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PAY 行動支付大爆炸的時代
什麼都PAY 行動支付大爆炸的時代
記者 李芝謙 報導 2019/10/20
什麼都PAY 用什麼PAY?
行動支付的熱潮正在席捲全球,LINE Pay、台灣Pay、街口支付、支付寶、APPLE Pay各種行動支付像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冒頭。每個人的手機裡似乎都有一兩個手機錢包軟體,但其實行動支付並不是最近才開始的流行,它們的蹤跡早已潛伏在我們的日常。
你以為行動支付就只是把錢包變成虛擬的嗎?錯,它的範疇涵蓋了三大種類:電子支付、電子票證、第三方支付。這些項目名稱讓人看得眼花撩亂,許多人申辦了各種行動支付的帳號,卻不清楚自己到底辦的是哪一種。以下,將讓你快速了解三大種類的異同。
第三方支付,可以說是行動支付歷史的起源。在網購剛開始流行的時代,只透過滑鼠點擊的隱形買賣,讓交易雙方非常沒有安全感,第三方支付因而誕生。所謂的「第三方」是指在買家和賣家之外,找一個可以信賴的對象,成為金流的中繼站,負責把關收付款,以維護雙方的權益。

第三方支付流程圖(圖片來源/李芝謙製)
電子支付可以說是第三方支付的進化版,在代收代付之外,還能辦理「轉帳」和「儲值」等服務。因為服務項目涉及個人敏感資訊,相關法條的規定也更嚴格。
獨立於兩者之外的電子票證,就是普羅大眾最為熟悉的悠遊卡、icash及一卡通等。最一開始出現電子票證,是為了解決民眾搭乘大眾運輸時,需要購買繁雜種類的車票而生。後來,電子票證的用途延伸到便利商店的小額支付。如今,電子票證在台灣的普及率已高達九成以上,說是人手一張也不誇張。
為什麼大家都在用 行動支付有什麼好處?
你能想像一個不需要現金的社會嗎?小學生放學回家時,手裡不再緊握著買零食的十元硬幣;創業家想開珍珠奶茶店,也不再需要用行李箱拖一綑綑的鈔票。只要「嗶」一聲,交易就完成了。
最近這幾年,政府大力倡導人民使用行動支付,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更訂定在2025年,要推動行動支付普及率至九成以上,以提高人民生活的便利性。究竟,行動支付對於消費者和商家來說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會逐漸成為智慧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呢?
行動支付無需使用實體貨幣的特點,可以有效避免假鈔的流竄,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買賣關係。當人們使用實體貨幣的次數降低,紙鈔、硬幣的磨損速度也會跟著變慢,銀行便不用頻繁的回收、銷毀、再製貨幣,可以節省大量資源,提高環保性。
但比起「環保」,台灣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的主要誘因還是在於「滿滿的大折扣」。全台行動支付龍頭LINE Pay就提出累積點數換現金、現金回饋、折抵現金無上限的優惠,吸引大量消費者。商家和行動支付企業的合作,擴及大賣場、加油站,甚至是夜市攤販。讓消費者無論食衣住行,只要手機在手,就能走到哪,用到哪。
對於商家而言,雖然能夠刺激買氣的合作活動十分誘人,但使用行動支付就代表每一筆消費都會被記錄到政府資料庫當中,許多在地小攤販因為想逃避營業稅,或無法負擔架設硬體設備的成本而不願意配合政府的推廣。對此,政府祭出了年營業額小於20萬的店家,能享有免開發票,且前三年稅率只要1%的政策。
給你方便但不要隨便 三大陷阱不得不防
行動支付方便了許多人的生活,出門的時候,口袋裡再也不用裝著沈重的零錢。但是在方便的背後,潛在著個人資訊洩露的危機。
由於交易過程十分方便迅速,人們往往忽略了藏在細節裡的魔鬼。例如用戶遍佈全球的APPLE Pay,其盜刷事件層出不窮的原因便在於用戶身份驗證程序不夠嚴謹。即便以指紋或人臉辨識來加強安全防禦,若信用卡落到他人之手,卡號被綁在其他帳號,便很難防止盜刷了。
在網路商家百花齊放的時代,各式各樣的購物平台讓人眼花撩亂,消費者多將心思放在比價上,卻可能忽略自己到底把錢付給誰了?盜版軟體的頁面,可能和知名網路購物平台十分相似,提供的價格又十分吸引人,再提出限時優惠等廣告,誘騙消費者將個人資訊輸入網站,最後,將搜集起來的個資用在不法用途上。
最令人防不勝防的就是包裝在手機遊戲、小工具軟體中的惡意程式。因為外表無害,常常讓消費者忽略其潛在的風險。惡意程式可以被包裝成網頁中彈跳出了的計時廣告、主打可愛風格的手機小遊戲、甚至是時尚流行的相機app。用戶極有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授權給惡意程式,允許它使用行動裝置的密碼、相機、錄音機等。
國立交通大學資工系黃俊穎教授表示,要避免三大陷阱,培養好的「習慣」是最重要的。許多人在下載軟體時,並不會去注意到軟體的來源。為了省錢下載破解版軟體,或是不顧後果的授權都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以合法管道取得軟體,以及在軟體要求不合理的授權時,將其解除安裝,就能有效避免惡意程式的攻擊。

行動支付三大常見陷阱(圖片來源/李芝謙製)
看不見的交易 無現金社會的挑戰
行動支付的普及是實現無現金社會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的台灣,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無現金社會了呢?即便政府大力推動,台灣的人民真的需要行動支付嗎?
若進入了無現金時代,最容易受到衝擊的族群是不擅長使用電子產品的高齡人口,依賴現金交易的傳統攤販,以及無力購買行動裝置的低收入戶。由於各國行動支付發展程度不一,外國遊客來到台灣時也可能會因商店不收現金而感到不便。而台灣卻正好是一個老人多、攤販多、旅客多的國家。
以饒河夜市,一個攤販多、旅客多的地方為例。其中,提供行動支付的攤販多為年輕老闆(約30至40歲)或是擁有店面的商家。攤販江先生受訪時表示,遊客中會使用行動支付的比例只有大約一成,但行動支付平台和各銀行轉帳時又需要支付手續費,層層關卡過後,行動支付所得收益變得非常少,因此不再提供行動支付的服務了。
雖說顧客不常使用,大部分的攤販仍選擇提供行動支付,最主要是為了吸引中國遊客。陳先生身為流動攤販,時常會出現在各大夜市,他表示中國遊客使用行動支付的比例比較高:「台灣或是其他國家的客人幾乎不會使用行動支付,但還是希望能盡量給中國客人一個方便。」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108年 1月到8月,中國遊客佔了外國旅客的29%,數目十分可觀。
然而,已經經營攤販約五年的汪先生則表示,導遊在帶中國團時,都會事先提醒他們,台灣只收現金,因此中國遊客現金不夠的狀況幾乎不會出現。接受採訪的商家,無論有無提供行動支付的服務,都一致認為台灣目前還是以現金交易為主,對於行動支付的需求並不高。
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享受行動支付的優惠和方便,但是方便之餘,我們真的有自覺到自己親手將多少個人資訊交給企業以及政府了嗎?下次,在申辦app的帳號時,不妨想一想,究竟誰才是行動支付真正的受益者呢?
縮圖來源:Pixabay
關鍵字:行動支付、手機錢包、大數據、台灣觀光、中國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