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蘭嶼的故事 《只有大海知道》
曾冠霖 文 2019/10/13
第55屆金馬獎,入圍最佳新演員的五位皆是台灣人,最後由年紀最小、只有14歲的鍾家駿奪下,細膩的情感變化與真誠的親情流露交織成了《只有大海知道》,電影平凡卻直擊人心。
生活就是一部電影
《只有大海知道》(以下簡稱《大海》),是崔永徽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花了六年的時間謹慎地籌劃與拍攝,為了只是呈現最真實的蘭嶼。《大海》是一部真實生活的紀錄,記錄著主角馬那衛在親情拉扯之間情感流動,平穩的鏡頭帶出最複雜的心境。
崔永徽導演曾執導過多部紀錄片,而《大海》是導演首次嘗試劇情長片,劇情改編自顏子矞老師與椰油國小學生組成的「小飛魚文化展演」真實故事。崔永徽導演使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不選擇使用甄選挑選演員,而是希望透過表演訓練營或培訓的方式,使用大量的素人達悟演員,讓他們能完整地展現出「自己」,演一部最真實的蘭嶼。
親情與經濟
《大海》清楚地刻畫出蘭嶼的三個男性角色:對於傳統文化繼承感到茫然的馬那衛(鍾家駿飾)、為了生活決定離鄉背景的馬那衛父親義雄(呂鷗飾),以及不諳蘭嶼傳統的外派教師游仲勛(黃尚禾飾)。長大後必須為了生計煩惱,這是人生必然的課題,在物資缺乏的蘭嶼島上,「離島」似乎是無法選擇的答案;而身為外派老師,為了職涯的發展,「入島」似乎也是無法逃避的過程,而這兩個角色雖然沒有交流,卻從不同面向,深深地影響著憂鬱與沈默的馬那衛。
「風在,海在,你卻不在。」
在涼台畫著腳型寄給在台灣的爸爸,希望不要再買錯鞋子大小,爸爸卻買到幾年前收到的腳型;不停地打電話給爸爸的馬那衛,嚷嚷著鞋子已經破舊不堪,其實只是盼望著爸爸能趕快回到蘭嶼,而電話那頭的爸爸為了生計,欺騙兒子因為鐵路斷掉,無法到達港口坐船。在電影中,不會感受到刻意營造的悲傷氛圍,因為真實生活中,有時候逼不得已的笑,才是最悲傷的。馬那衛年紀小不懂生計的壓力,他只感受到了親情的缺乏,但這親情與經濟的拉扯,究竟誰對誰錯,抑或是,錯的是這個複雜的社會與世界?
傳統文化的流逝
「你就甘願一輩子留在這裡嗎?」是電影中義雄對著自己弟弟寶忠(達卡安飾)說的一句話,不是咆哮,不是怒吼,只有無奈與感慨。寶忠刨著拼板舟的木頭,象徵著傳統文化的固守;而義雄為了生計拋開親情,卻仍然浮沉不安,《大海》不斷地呈現這種理想與現實或是傳統與現代的衝突,然而這些困境不侷限於電影中,而是真實發生在蘭嶼島上。
「穿內褲還比較好,才不要穿丁字褲。」椰油國小的小孩們與馬那衛,對於穿著丁字褲表演的嫌棄,其實源自於對自己身處文化的陌生,在缺乏親情的成長環境下,不只是缺乏情感的出口,還有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不是死的,歷史是發生在人的身上。」崔永徽導演曾敘述她對於文化的看法,在學校僵化的文化教育,無法帶給孩子們歷史的溫度,自然難以感受到傳統的脈動。透過游老師的帶領,孩子們體驗了拼板舟的製作、在芋頭田裡耕作、聽耆老們歌唱傳統歌曲,這些傳統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與圖片,是以人為本的觸感,是有溫度的對話與感受,文化需要完整地感受,也才能完整地繼承。
海是歸宿
大海,是蘭嶼人第二個家,大海帶給蘭嶼人食物,同時也隔離了現實與傳統。《只有大海知道》英文名是《Long time no sea》,蘭嶼對於大海有著無限的思念與關懷,離鄉背景的義雄,進入複雜的城市與社會,就像遠離單純的大海一樣,而馬那衛的思念,似乎也飄不過蔚藍的大海。沒有人能改變,沒有人知道如何改變,他們的茫然似乎無法言說,或許,只有大海知道。
義雄跟馬那衛說,高雄有愛河,就像蘭嶼有海一樣,斑斕燈光照著河水,就像大海映著月色,或許思念的時候,也能在愛河裡游泳。馬那衛站在愛河畔,孤獨的神情,深邃的眼眸透著蔚藍的大海,他脫掉衣服,潛入愛河,就像沁入父親的懷抱中一樣熟悉,在愛河裡潛泳,勾起了對於親情與島嶼的思念,在馬那衛的回憶裡,回到海裡與義雄游泳,就像是回到蘭嶼一樣。最後馬那衛被消防隊從河裡救起來,躺在游老師懷裡,游老師安慰著說:「想哭可以哭出來。」馬那衛平靜地說道:「我哭不出來,我的眼淚都掉到愛河裡了。」或許每個蘭嶼的孩子,心中都裝著一片海洋,接住眼淚,接住思念。大海不再隔閡親情、不再分別單純與複雜,當他們心中都有一片海的時候。
回到單純
「台灣的道路好多條,不像蘭嶼只有一條。」坐在車內的馬那衛,看著窗外的世界,眼神仍然稚氣卻也帶著一絲疲倦,他太單純,他不懂為何爸爸不在意他,為何不能看到水就跳進去,這裡的複雜不屬於他。「我也覺得,只有一條比較好。」簡單等於平庸嗎?或許是這個社會太複雜,大家都為了自己,心中停留不了任何人;然而單純的蘭嶼小孩,心中容納了一個海洋,反而能包容一切。
劇終響起了陳建年的《海的眼淚》,由崔永徽導演填詞,唱著對於海的思念,淚是鹹的,海也是鹹的,大海是不是就是思念匯流而成的?「對飲一杯眼淚,浪花在礁岩哽咽。」海的那頭,義雄或許聽不到馬那衛的吶喊,但淚水會滴入大海,成為漣漪,再成為海浪,最終在礁岩上破碎成浪花,也許義雄能在鹹鹹的海風裡,聽見故鄉、聽見孩子、聽過大海捎來的哽咽。
文化的完整
回到蘭嶼的馬那衛,慢慢能聽懂達悟話,也更懂得體諒與感受奶奶的努力,幫叔叔把拼板舟上色,拿著畫筆,細心地將顏色塗滿,完整了船身,同時也完整了文化。《大海》大部分的人都在演自己,當他們需要演自己的時候,才發現文化與他們的聯繫,也才能更加清楚地檢視自身處在文化裡的位置。電影不只是電影,而是真實的文化參與,演員不斷地琢磨自己,去延續文化,甚至創造文化,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文創。
擁抱著大海的馬那衛。(圖片來源/海鵬影業)
《大海》已經是蘭嶼的一部分了,它不只記錄了蘭嶼,也參與了蘭嶼文化的成長。蘭嶼,樸實簡單,卻有著非常深層的歷史流淌其中,《大海》或許不只要讓觀眾看到蘭嶼的美,而是能去關注身旁正在發生的每件小事,去了解一個與我們不同的文化,完整與全面地去感受,之中會有笑、也有淚,而我們學著像大海一樣,容納一切,讓情緒隨著浪花破碎在遙遠的彼岸。
縮圖來源:海鵬影業
關鍵字:蘭嶼、大海、文化、傳統、達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