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期

淑女還是《俗女》?六年級女生的魔王考題

台劇《俗女養成記》講述六年級生的台南女孩陳嘉玲,從小憧憬台北的都市生活,長大北漂打拼,卻在邁入四十歲大關之際,對事業、愛情、未來感到茫然......

淑女還是《俗女》?六年級女生的魔王考題

記者 黃心姵 文  2019/10/20

(影評含有部分劇情,請斟酌閱讀。)

台劇《俗女養成記》於今年八月華視播映,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集。播出後話題不斷,創下華視自製劇13年以來的最佳收視成績,該劇同時引起40 歲左右熟女的共鳴與大眾對女性意識等議題的關注。

《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集(圖片來源/博客來)

該劇講述成長於經濟起飛時期的台南女兒陳嘉玲,從小對台北的都市生活充滿憧憬,渴望自己有天能成為「淑女」,長大後到台北求學工作的她,在40大關時,同時失去麵包與愛情。認為自己一事無成的陳嘉玲回到家鄉台南,透過一連串的事件,認清比起「淑女」,自己更是「俗女」,並尋得理想的生活與模樣,活出不同以往的人生。隨著劇中陳嘉玲的生活愈發豁然開朗,觀眾現實人生似乎也能隨之柳暗花明。

傳統對女性的綑綁 跳脫性別框架的渴望

《俗女養成記》透過較為輕鬆幽默的敘事手法,探討傳統社會綑綁女性的束縛。法國女性主義作家西蒙波娃曾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在傳統社會中,女性從小被教導、規範「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樣子」、「女孩子不要囉唆」。不只女性,男性也常常被教育「男兒有淚不輕彈」、「你是男孩子你要堅強」......等,然而社會對女性有更多的限制。劇中,鄰居姊姊因為給男孩情書,對比男孩毫髮無傷,女孩遭父母毒打,最終以搬家作結,主角的阿嬤也以捏爆釋迦表示,如果女生失去貞操,就會像爛掉的釋迦一樣沒有價值。

主角阿嬤以爛掉的釋迦象徵失去貞操的女性。(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想來想去 抹凍辜負著青春夢 青春夢

不是阮不肯等 時代已經不同

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潘越雲 純情青春夢

除了刻畫社會對女性社會角色的期待,《俗女養成記》同時也深刻描繪傳統婦女不願意依附男性存在的渴望。在傳統社會框架下,女性一生價值附加於男性身上,從父親、丈夫到兒子,很難活出自己的色彩。進入婚姻,成為別人的媳婦後,事事必須更加「忍耐」,為了在處處皆是規範的環境中生存,「忍耐」轉化成台灣女性身上的「韌性」,這份不得不的轉化,讓人既難過又慶幸。深入去了解陳嘉玲的阿嬤在歌唱比賽演唱的歌曲《純情青春夢》,是在描述女子與愛人分離後,不想再癡癡等待、虛度光陰的心情,該劇透過歌曲,用較為輕鬆的手法,透露出傳統女性渴望跳脫性別框架,不再依附男性而生。

阿嬤在歌唱比賽上演唱練習歌曲《純情青春夢》(圖片來源俗女養成記官方臉書

接受傳統價值 還是成為獨立現代女性?

不只陳嘉玲,大部分三、四十歲的女性小時候多在信奉男主外女主內、強調家庭和婚姻價值的傳統社會中成長,長大後遇到的則是追求女性獨立自主、個人主義高漲的年代。不同於相夫教子、依附男性而生的傳統女性,三、四十歲女性的女性意識在「接受傳統價值」與「成為獨立現代女性」間產生的衝突。

而這衝突尤其體現於「婚姻」上。劇中,陳嘉玲被家人同學催婚、被未來的婆婆要求回歸家庭......,儘管婚姻不再是女性唯一的歸宿,但由「剩女」、「敗犬」等封號,不難想像社會還是對「沒有家庭、小孩」的大齡女子不太友善,逢年過節,單身的人們可能會被親朋好友「關心」,內容不外乎就是催婚或是安排相親,儘管已有穩定的交往對象,也難逃被窮追猛打的命運,特別是單身女性的婚姻狀況會備受關注。陳嘉玲哭喊:「我就是錯在想當一個獨立的新女性!」表現出「接受傳統價值」與「成為獨立現代女性」兩個衝突的價值,劇烈拉扯三、四十歲的女性。

陳嘉玲參加前男友婚禮,被同學逼問何時才要結婚。(圖片來源車勢文化

與自身和解 追尋理想生活

《俗女養成記》凸顯六年級女生的女性意識,在「接受傳統價值」與「成為獨立現代女性」兩者間產生的衝突,但也將六年級女生從舉步維艱的泥淖中拔出。拋棄兩難的價值取捨,該劇將「理想生活」的核心回歸「是否感到快樂」的簡單問題。

無論辭職抑或向論及婚嫁的男友提出分手,陳嘉玲在「傳統價值」與「現代女性」這道選擇題中拿了零分,然而人生更像是無關對錯的申論題,當生命提出問題時,每個人會回答出獨一無二的答案。儘管辭職與分手並非一時衝動,但在邁入四十歲大關之際失去工作與男友無疑是一大打擊,然而這同時也是她重新審視過往與未來的重要契機。敢做出這樣決定的陳嘉玲,既任性、勇敢又讓人佩服。

陳嘉玲因失去工作與男友悲傷痛哭。(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該劇以小時候的小嘉玲與回到台南的大嘉玲兩條時間軸交錯敘事,製造出大嘉玲透過跟小嘉玲對話,找到自己理想生活的輪廓與模樣。畫面色調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當陳嘉玲仍在都市打拼時期,畫面冷調的色彩,顯現都市生活中,多方的困擾與重重壓力;然在童年時期,畫面色調非常溫暖,呈現主角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而當陳嘉玲回到台南後,色調在兩者間找到的平衡,既有都市生活的冷調,也富含小時候的溫暖,如同陳嘉玲在經歷風風雨雨後,找到理想生活的平衡。

陳嘉玲不再要求自身非做一名「淑女」不可,而是接受身為「俗女」的自己。她告訴自己:「這輩子長到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同時也短得沒時間再去勉強、討厭自己。」,不再認為自己一事無成,而是選擇與自身和解,並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去。

不同於《必娶女人》中事業成功的旅遊業女王蔡環真、《我是顧家男》中高收入的徐雙雙,或是其他電視劇「擁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事業成功」、「有車有房」的獨立新女性。《俗女養成記》中的陳嘉玲在追求「理想生活」的過程沒有那麼鋒利,反以一種台灣六年級女性特有的圓潤與韌性溫柔抵抗來自傳統及現今社會的框架與壓力,並選擇自己能「快樂」的理想生活。

大嘉玲與小嘉玲一起描繪理想生活的模樣。(圖片來源俗女養成記官方臉書

對於現今的生活 你感到快樂嗎?

《俗女養成記》用獨特的溫柔與幽默,深刻刻畫「台灣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框架」與「獨立自主新女性」間所產生的拉扯,它描繪多數六年級女性的成長史,同時也柔化了其中產生的衝突。不只給正處迷茫的六年級女性,它也希望觀看完該劇的觀眾能好好詢問自己,是否能從現今的生活感到快樂呢?請記得,不要忘記傾聽內心聲音,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理想生活」將在燈火闌珊處等你。

縮圖來源:俗女養成記官方臉書

關鍵字:俗女養成記、淑女、俗女、六年級女性、女性意識

記者 黃心姵
期待身體健康、不要熬夜就可以好好上稿的那一天 喀報小精靈會幫我寫完的❤️
編輯 曾弘碩
沒有意義,無所謂方向,不想怎樣。
記者 黃心姵
編輯 曾弘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