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單身社會》下的女性
我們生活的環境正步入單身化社會,而社會中的單身女性也越來越多。本篇透過日本研究單身生活者的權威荒川和久的著書《超單身社會》,探討單身女性人數的增長,如何與社會發展相互影響。
《超單身社會》下的女性
王允姸 文 2019/04/14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數按年齡及婚姻狀況〉的統計,截至2018年底,單身女性的人數為526.7萬,較十年前多了58.9萬人,且女性單身的人數較男性的漲幅高,也讓大眾開始關注「單身女性」。
單身女性需要婚姻嗎?
日本研究單身生活者的權威荒川和久在《超單身社會》一書中提出:日本人結婚觀念根深蒂固,一般認為「正常的人都會結婚」,因而造成「結不了婚」及「不想結婚」者極大的困擾。傳統社會中成長的女性在既定觀念之下完成她們的必選題:婚姻,但現在的單身女性不僅思想自主,在經濟方面更是獨立,婚姻對她們來說不再是唯一選擇。

日本研究單身生活者的權威荒川和久著書《超單身社會》,分析日本步入單身化社會的現象。(圖片來源/王允姸攝)
荒川和久指出,為了緩和日本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政府推廣婦女走出家庭、經濟自主,而這使得原本經濟多依靠丈夫的日本婦女獲得經濟來源,有些甚至成功創業或是成為企業高階主管,收入豐厚。對女性而言,「婚姻」不再是她們維持經濟來源的方式;更對某些女性來說,婚姻甚至成為束縛。
杜雙燕在〈「單身」熱潮的社會學解析〉中提到,單身族呈現兩極分化,一為學歷高、收入高、地位高,並且在思想和經濟方面皆屬於中上階層,此類型為主動單身居多;另一類則為底層的困難人口,屬於被動單身。在台灣社會中,妻子的經濟來源全依靠丈夫的情形沒有日本嚴重,並且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的發展,女性受教育的年份延長、投入就業的時間也增多。在傳統及現代社會中,男性在工作及家庭方面的普遍觀念並沒有落差太大,但女性卻產生較大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推估,女性的「主動單身」、「晚婚」與「不婚」,成為影響社會整體單身人數的關鍵,也對於社會朝向不婚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力。
未婚者之外的單身女性
一般提及單身女性,我們總想到那些年輕、尚未成婚的女子。然而,實際上除了未婚女性,「離異」及「喪偶」者也屬於單身的範疇,而且兩者出現的高峰期皆為中老年時期,與大眾一般聯想到單身族群的年齡不大相同。
荒川和久提到,雖然日本高齡化問題嚴重,卻鮮少有人注重「高齡單身化」。普遍來說,大部分的夫妻皆是男性較為年長,再加上女性的平均壽命較男性長,因此65歲以上的高齡單身人口中,女性的數量幾乎為男性的2.5倍。而這也表示單身女性即使結了婚、未經離異,再度恢復單身的可能性仍極高,「單身」對女性來說,幾乎是必然的課題。
回到台灣,根據內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台灣的高齡單身女性人口高達203.6萬人,高出高齡單身男性人口約95.2萬。由此可知,台灣單身女性在面臨單身的問題上與日本大同小異。因此不論是政府、媒體、社會、或是我們自身在面對「單身女性」的議題時,除了談及年輕單身女性增多可能面臨人口結構上的困境外,更應該將目光觸及高齡單身女性所需面對的安養、照顧及心理層面等多方面複雜的問題。

台灣2009至2018年間高齡單身男女人口數柱狀圖。(圖片來源/王允姸製)
女性「單身」背負的罪名
單身女性一到適婚年齡,就經常被詢問與結婚相關的話題,而這不僅僅是他人多管閒事,更可能是一種「騷擾」。荒川和久提出「單身騷擾」一詞,泛指對未婚者和單身者的過度關切。日本相關的研究報告多針對女性進行問卷調查,而荒川和久也曾針對單身女性進行採訪調查,部分結果顯示許多女性在職場中經常受到單身騷擾,不僅會有一些觸及隱私的酸言酸語,更會將工作內容與「單身」結合,指責她們因沒有孩子而不懂得如何教育下屬等,讓她們倍感壓力。
而除了在職場,此種騷擾也常見於家中長輩的「關心」,只要逢年過節,父母、親戚等人就經常拿年齡相仿者相互比較,給予適婚年齡女性極大壓力。在韓國,甚至有獨立書店和補習班推出「節日避難所」,讓單身男女和準備考試的年輕人在連假期間,不僅有良好的環境可以讀書,更能夠躲避親戚的嘮叨。於教育學院任職的金某在韓國亞洲經濟日報的採訪中嘆了口氣說:「我沒有自信接受父母對於我結婚方面的壓迫,所以中秋連假不想回故鄉。」

韓國獨立書店推出「節日避難所」。(圖片來源/王允姸重製)資料來源:퇴근길 책한잔部落格
這麼多人「關切」單身,甚至達到了騷擾的地步,「單身」真的有那麼不好,需要一直受到關心嗎?本刊進行問卷調查,並在總計323筆的有效資料中得出大眾對於「單身」一詞的看法。有68.1%的人認為詞語「單身」本身是中立的,而覺得「單身」偏向正面單詞者也有18%;然而,當問及社會中對單身者的態度時,僅有29.1%認為社會對單身者沒有差別對待,而有高達56.4%的人覺得整體社會對單身者不甚友善。

問卷結果圓餅圖。(圖片來源/王允姸製)
由上述統計結果可知,雖然「單身」被認定、並且確實為中立詞語,但大眾在看待「單身者」時卻不是如此。舉以身邊隨處可見的例子,「單身者」一詞經常會被負面的「單身狗」、「魯蛇」等詞代以形容,整體社會對單身者的態度由此可見。而我們應該要省思的是,社會大眾這樣的認知是因整體社會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影響、媒體僅提供單一性的資訊、還是我們自己一直未能改變自身的偏見,才沒能正視單身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呢?
單身的意義和價值
荒川和久強調,對單身者而言,很重要的是培養獨立生存的能力。若能藉由興趣和他人產生交集、建立關係,便能獲得獨立生存的力量來源。單身並不代表是孤獨,而是在精神上獲得獨立,這才是單身的價值。
另外,對單身女性來說須注重的是「自我有能感」及「自我肯定感」。前者是在學業或工作上的成就所帶來的自負和自信心;後者則代表是否喜歡自己。中國女星俞飛鴻現年48歲,至今未婚。她曾於2016年的節目中提及處於單身狀態的想法:「單身或者是另一面,婚姻,我不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困難的選擇,我覺得哪個更舒適,我就處在哪個階段。」俞飛鴻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注重自己的幸福感,而此番言論可視為女性在自我有能感及自我肯定感方面的展現。
「單身」是大部分女性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單身化社會也是每個人都將經歷及生存的環境。單身並不可怕、也不可恥,但是必須學習的是如何與它和平共處,並活出自己最精彩、最有意義和價值的單身人生。
附註:文章中的問卷獲得323筆有效資料,由88%的20代年輕人填寫,男女性別比為2:3。問卷結果僅供參考,不一定能代表整體社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