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琴師——提琴藝術的源頭
升高中時才開始學習小提琴的邱崇瑋,憑藉著自己對小提琴的熱愛,考進了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並主修小提琴。不過,他不像一般人那樣成為演奏家或是小提琴老師,而是選擇在大學畢業後,赴英國的製琴學校學習製作小提琴。
製琴師——提琴藝術的源頭
彭姿敏 報導 2019/05/12
說到製琴師,就會令人聯想到宮崎駿作品《心之谷》的男主角天澤聖司,他對小提琴極為熱愛,為了成為頂尖的小提琴工匠,高中時便決定將來要到義大利實現自己的夢想。來到新北市板橋,我沿著導航的指示走進一條販賣許多傳統小吃的巷子,這與我在大馬路上看到有著商業招牌與裝潢的琴行有些落差,讓我不禁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走錯方向。邱崇瑋提琴工作室由外觀看來是普通的住宅,但進入室內映入眼簾的不是一般家庭的客廳,而是幾張工作桌,以及充滿工具的牆面,而當時除了製琴師邱崇瑋以外,還有三位學員正在製作自己的小提琴。
訪談並沒有直接開始,製琴師邱崇瑋先花了些時間解決學生的問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客廳就是工作室的關係,這個場域的氛圍輕鬆卻嚴謹,非常特別,而我就坐在一張凳子上環顧四周,看著各式各樣、亂中有序的器具,感受著另類的藝術氛圍。等事情告一個段落後,邱崇瑋帶著靦腆的微笑坐到我面前,他的手似乎是剛剛在指導學員時,被工具割傷,我想除了處理琴的事務外,受傷流血也是製琴師的日常吧。

邱崇瑋(左)正在解決學員的疑問。(圖片來源/彭姿敏攝)
人生 意想不到的轉折
學著學科、按照傳統升學體制走的學生,誰也想不到,邱崇瑋自從高中時期學習小提琴後,就陷入小提琴的世界,儘管不像音樂班學生受過試唱、聽寫、樂理能力的訓練,他仍憑藉著對小提琴的熱愛與堅強的實力,進入了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展開四年的小提琴生涯。相較於大多數從小就讀音樂班的同學,邱崇瑋直到高中才開始接觸小提琴,能夠進入藝術大學並就讀音樂系代表有著優良的能力,對此他也謙虛地表示自己是運氣好。
至於為何不當音樂老師或演奏家,而決定踏上小提琴的另外一條道路——製琴,邱崇瑋說自己其實更喜歡手作,而且在拉琴的過程中就對小提琴的構造非常有興趣,「所以我其實念音樂系的時候一天到晚跑去別人的工作室,然後我問那些前輩說,如果我想要學做這個有什麼管道。」他說。但是轉換跑道的過程並不算順遂,除了因為很少人在做這行之外,十、二十年前製琴師這個行業也較為封閉,大家會擔心如果把這項技術教了別人,以後他們會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邱崇瑋說:「困難當然最明顯的就是找不到人教,那真的想要學就是出國學。」
於是,讀完四年的音樂系,邱崇瑋接著遠赴英國紐華克製琴學校鑽研小提琴的製作,而當時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專業的職業學校。學生們不做其他與製作、修理小提琴無關的事情,在課餘時間他們仍會想辦法找到空教室繼續練習,甚至在外面租房子也會把客廳改裝成工作室。「因為我們那時候是住外面,就會跟幾個同學合租,然後客廳直接改裝成工作室,所以我們都沒有客廳,就是工作室,就跟這邊(邱崇瑋提琴工作室)一樣。」

擺著一張張的工作桌,在這裡客廳就是工作室。(圖片來源/彭姿敏攝)
學成歸國 致力改變製琴環境
2012年學成歸國,邱崇瑋決定在故鄉新竹縣竹東鎮開一間工作室,身為土生土長的竹東人,儘管他知道臺北的環境比竹東好,仍然選擇在故鄉開業,因為他希望能用學成的這項技藝提升竹東的藝文氣息。沒想到四年過去後,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停滯的小鎮,「我在竹東看了四年的結果就是覺得好像沒什麼變化,就是跟過去一樣,就是真的它是一個停滯的城鎮,而且是我成長的城鎮,所以想到就有點難過,我就想說那我要離開了。」他無奈地笑著說。於是邱崇瑋毅然決然離開故鄉竹東,來到台北開工作室,他希望在教育與生活條件發展較快的台北,能夠把自己學成的技術帶給更多人,不論是拉小提琴的人或是修小提琴的人。
或許是因為學習製琴的歷程中發現台灣在這個行業的窘境,在英國留學期間,邱崇瑋也經常在部落格分享一些關於小提琴的文章,直至現在,他也頻繁地在工作室的臉書專頁分享一些關於修琴、製琴以及其他跟小提琴相關的貼文。而讓他持續不斷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夠讓這個行業更加透明化,不論是對於小提琴的買賣,或是學習製琴技術,抑或是讓小提琴的擁有者更了解琴的狀況。
「那個時候也是覺得拉琴的人對樂器真的太不了解了,就是修到大學唸到音樂系了,還是對自己手上的琴不了解。」或許我們會認為拉小提琴的人不了解琴的健康狀況非常不可思議,不過這與懂小提琴的人不願將數據公開,以及純粹拉琴的人通常不會有各式各樣的工具去測量都有所關聯。除了小提琴狀況的判斷,其實在樂器買賣方面上,資訊不夠對稱與透明化,買琴的人往往不了解一把琴的合理價格,也不懂得如何用琴的外觀去判斷,因此買琴的人多花了兩到三倍的價格買琴的情形已是見怪不怪。

邱崇瑋透過自己修理與製作琴的過程去分享更多有關小提琴的知識,讓資訊更能為人所知。(圖片來源/截圖自Facebook)
製琴師——時間藝術的源頭
許多音樂家經常會說:「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因為音樂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演繹出一段旋律,而且不能重來。音樂藝術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除了技巧優良的演奏者本身,製琴師也是幕後的一大功臣。
或許小提琴從外觀上來看就是一個音箱加上四條弦,其實並不然,它的構造十分精密,只要有一個細節沒有調整好,就可能影響聲音或造成演奏者使用不順暢。像是構成音箱的面板與背板,它們的弧度會直接影響小提琴的音響,此處也是邱崇瑋在製作一把琴時最注重的地方,「面板跟背板弧度有一點點不太一樣,然後厚度的分布也不太一樣,他有他聲學上的考量。」而如何將一塊木板磨至適當的弧度,沒有其他機器的幫忙,製琴師靠的是自己的雙手以及無限的耐心,當然其他的構造也不例外。
「做一把琴喔,如果算時間的話大概五百個小時(約21天)吧。」邱崇瑋說,除了影響聲音的弧度以外,另外一個邱崇瑋非常注重與堅持的地方,是小提琴的琴頭線條。這裡影響的不是聲音,「完全是因為美觀。」他說。而一位在場學習製琴的學員說:「老師(邱崇瑋)要求比較細,比較嚴格,可能是因為這個關係到那個拉的聲音的共鳴,所以他(邱崇瑋)就是你差一點點都不行。」其實,從邱崇瑋與學生的互動當中,可以看出學員對他的專業有著一定的信任與尊敬,而他也毫不吝嗇地將他的專業教給學員。

學員依照邱崇瑋的指示測量面板的弧度。(圖片來源/彭姿敏攝)
問到小提琴哪一處他認為修起來最困難,邱崇瑋則認為,只有要花很多時間修的地方,倒是沒有真的是說很難的東西,也就是只要願意花時間做,到最後都一定可以做得完、做得出來,他說:「就算今天一把琴真的是都全部都撞碎了、撞爛了,其實只要花時間慢慢拼、慢慢黏,其實最後都還是修得完。」所謂成功的唯一秘訣就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要達成目的就必須花時間一點一點耐心地完成,許多事情何嘗不是如此,如果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那麼製琴肯定也是一種另類的時間藝術,或者可以說它是時間藝術的源頭。

小提琴構造的每個細部都需要花時間做細膩的調整。(圖片來源/彭姿敏攝)
最後邱崇瑋也分享了讓他能持之以恆的動力來源,「我覺得製琴師有一個動力就是說,我們看到很多好的琴的時候,當然也會希望自己跟他們做得一樣好。」就是這個對小提琴的執著與熱情,只要看到好琴,不論是以前留下來的名琴,或是有哪個部位做得很好的製琴師,他都希望自己能做得跟他們一樣好。「對啊,然後你就會希望說多花一點時間下去做,然後哪裡可以做得更好這樣,一把要比一把更進步。」他說。
製琴師不像音樂家能夠在台上綻放光芒,他們默默耕耘,一心一意只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讓一把琴,有著高品質的聲音與優雅的外觀。我想他們對於小提琴的執著可能更勝於小提琴家,無時無刻都在為了小提琴而努力,隨時隨地希望能藉由一己之力讓演奏者演繹出更好的琴聲。
縮圖來源:彭姿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