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期

從《返校》開始邁向真正的自由

你心中的自由是什麼模樣?《返校》不僅讓我們看到50年代下的台灣氛圍如何詭譎恐怖,政府的打壓是何等慘忍,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自由,到底從何而來?而這些自由,又有哪些我們容易忽略的「陰暗面」呢?本篇將為你揭開「自由的真締」。

從《返校》開始邁向真正的自由

記者 陳炘瑜 文  2019/10/20

以下評論含有部分劇情,請斟酌閱讀。

由赤燭工作室2017年開發出的2D恐怖冒險解謎遊戲《返校》被翻拍成電影,於今年9月20日正式上映,劇中的佈景可謂很好的還原了遊戲中恐怖懸疑的氛圍,鏡頭剪接的巧思也使人眼睛為之一亮,成功將遊戲中幫助玩家解謎的關卡和NPC都合理的融入電影劇情,甚至使驚悚效果大大提升。返校的背景建立在50年代的台灣,在白色恐怖時期之下,自由與人權從來就是國家禁忌,而電影背後透露出的精神與故事意義,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心目中所謂的「自由」到底甚麼?《返校》不僅帶我們重溫歷史,甚至幫我們釐清何謂真正的自由,在如今越來越混亂的世代,重新成為我們邁向進步的一盞明燈。

劇中人物不斷追求自由,到底自由是甚麼?(圖片來源/《返校》官方臉書粉專

活在一個讓人輕鬆消失的時代

「檢舉匪諜,人人有責,顛覆國家,唯一死刑。」整齣戲劇,無論是伴隨翠華中學同學們上學的「精神喊話」,還是在神秘鬼差追捕戲中角色時,作為背景音樂般一同出現的警告聲,都在彰顯「絕不容許背叛」的最高準則,濃濃的「愛國風氣」,扭曲的思想和壓迫的體制,呈現出當時人民可能隨時會因為被國家懷疑而輕易消失。「輕易消失」這四個字其實會在我們心中產生一個明顯的對立感,因為現在的我們是將自由的權利握在手中,然而過去的那些人們,卻連自由的模樣都看不清。

白色恐怖時期下的人民除了沒有自由,更沒有「價值」,只要被懷疑,國家立刻介入調查,且結果通常是「寧可錯殺也不願放過」。歷史上戒嚴時期的政治受難者據官方統計,至少有20萬人以上,其中可能只有一千多人是真正的共匪。此外,有12萬人被當時的政府以「行蹤不明」為由隨意撤籍,可見為了鞏固政權下的社會,犧牲多少無辜的靈魂。

除了軍方黨力,告密者在當時也是被國家遣派的自由殺手。例如當方芮欣的父親被收押,母親卻動作流利地收拾酒瓶,並掩不住喜悅的說出她是何等期待這一刻的到來,那癲狂的表情,興奮的語氣,與前面受到丈夫施暴卻忍氣吞聲的無助形象有著極大的對比,原以為處於弱勢的角色,在被逼迫之下,也會以「告密」讓威脅消失。這樣的反差,也許是想透過帶給觀眾的震撼感加強陰險的氛圍與恐怖的效果,然而,對我來說,她之所以選擇背叛自己最親密的人做為唯一的解脫方式,難道不是因為受國家的「慫恿」嗎?畢竟「檢舉匪諜,人人有責。」,既然自由的權利掌握在國家手裡,也許只有做國家喜歡的事,才有機會得到它的認同,換來一點點的救贖。

方芮欣的父親被妻子告發私收贓款,因而遭憲兵收押。(圖片來源/返校官方臉書粉專

「國家會感謝你的。」簡單的一句話,成為當時人民受打壓最有力卻最諷刺的解釋。從這句話能感受到,當時的自由,強迫由政府「終身保管」,而自己還可能隨時在「被消失」的名單上。因此,自由是什麼模樣,沒人知道,因為下一刻自己會在何方,才是更應該優先擔心的事。

現在習以為常的這一切 當初是怎麼來的?

若結局的最後停留在方芮欣的靈魂隨著自殺而消逝,而魏仲庭也因遲遲不肯招供而被處刑,那麼《返校》也將只是成為擁有歷史影子的恐怖電影而已。

然而,劇情的最後,方芮欣承認自己所做的一切,勇敢面對過去,並幫助魏仲庭活下去,而他也堅強的背負起希望,最終等到自由的到來。其實這一幕在我心中的意義,遠比電影中表面想呈現的,讓兩人各自有個「美好的結局」還要更深遠──方芮欣與魏仲庭是虛構的角色,然而歷史上的犧牲卻是真的,而正是因為有「犧牲」與「留下」,自由與幸褔的樣貌才越來越清晰。其實,身處於現在社會中的我們誰不曾當過方芮欣或魏仲庭?我們生活中經歷大大小小美好、幸運的事,都可能是別人犧牲換取而來,倘若我們本身不幸成為犧牲者,有何嘗不是幫後面的人爭取多一點點的希望呢?

「讓統治者不敢講的歷史,給大家知道。」白色恐怖事件的真實受難者張常美曾透過新聞平台向大眾訴說的這句話,彷彿也是導演徐漢強的心聲。在他的鏡頭下,恐怖與驚悚的各種意象與情節都是配角,也不描述敏感的政治因素,而是讓我們更清楚的體會,當知道真的有這些人存在於現實中,那種對內心的衝擊有多強烈,相比之下,電影中的詭譎、壓迫、血腥的折磨與凌辱也許已不算什麼。台灣的電影少有探討參雜政治因素的時代劇情片,然而徐漢強曾在新聞訪談中說到:「這是屬於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如果我不拍,就沒有人拍了。」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一切,卻是過去那些曾為時代犧牲、受傷的人們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希望,對他們來說「自由」是終於被治癒的傷口,即使疤痕還在,仍對現在的民主世代感到欣慰。

方芮欣和魏仲庭兩人有不同的結局。(圖片來源/返校官方臉書粉專

好不容易等來的自由 真的自由嗎?

電影中無處不存在強權的壓迫,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憲兵直接進入校園,用武力將高聲呼喊「國家殺人」的老師帶走,而全程沒人敢吭聲。沒有自由等於沒有說話的權利,任何事都是國家說了算。過去的人不能隨心所欲的說,而現今人人都能輕鬆吐露自己的想法並且被尊重,但這真的是「自由」嗎?人人都能說的社會裡,卻蘊藏各種的真真假假,反而綑綁人的心智,甚至造成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互相攻擊,延伸出更多無法挽救的問題。

從《返校》讓我們看到,過去的人視自由為幸福的象徵,由此來看,越來越民主的台灣,越來越進步的世界,不是應該更平和、美好了嗎?如果真是如此,那些因為言論自由而延伸出的網路霸凌和因為集會結社自由而造成的暴力事件,又該如何解釋?

釐清自由的真締

「越混亂的時代越要釐清自由的真締。」《返校》中帶我們看到人性的展現和時代的打壓下所勾勒出最醜陋、混沌的一面,超越了恐怖電影單純想帶給觀眾的驚嚇和恐懼。《返校》不僅僅能讓大家記起那段歷史,更是現在時局的借鏡。儘管少了政權的隨意打壓與不公的武力對待,法治民主下的社會,卻仍然動盪不安。藉此我們才更要看清,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否則只會像方芮欣衝動告密一般,後悔卻無法挽回。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自由不同的解釋,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珍惜,讓自由使我們更幸福,而不是濫用自由成為傷害的工具。

釐清自由的真諦,才能讓我們邁向真正的「自由」。看完電影過後,你心中的自由,又是什麼模樣呢?

縮圖來源:《返校》官方臉書粉專

關鍵字:返校、自由、白色恐怖、告密、恐怖

 

記者 陳炘瑜
喜歡天馬行空的想像和所有「美」的事物,吃就是一件美爆的事(。・ω・。) #愛漂亮小姐的貪吃日常♡
編輯 蕭蕙崎
喜歡咪咪,嗜貓成癮。 最近有點胖令人擔憂。
記者 陳炘瑜
編輯 蕭蕙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