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期

你真的懂文青嗎?

在現今文青相關文創,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的同時,不禁讓人思考,商業化後的文青究竟還剩下了些甚麼?到底甚麼是文青?

你真的懂文青嗎?

許家芸 文  2019/06/02

下午來一杯咖啡,咖啡店搭上木質裝潢,放些經典的底片相機當作擺設,再加上一些乾燥小花在桌上,慢悠悠地從書架上拿下一本書,配合著黑膠唱片機播出來的音樂旋律,這是人們對於文青,一個最基本既定印象。

復古裝潢的咖啡店,總被認為是文青喜愛出入的場所。(圖片來源/Pexels

這些年,文青咖啡館、與文青相關的文創商品,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出現,甚至是服飾店,只要打出文青的穿搭,總能吸引到大批的消費者前去購買。同樣的道理,旅遊觀光景點,只要是打著文青的名號,總少不了年輕人的蹤影,年輕朋友透過社群網路,不斷的分享,一傳十,十傳百,也為這些景點帶來無數的商業生機。雖然在文青的名號底下,我們看到是市場發展的可能性,不過同時也讓人疑惑了,文青到底是甚麼?按照現在的發展情形觀察下來,我們該說文青單單只是個風格?還是說它其實有更深層歷史的文化意義呢?

文青到底是甚麼?

其實「文青」一詞,從出現到現在,並非一成不變,雖然它總有一個大家最既定的原型,但是每個年代都有當代文青所屬的樣貌。

文青,又可稱為文藝青年。雖然「文藝青年」這一個詞彙出現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根據羅悅全在《文藝青年》此篇文章提到,要追溯起此詞彙的出現與使用,得回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當年的五四運動後,中國出現大量的文藝社團,其合理推測,「文藝青年」的用法便產生於大量的文學刊物,以及各種筆戰當中。目前發現最早的資料來源,是1928年左派文人郭沫若在《文化批判》中的一文〈留聲機器的回音—文藝青年應取態度的考察〉提出,他批判文藝青年的思想,不該太過個人主義,並強調文藝青年的社會使命,鼓勵這些青年多參與社會運動。隨後,以《文藝青年》題名的出版物上市,例如:1933年江蘇鹽城縣出版週報《文藝青年》,1940年於香港發行的《文藝青年》半月刊。有趣的是,兩報的創刊青年,皆為左派,其中週報版的創辦青年,胡喬木,更是當時毛澤東身旁重要的左右手。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斷,在當時的環境下,文藝青年,除了是一群會讀書寫字、有想法的青年外,甚至具有政治的號召能力。

不過就上述來看,所謂的文藝青年,其實也就只是「當時」一群有能力、有影響力的青年,只是他們的特質和習性,依舊被後代的年輕學子效法與推崇,進而流傳至今。

文青的轉型

不過隨著國民政府的戰敗,實施戒嚴,對文藝青年進行全面的控管,他們也漸漸脫離最初的樣貌。當年的文青有兩條路可選,不是加入由官方創立的反共文藝,就是轉而走向毫無政治色彩的純文學領域。走向純文藝的青年,依舊要非常小心寫作的用詞及立場,以防隨時會被停刊、查禁。解禁之後,眾聲喧嘩、百家爭鳴,文藝青年的處境又再次遭受到衝擊,各式各樣的資訊及媒體平台,湧入人們的生活中,純藝文的作品,不再那麼吸引大眾的目光,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娛樂、消費性的文藝商品。

行政院自2002年起,開始提倡「文化創意產業」,文藝商品發展空間變大,文青現代的樣貌正逐步成形中。陳韋辰在《「中心/邊陲」游移:當代台灣「文青」現象的心理因素初探》一文提到,自此開始,因為為數眾多的文創商品出現,文藝青年開始轉變為一個具有強烈消費性的符號,而這樣的文青,可以很容易的被大量複製及宣傳,可是所謂的文藝氣息,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被速成的。也因此現在所指認的文青,是否還具有過去「知識分子」的身分?而喪失了文藝氣息的文青,到底還算不算是個文青?確實值得令人三思。

文青V.S嬉皮

有趣的是,其實不只中國有文青,在歐美國家也存在著文青(Hipster),外國的文青不僅跟中國文青形成的時間相近,而且在一開始兩者還有相近的特質。

Hipster是承襲著1960年代的嬉皮(Hippie)漸漸演變而來。嬉皮他們尋求自由、解放,愛好和平,尋找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反對資本主義下的工作倫理,也不認同傳統保守的價值觀念。Hipster繼承這樣的反戰精神和人文關懷,在當年的嬉皮運動、黑人民權運動、性別平權等新潮流出現,衝擊原有的社會價值。而Hipster正是那群勇於提出質疑和批判,並富有社會使命感的青年,而這般反主流,同時又有使命感的特質,跟中國五四運動時期的文藝青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在近些年的演變過程,我們看見了歐美的Hipster也逐漸的變成一種商業化的時尚,不論是穿衣的風格還是欣賞藝文的品味,都有著既定的公式供大眾參考和模仿。可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即便外國的文青也正處在一個娛樂、消費化的狀態底下,但是他們不論是國家還是人民,對於文史藝文的態度仍然是重視和尊重的,而且真心對之著迷。但反觀現今的台灣,我們處在一個極度重視理工,忽略甚至看低文史的一個社會,然而在這樣的社會裡頭,文青的存在卻逐年被大眾所接受,而且現今追求成為文青的青年不在少數,這中間豈不是存在著很大的矛盾?也不經讓人質疑,我們追求的到底是甚麼?

歐美Hipster的風格有很多種,這是其中的木工風格。(圖片來源/Pexels

「文藝青年」這樣的一個詞彙,從最開始的崇高、受人推崇,到現在淪為一種行銷手法,甚至偶爾是貶義的說詞,其中的轉變關係著社會大環境的變遷,既然社會環境都已不復當年,那我們何須固守著舊有的觀點死守不放?過去所謂的真文青,僅存在於歷史洪流中適當的時機點上,無法複製也無法取代。既然如此,真偽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時代的文青,都有屬於自己的標誌,知識分子也罷,時尚潮流也罷,他們卻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心裡頭的那一點反叛精神,不跟隨主流,具有自己獨特的品味,不論外在的形式如何改變,只要那丁點的精神還存在,或許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文青吧。 

縮圖來源:Pexels

回到【大解密!帶你一窺文青大小事】專題

記者 許家芸
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
編輯 吳佳璘
無時無刻都在想家的熊少女
記者 許家芸
編輯 吳佳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