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期

李會珍 用憶杯咖啡幫他們找回信心

一杯咖啡、一次光臨幫助年輕失智症患者重拾信心

李會珍 用憶杯咖啡幫他們找回信心

記者 徐曼寧 報導  2019/10/20

Young記憶會館」隱身在台北市大安區的一個小巷裡,表面上看起來與一旁的住家沒什麼兩樣,然而這裡是年輕失智症患者(以下稱個案)的第二個家。平日這裡是個案上課的教室,到了週六卻會搖身一變成為咖啡廳,和普通的咖啡廳不同的是,在這裡為客人服務的都是失智症患者。正是這樣特別的設定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透過他們的粉專聯絡到創立Young記憶會館的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

 

一進到記憶會館,撲鼻而來的是咖啡豆的香氣,混合著些許餅乾的甜味,溫馨、簡單的裝潢有別於一般咖啡廳給人的印象,這裡的環境更像是一般住家。因為採訪而有點緊張、拘謹的我,在與李會珍交談幾句後立刻放鬆了下來,李會珍非常爽朗、隨和,和她對話就像是和朋友聊天,她甚至笑說:「和我說話不用這麼拘謹,因為我想盤腿坐了!」


 

爽朗幽默的李會珍。(圖片來源/徐曼寧攝)

進入台灣失智症協會是人生的小意外

原本從事護理專業的李會珍,因為不想受限於臨床,選擇離開醫院轉職長照。她說她想做的不僅僅是按照醫生的指示照料病人,她看見了更多病患所需要的幫助,也想為他們做更多。選擇轉職後的她在長照這個領域服務了31年,然而在47歲那年她突然感覺人生遇到了瓶頸,為了突破現狀她毅然決然在中年重回校園讀起了碩士,也正是在那裡她遇見了她的學姐,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秘書長。受到學姐的邀請,她踏入了現在的領域,問李會珍為何會答應,她說:「沒有為什麼,就是選擇了這裡。」


 

成立Young記憶會館的過程一波三折

談到成立Young記憶會館的過程,李會珍說真的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失智症協會於民國93年開始服務,李會珍說,一開始根本沒有將年輕與老年失智症患者分開,也不覺得有這個需要。但是在經歷了一年多的課程及服務後,他們發現年輕的失智症患者經常無法長久地參與,多半都是來來去去。於是在隔年民國94年,他們有了專為年輕患者提供不一樣服務的想法,然而卻不知道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時間荏苒來到了民國97年,李會珍覺得再等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終於確定成立這個服務類別,然而政府給予的資金卻並不理想,想做的事情都無法達成。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民國105年底讓他們成功入圍了當時震旦集團所辦的傳善計畫,並得到3年的補助(至108年止),成立了現在的Young記憶會館

 

因此在Young記憶會館裡的個案全部都是65歲以下的年輕型患者,李會珍說這些個案與老年型的患者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生正值壯年的時期不幸患上失智症,被職場退離後,他們無法領取退休金,也無法被子女奉養。有些個案更是家中的經濟支柱,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無法重回職場對他們可以說是雪上加霜,於是因應患者家屬的要求,李會珍他們也將「重回職場」這項訴求在Young記憶會館裡達成,因此才有了現在平日提供課程與服務,週六又化身咖啡館的形式。

 

會館內溫馨而簡單的裝飾。(圖片來源/徐曼寧攝)

家屬與患者的回饋和成長是她堅持走下去的動力

問到經營咖啡館的困難處,李會珍直言很多啊!她說:「你要想像泡咖啡對一般人可能很簡單,但對他們來說卻很複雜,原本簡單的泡咖啡步驟都要拆解成十幾個步驟,不同種咖啡怎麼做、加多少咖啡粉,全部都寫得清清楚楚貼在每一個咖啡機上。」而咖啡廳除了咖啡外還有手作餅乾、三明治等,每一項都要經過再三的訓練及複習。除此之外,李會珍說,個案在這些過程裡多少要受到工作人員的糾正,他們會感到挫折、不耐煩,這時候如何安撫個案的情緒也是一大挑戰。

 

面對種種困難李會珍從不放棄,因為看到個案進步、家屬的一聲謝謝等等,都是支持她走下去的動力。她和我分享一篇最近由個案寫的文章,個案說他一開始並不看好記憶會館,然而後來他明白每一位客人的來訪對患者而言都是一種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還有服務人群的能力,不是廢人。正是這些回饋讓李會珍得到莫大的動力,讓她不惜忙得腳不沾地。


 

李會珍的世界裡家屬擺第一

受訪的過程裡李會珍的電話和Line不斷,她抱歉地對我說:「不好意思請等我一下,因為在我這裡家屬擺第一!」電話的另一頭是家屬焦急地詢問,李會珍立刻放下手邊的事,耐心地回應家屬的每一個問題和狀況,甚至直接幫忙聯絡醫院端。忙了好一陣子,李會珍才終於繼續接受我的採訪,她笑說:「如你所見,這就是我的工作!負責安撫焦急的家屬,才不會讓家屬一有狀況都往急診跑,造成醫療資源的負擔。」李會珍說這裡就是個案和家屬的第二個家。


 

民眾的「不友善」來自不了解,「不夠友善」來自無法辨別

李會珍說其實很多時候不友善可能是因為沒有機會真的去了解、相處,因此當初成立記憶會館的初衷,也是希望透過咖啡坊的形式讓民眾有機會和這些個案相處、交流,從而更認識這些失智症患者。

 

而一般大眾因為無法從外表判斷出對方是失智症患者,因此經常無法給予足夠的友善。李會珍也舉出過去的例子,因為警察不知道對方是失智症患者,因此患者在問路時,並沒有給予更多適當、特別的幫助,但這並不是警察沒有盡到職責,而是因為無法判別,因此李會珍也直言這是協會正在努力的一塊,也呼籲患者家屬能予以患者一些易辨別的裝置。

 

每一杯咖啡都不只是咖啡,更是幫助患者重建自信。(圖片來源/徐曼寧攝)

就做到這輩子不能做了為止

訪問的後半因為一些插曲,讓我有機會能夠和個案聊到天,也看見李會珍與他們真實的相處,李會珍不斷引導個案向我自我介紹,個案就像是可愛的中年大叔非常親切,聊天的過程裡李會珍和個案也會像朋友一樣互虧、開玩笑,看著他們的相處,我突然可以理解何謂第二個家,李會珍對待他們就像朋友、家人。儘管這份工作困難重重,也讓李會珍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協會上,採訪的最後她還是和我說:「就做到這輩子不能做了為止吧!」

 

 

關鍵字:Young記憶會館、失智症、咖啡廳、年輕型、友善

記者 徐曼寧
因為63money,所以六扇門
編輯 李旻珊
因為李旻珊 所以里民珊珊可愛
記者 徐曼寧
編輯 李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