內容透過剪輯、字幕輔助節目的推進,讓觀眾能隨之進入節目中的生活,彷彿置身在藝人旁邊共度時光。

慢綜藝常見在田園鄉村拍攝,體驗都市少有的寧靜。2017年芒果TV製作的《嚮往的生活》是中國慢綜藝的代表作。幾位藝人居住在農村的屋子,耕作養殖、生火煮飯、茶餘飯後閒聊等內容,甚至有時只有動物的畫面,獲得大量觀眾喜愛,成功引領中國的慢綜藝風潮。連續兩年推出的兩季都有高達20億以上的播放量,而第三季也將在今年4月底推出。

《嚮往的生活》兩季的總播放量。(圖片來源/黃齡萱重製)資料來源:芒果TV

根據恒大經濟研究院的研究,2011-2017年中國至少有225個地區人口流失,向大都市圈集聚。如今,城市人口的生活步調越來越快,繁重的生活壓力也隨之而來。為了迎合快速生產消費的生活節奏,網路上充斥著大量碎片化的資訊,人們追求的是快速閱讀、快速瞭解知識,在資訊碎片化時代下產生了「快餐文化」,只求速度不求內涵的一種現象。大量節奏快、競爭性強的快綜藝是快餐文化下的產物,而慢綜藝則是對「快」的反彈,代表著對快節奏感到厭倦的人們逐漸轉換口味。

居住在城市的人開始嚮往遠離喧囂,回歸質樸的農村生活,於是中國綜藝轉型仿效韓國節目,推出不少相同類型節目,如《尹食堂》,將藝人帶往印尼營運韓式餐廳;節目《兩天一夜》中,藝人前往野外,發掘韓國沒落的小地方。

慢綜藝爆發 為觀眾創造烏托邦

綜藝的「慢慢來」,為觀眾打造理想的生活環境,如《嚮往的生活》不斷強調過簡單的生活,好朋友們相伴、美麗的農家庭院、豐富的田地作物,暫時脫離平日都市的緊湊,主打「這就是響往的生活」,帶著觀眾沉浸在一個輕鬆的理想世界。慢綜藝的魔力就是能利用一個田園的場景,治癒觀眾疲憊的心,也可以透過幾句簡單的對話,引起觀眾對質樸生活的共鳴。

《嚮往的生活》成功後,芒果TV推出不少相同形式的節目,如2018年的《野生厨房》明星到野外找食材、烹煮;今年推出的《哈哈農夫》讓藝人搖身變為農夫,體驗農村生活等。湖南衛視也從2017年相繼出品《中餐廳》、《親愛的客棧》,2018年愛奇藝的《小姐姐的花店》等經營類節目,呈現藝人開餐廳、旅館、花店的樣貌。騰訊視頻也在2018年上線《幸福三重奏》,拍攝三對夫妻的日常生活互動。

這些節目皆有「治癒」觀眾的效果,透過藝人呈現幸福、簡單的生活,傳播正能量、散播愛給大家,是慢綜藝主要的特色。另外一個特色則是節目集數通常不多,一季至多13集,因此製作團隊能細膩地琢磨,將慢生活刻劃在短而美的世界裡。

大陸近年推出的慢綜藝節目。(圖片來源/黃齡萱製)資料來源:芒果TV湖南衛視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

詬病功利套路 抄襲浮出檯面

慢綜藝在眾多節目中扮演清流,不到一年說唱節目在中國爆紅,青年文化如電競、街舞、偶像選秀等新類型節目跟著釋出。雨後春筍的網路新綜藝,讓慢綜藝熱潮消退得極為快速,觀眾對慢綜藝的內容要求越來越高,對於相似的節目已漸漸產生反感,節目的製作成本也居高不下。

首先,極高的製作成本帶來為人詬病的無非是「商業置入」,在平時的綜藝節目中,主持人提及一連串贊助的廠商已不是異象,觀眾對廣告置入也習以為常,但在純生活的慢綜藝中,商業合作的廣告劇情會顯得格格不入。再者,「劇本設定」,利用藝人對農村的不適應、鬧脾氣等特定劇情來炒作,其中編劇操作的痕跡格外明顯,觀眾一眼即可看出何謂真假,對藝人的評價容易變得兩極化,對他們的形象也可能有所影響。

另外,相同類型的節目層出不窮,開店經營、田園生活等時空背景大多換湯不換藥。新穎的題材是慢綜藝要走出一片天的關鍵,如《小姐姐的花店》是在慢綜藝熱潮漸漸消退後,再次崛起的案例,看準「花店」是無人嘗試過的題材,加上慢綜藝天然的優勢──「治癒」,仍讓收視走向高峰。

雖然涉嫌抄襲韓版節目的內容不少,像是《嚮往的生活》一播出即面臨抄襲韓國《三時三餐》的指責,但不減觀眾對這些節目的熱愛。加上慢綜藝有一項能彌補其他缺點的誘因:請來的明星皆是有人氣、一定地位的演藝人員,如《中餐廳》的舒淇、黃曉明;《嚮往的生活》有知名主持人何炅;《小姐姐的花店》的小S等皆帶來話題;《幸福三重奏》的大S與汪小菲也是耳熟能詳的名人夫婦。儘管觀眾知道商業置入的缺點,對劇本操作也更加挑剔,也明白抄襲問題,大明星的魅力仍大過一切,成功為節目帶來收視率。

 

《小姐姐的花店》以「人與花」為主軸,以及利用溫馨語錄治癒觀眾。(圖片來源/小姐姐的花店官方微博

台灣做得了慢綜藝嗎?

台灣綜藝節目市場的衰退已不是新鮮事,然而台灣也能跟上這股潮流,轉型製作慢綜藝嗎?

慢綜藝需要的是大成本製作、有名藝人的光環,首要條件「成本」便是台灣所缺乏的。打造一個世外桃源讓藝人體驗,需要大量的金錢輔助,而台灣的節目難有雄厚的資金贊助,更是難以邀請有收視保證的大明星。再者,人力資源是一大關鍵,慢綜藝需要大量的後製剪輯,拍攝人力要求也較高。100小時的拍攝素材,需精益求精找出有看頭的10分鐘片段,耗時又費力,台灣的製作團隊規模相較中國團隊小很多,人力外流的情形,也是一個困難之處。

近幾年,外來綜藝節目佔據台灣市場,台灣的觀眾熟悉的是韓國的農村歷史、大陸的田園風情,對於台灣綜藝越來越無感。沒有廣告商贊助打造拍攝環境、沒有人力的投入,沒辦法製作出觀眾想看的節目,如此的惡性循環是台灣很難轉型的原因。

台灣在這股慢綜藝之風的強吹之下,難以復見十幾年前台灣綜藝的全盛時期。反觀當年的全盛時期,台灣投入的也是資金、創意、人力,打造紅遍兩岸、甚至亞洲的經典節目,那麼現在願意投入的資金與人力去了哪裡?

電視劇與綜藝節目遇到相同的困境,然而近幾年戲劇轉型得相當成功,如公視的《通靈少女》、《我們與惡的距離》、植劇場系列,皆是較有深度、跳脫以往小情小愛的故事,成功帶來收視與良好口碑的戲劇。可見依然有人願意投入,穩住市場。如果綜藝圈有人願意當領頭羊,也許能抓住這股風潮的尾巴,亦或是跟上下一次的轉型潮流也說不定。

縮圖來源:截圖自芒果TV

記者 黃齡萱
我喜歡龍貓、喜歡喝奶茶、喜歡認真的人
編輯 蔡佳妤
努力成為自己的樣子 希望能有一個恣意地笑著的人生
記者 黃齡萱
編輯 蔡佳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