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買琴 你需要知道的事
小提琴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不僅讓許多人無法掌握自己小提琴的健康狀況,在買琴時,也會遇到許多資訊上疑慮。究竟買琴時,有什麼是我們該注意的?
關於買琴 你需要知道的事
彭姿敏 文 2019/06/02
在上一篇人物專訪〈製琴師——提琴藝術的源頭〉中,我們提到了小提琴存在著資訊不對等的問題,導致許多人無法明確判斷小提琴的健康狀況,只能從自己拉起來的手感,或是經老師的提示去發現小提琴的異狀。會有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早期較為封閉的年代,製琴師或業者通常不願意把小提琴的詳細資料、數據告訴他人,以免出現更多的競爭對手,但往往這些數據就是判斷一把小提琴狀況好不好的重要因素。而在小提琴的買賣上,這也進而形成了小提琴的價格是否合理的疑問。
其實,不僅限於琴行與消費者,師生之間也經常發生老師賣琴給學生,而賣出的價格卻比原來的價格貴了兩到三倍。這類事情的發生,即是因為資訊不對稱,使得在交易時,賣家佔了極大的優勢。買家在不懂得市場行情之下,除了聽聲音外,許多人對如何以肉眼評估一把琴的價值一竅不通,甚至直接相信音箱內側所貼的標籤,殊不知許多標籤上的資訊都不是真的,根本無法代表小提琴真正的年份、產地與製作者。

由小提琴左側的f孔看進去,會看見小提琴的標籤,上面記錄的是該把琴的製琴師、年份與製造地。(圖片來源/部落格)
買琴要知道的基本市場行情
小提琴的市場,早在一、兩百年前就已經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之中。因此,每把小提琴的價格大概在什麼範圍都是固定的。撇除一般人經常用「聲音」來選擇琴,其實一把小提琴的「身份」,就已經決定好它的價錢定位,只要能夠知道這把琴的作者、年份,到小提琴拍賣站查詢,就可以預估它的價格大概在哪個範圍。
除了上網查資料外,小提琴還有分新琴、古琴,這兩種琴挑選的方式也有些許不同。新琴指的是一把全新製造、尚未有人使用過的琴。今天如果想要以15萬購入一把新琴,琴行可能會拿12萬、15萬、18萬的琴讓你挑選。「首先,我們可以先看看製琴師是誰,作為判斷價格的資訊之一,假設今天這三把琴為相同的製琴師所製造,那麼它們的價差通常就會與製琴師所使用的『木料』有關。」小提琴老師溫婕舉例說道。因此在選擇新琴的時候,你可以比較不同木料的小提琴,它們拉起來的手感與聲音,再思考一下自己需要使用到什麼等級的新琴。
再來,所謂的古琴,指的是一把年代久遠的琴。我們可將古琴分成「有名的古琴」與「一般的老琴」兩種來看。有名的古琴是經常會被博物館收藏的小提琴,而一般的老琴,就是相較於古名琴而言,那些會在普通市面上流通的琴。製琴師邱崇瑋說:「現在市面上的老琴,流通的年份大約介於西元1880年至1940年間。」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西元1939~1945年)後,許多在戰爭前製造的琴無法被保存下來,而通常會留存下來的,只有真正上等的小提琴。所以,在面對這些老琴時,你必須特別留意它的年代,如果你今天看到了一把二戰前留下的小提琴,它的價格基本上都不便宜。但若是你看到的價格不高,那麼它應該是把在模仿某古琴的「仿琴」。
然而,一般人經常會有個迷思,也就是「越老的琴越有價值」,但事實上並不是越老的琴價值就越高。以製作的細緻度來看,邱崇瑋說:「一把做得較差的琴,即使放了兩百年仍舊不會成為一把品質好的琴。」不過,老琴的產地卻會大大影響它的價格。溫婕表示,其實一直到現在大家都還是有「義大利琴比較有價值」的想法,所以其他產地的老琴價格通常不會超過五十萬,而義大利老琴的價格就會比其他產地的老琴高上許多。儘管一把小題琴的年份或多或少會影響其價格,但在考慮年份之前,一把琴的品質、作者、製造地,遠比年份還要重要得多。
小提琴該怎麼買?

小提琴有不同的尺寸,可以依照身體的成長做更換。(圖片來源/Pixabay)
通常一位初學者想要購入一把小提琴,老師會建議先買一般的琴就好,價格也會較親民。尤其是小朋友,因為小提琴分很多尺寸,從最小的三十二分之一,到大人通用的四分之四(全琴),所以除非是程度很厲害的小朋友,不然隨著身體的長大或者興趣消失,購買很好的琴並沒有太大的必要。因此,建議在購買小提琴之前,可以先釐清購買的目的為何。如果是要收藏,那最重要的是小提琴的「身份」要對,並確定是哪位製琴師做的琴,再來就是確定年份,因為即便是同一個製琴師,他的製琴歷程也有分好與不好的時期。
如果買琴的目的是以使用為主,邱崇瑋說:「其實可以不用把目標侷限在琴的新舊、特定的製琴師、年代或製造地。」因為現在,全世界都有頂尖的製琴師,因此聲音的好壞已經不限於義大利或是其他地方的製琴師,也不局限於古琴或新琴。所以在選琴的時候,建議大家先訂出自己可以負擔的金額,再到不同琴行去比比看。在選琴之前,也可打聽看看琴行、琴商的口碑如何,如此一來,也能避免花大錢買一把品質不到位的琴。
當然,如果是委託小提琴老師帶琴也無仿,老師接觸小提琴的經驗又比學生豐富許多,在信任老師的情形下,透過老師買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有「老師會不會用更高的價位賣給我?」的疑慮,不妨在比較的過程中,仔細向老師詢問琴的狀況,如果有任何覺得不保險的地方,或是覺得有可疑之處,也可以就此停手,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研究。而最後溫婕也告訴我們,如果要聽聲音的話,可以比較一把琴的高音與低音,通常一把琴高音好聽,低音可能會比較悶,反之亦然。「因為使用的木材與角度的關係,小提琴的高音與低音一定會有個平衡,當然一把琴如果高音與低音都很不錯,那麼它的價格會比較高。」她說。
其實,小提琴買賣的價格沒有絕對,也很難用實際的值去評估。要避免花冤枉錢,最重要的就是先做足功課。選擇小提琴時,可以藉由上網爬文,看看一些製琴師、小提琴演奏家,是如何評斷一把琴的好壞。在買賣上,除了上網查詢,也可透過身邊的老師、琴行或是有買琴經驗的同好,詢問賣方的口碑。雖然台灣的環境尚未像歐美國家那樣透明,但我們仍能用一己之力盡可能蒐集到正確的情報,讓自己買琴買得安心。
縮圖來源:Pixabay
製琴師——提琴藝術的源頭
人物特寫 彭姿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