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期

新人稀缺 台劇演員荒?

【演員的挑戰】專題

探討台灣演員斷層的原因、闡述台灣戲劇圈面臨的困境。

新人稀缺 台劇演員荒?

陳盈璇 文  2019/04/14

根據文化部2017年電視產業調查顯示,近年來台劇主演年齡層有逐漸老化的趨勢,男女主角普遍年資為10~15年,早期偶像劇的大牌演員早已將工作重心移向中國,尋求更大的舞台;年輕演員由於訓練不扎實且經驗不足,以致於現階段電視劇的主要演員重複率極高,類似的劇名、熟悉的面孔演著類似的劇情仿彿已成為常態,台灣演員的出走潮、新生代演員斷層的問題由此可知。

「怎麼電視轉來轉去都是這幾個人?」隨著台劇的式微,朋友之間討論的話題已經從台劇變成了韓劇、陸劇和日劇。你能夠喊出名字的台灣演員有誰呢?你能夠喊出名字的台灣「新人演員」又有誰呢?

台劇市場小 兩岸酬勞差很大

自2001年《流行花園》帶起的F4風潮後,台灣開啟了拍攝偶像劇的黃金年代,無論是呆萌少女追學霸的《惡作劇之吻》,或者是便利貼女孩上錯床的《命中注定我愛你》,再到讓每個女孩都想要一個大仁哥的《我可能不會愛你》,在這十年間台劇創造了無數經典角色,捧紅林依晨、陳喬恩、阮經天等知名演員,不過隨著台劇影響力的下降,這些演員選擇西進中國,以尋求更大的市場。

台灣電視劇市場本身受到人口的限制,市場價值不大,早期憑藉偶像劇風潮將版權外銷至各國,甚至一度成為華語流行市場的中心,不過近年來台劇出口至各國的比例逐年下降,2017年出口至各國的金額只有9.68億,較去年下降了11.42%。電視劇利潤的減少,使得投資下一部劇的資金變少,成本的下降連帶影響著戲劇的品質,以及演員的「酬勞」,不同於台劇發展上的瓶頸,中國的影視環境正開始起飛,每年電視產業的總收入皆呈正成長,不論是在投入成本或是人力酬勞的給付上,金額皆遠大於台灣。

劇本雷同遭定型 未來發展受限

如果說演員西進的原因僅限於酬勞的話,未免過於膚淺。作為一名演員,能夠演出的角色類型,與年齡及外型的限制密不可分,試想我們在看校園劇時,找個30歲的演員出演16歲的高中生;亦或者找一個美女擔綱一個相貌平庸的女孩,這些與角色本身相差甚遠的選角不只降低整個故事的說服力,觀眾也不免會「出戲」。

鑑於台灣曾在偶像劇上嚐到成功的甜頭,其後的電視劇內容則多以都會愛情(34.78%/2017年)、家庭倫理劇(31.52%/2017年)兩類為主,對於男女主角的要求不免就是20~30歲的職業男、女性,然而身為一名演員,最怕的就是被「定型」,倘若今日因為走紅的甜頭而固步自封的話,遲早會被市場淘汰,畢竟剛出道的時候正值青春年華,演出愛情偶像劇足夠具有說服力,那出道十年、二十年呢?因此改變、轉型才是讓演藝之路走得更長遠的方式。

台灣偶像劇題材多會都會愛情類。(圖片來源/三立官網

中國由於市場龐大、資金充足,對於戲劇的製作成本高且精良,可以嘗試的劇本風格更多,包含神話、歷史、武打、科幻等等。此外,橫店集團成立了國家級影視產業實驗區「橫店影視城」,結合了中國歷史千年來的文化底蘊,打造了清明上河圖、明清民居博覽城等拍攝場地,先前掀起高討論度的《延禧宮略》、《香蜜沉沉燼如霜》皆是在此完成拍攝。因此,更完善的拍攝場地、更多元的劇本風格以及演員生涯更大的舞台,也許更是這些大牌演員西進的主要原因。

是資金不足 還是不願花錢?

儘管台灣觀眾對於老套劇情的厭倦早已反映在低迷的收視率上,戲劇節目的產值也在逐年下降,不過由於自製戲劇較直接進口外來戲劇的風險高太多,廣告商投資的意願也趨於保守;加上台灣電視台過多,廣告商投資分散,使得能動用的資金繼續減少,以致於製作成本不足以拍攝更高品質的戲劇,有些電視業者甚至選擇直接購入中國、韓國等地的戲劇,以確保利潤的回收。

根據文化部2017年電視產業調查顯示,台灣戲劇的重播比例高達67.05%,同年只有61部全新自製劇播映,播出時數較去年低了19.26%。由於市場的萎縮、電視業者的「不敢冒險」,台灣能夠給予演員發揮的舞台同時也在縮小,更別說是啟用、培養新人演員。不過,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台劇並非沒有賺錢,只是賺的不多,而且越來越少,但這其中的原因是否是因為電視業者「害怕花錢」,以消極的方式回收微薄利潤,再砍掉拍攝經費,然後再繼續購買國外劇集、砍成本,惡性循環直至無路可退呢?

培養新秀 破除大牌迷信、顏值至上

撇開出走潮不論,新人演員的斷層是否真的是戲劇圈的「演員荒」呢?或者只是我們不願意積極培養人才,只顧著消極進口外國戲劇,並嚷嚷著因為大牌出走,自怨自艾的抱怨呢?

2017年台劇出現一股不一樣的清流——「植劇場」。由王小棣等八位知名導演籌劃,領軍金鐘編劇,以培養新秀為目的,邀請大牌演員,期待以「前輩帶新人」的形式激發年輕演員的潛力,其中陳妤、孫可芳更是獲得金鐘獎的新人、女配角獎的肯定。植劇場跳出過往台劇單一的戲劇風格,製作了「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與「原著改編」四大類型風格的八部迷你劇集,扎實的訓練與多元風格的類型,讓每個新人演員嘗試不同風格的劇本,打磨演技。

植劇場第一部作品—《戀愛沙塵暴》。(圖片來源/台視官網

過去台劇篩選演員的標準以俊男美女為主,對於演技的要求並不高,各家星探甚至會在西門町等多數年輕人聚集之處,尋找明日之星,不過這些演員並未接受過專業訓練,多為戲劇前期的簡單培訓就「半路出家」,戲劇功底薄弱。植劇場的出現的確是台灣戲劇「一場溫柔的革命」,在前期的演員訓練上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包括京劇的身體訓練、發聲練習、小丑等表演課程,讓植劇場的戲劇真正的好看,而非只是過往的顏值至上,臉蛋確實是讓大家注意到你最直接的方式,但演技才是身為一個演員最有利的武器。

是否還有下一個「黃金十年」?

2001年《流星花園》打開台灣偶像劇的黃金年代,一直到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為這段時間的輝煌畫下了句點。這些經典劇集對七年級生來說是青春,對八年級生來說是童年,每一部都成為了某一群人的記憶、成長歷程,甚至是驕傲,然而黃金十年過後呢?台劇該如何去擺脫偶像劇的框架,創造屬於下一代人的「戲劇記憶」,找到屬於台劇的獨特之處,也許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式。

《流星花園》開啟台灣偶像劇風潮,2017年仍在日本重播,可見其影響力。(圖片來源/IMDb

記者 陳盈璇
喀報人生,我想吃人參。
編輯 許可晴
努力感受喀報的美好
記者 陳盈璇
編輯 許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