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期

當自閉《證人》成了唯一目擊者,你會選擇相信嗎?

當自閉症的孩子是唯一的證人,不被相信,卻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當自閉《證人》成了唯一目擊者,你會選擇相信嗎?

記者 李旻珊 文  2019/10/27

以下影評有透漏劇情,請斟酌閱讀。

有別於一般的法律相關電影,以自閉症兒童捲入社會案件為主要題材,《證人》中的自閉兒並不是殺人命案中的受害者,卻因為以目擊者的身分擔任證人,成為世俗眼光聚焦下的攻擊對象。電影描繪了社會對自閉症的歧視與偏見,也刻劃出社會上充斥的各種欺瞞與利益上的勾心鬥角,也因為如此,更凸顯了自閉症孩子的真誠。

選擇當好人,放棄當律師

「因為他們是做幫助別人好事的人。你呢,是個好人嗎?」

當律師楊淳鎬發現證人林智友過去的夢想是當律師,問起原因時,他愣住了,並開始反思最近的所作所為。這也是當他發現真相時,促使他決定走向正義的原因之一。

並不是所有律師界都像電影所描繪的一樣,一定要在工作與品德間做抉擇。只是楊淳鎬在這起殺人案件中,發現了他所做的抉擇環環相扣,正在一步步遠離原本身為律師想要追求的正義。這也是故事的最後,並沒有交代楊淳鎬離開了公司後何去何從的原因。

「楊淳鎬大叔是好人。」電影的最後,智友說。

楊淳鎬哽咽了,他雖然違反了律師的義務,但他卻成為了最真誠的證人心中的「好人」,對他來說,自己已經是比當初身為律師,更接近好人的人。

相對於智友,因為自閉症患者的身分無法成為律師,卻期盼能克服自己的恐懼,透過當證人,成為「幫助好人做好事」的人。這起命案中,兩人都因自己的選擇,朝向「好人」的目標前進。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與眾不同

「想要和很難走從自己世界出去的人溝通的話,你進到那裏不就可以了嗎?」

電影中可以發現,辯護律師楊淳鎬嘗試在短時間之內取得智友的信任,此過程卻花費了電影一半以上的時間。

楊淳鎬不停學習與林智友溝通的方法。(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當身為加害者的辯護律師,楊淳鎬利用自閉症者無法辨別人臉複雜的表情變化,也無法理解人心的表裡不一,作為己方辯護立場的有利素材。在外人看似是自閉症者的缺陷並都視他們為病患時,如果換個角度思考,他們只是無法理解甚麼是表裡不一,也無法理解這個充滿謊言的世界。盯著母親製作給智友的臉部表情辨識的教材試圖模仿上面的表情,智友的困惑也一再應證這點。除此之外,從嫌疑犯吳美蘭的態度,到鄰居對她正面的評價,與最後結局真相大白的反差,都讓人覺得自己與楊淳鎬從頭都被騙了一圈,更突顯智友在充滿謊言的生活中,是多麼的真實。

「並不是與眾不同的人,就一定是低人一等的。」

在最後一場訴訟上,楊淳鎬表示過去自己因為智友的不同,所以不願相信、不願意理解。並讓智友發揮她敏銳的聽力以及記憶,讓自己敗訴,卻也為這起案件帶出真相。其實自閉症孩童跟一般人並沒有差別,跟每個與眾不同的人一樣,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與特質。

「因為(那裡的同學)很奇怪,所以感覺很好。因為不用裝作正常人。」

智友轉到特殊學校就讀,也轉換學習環境,在她與楊淳鎬的談話中,我感受到的是,她在那裏遇到一群更能接納彼此不同的人,不需要硬將自己塞進社會認定的模子裡,也不用害怕因為自己的不同,受到同儕的嘲笑與欺凌,能真誠地做自己,用自己最真實、最真誠的樣子面對彼此,因為他們都能接納每個人的不一樣。

法庭之外的親情

楊淳鎬父親的一次出現,竟然是為了嚇唬下班回家的兒子,憋尿憋到尿褲子。一別以往父親的角色的威嚴,個性逗趣的父親,常常有讓人會心一笑的可愛舉動,雖然不是故事的主線,卻為原本沉重的劇情增添了不少趣味。

或許因為記憶的衰退,所以毫不猶豫的把握機會表達對兒子的愛。像是急於為兒子找另一半,以及欣然接受兒子的所有決定,或許都是在還保有記憶以前,希望能看到兒子快樂,因為兒子的幸福就是做父親的快樂。

或許就跟一般的孩子一樣,也會對於失智父親無厘頭的行為感到厭煩。當他以為父親又不死心地誤將他母親年輕時的照片塞進信封,要他相親時,裡面卻是一封情感滿滿的、真摯的手信,讓他在身處重大抉擇時更加的相信自己,也再度想起了自己的初衷。

雖然父親不是這個故事的重點,卻是楊淳鎬生命中的重要角色。(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值得信任的顏色

藍色,在色彩心理學中,常常與信賴、智慧、寧靜連結在一起,帶給人值得信任與安心的感覺。喜歡藍色的人,也需要被相信的感覺。

「藍色的軟糖可以相信。」
「因為藍色是值得信任的顏色。」

《證人》中對於顏色有一個有趣的設定,就是將藍色設為林智友覺得值得信任的顏色,並以軟糖作為呈現方式。第一次出現,是在律師楊淳鎬為了要找智友作為證人刻意接近她時,發現她只吃藍色的軟糖,只願意分其他顏色的軟糖給楊淳鎬吃。或許在自閉症患者的生命歷程中,在人際相處上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所以讓智友以特定顏色作為值得信任的象徵,也是電影中的一種比喻。除此之外,才智過人、對解謎有興趣的智友,也非常能夠與象徵「智慧」的藍色做連結。

在電影的最後,楊淳鎬在生日時送了她一罐滿滿的藍色軟糖,在一場場交錯的騙局中,唯有智友一路上保持著她的純真,讓真相終於大白。藍色軟糖象徵一路上智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而這樣的舉動也再度透露楊淳鎬已經融入了她溝通的方式,以她的角度與想法來思考。透過藍色軟糖的呈現,也讓電影更添增了一股可愛又溫馨的氣息。

對智友來說,「藍色的軟糖可以相信。」(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韓國電影中刻劃身處殘酷社會的弱勢

韓國電影一向以寫實的描述社會上人、事、物的險惡著名,大膽的呈現利益世界與人心的自私自利。

如本片中的殺人犯吳美蘭,在勝訴前後的態度差異,以及欺騙行為,甚至是私下進入校園對智友出言恐嚇,那樣的行為以及神情都令人看了咬牙切齒。

以家暴及受虐兒童為主題的《救贖》(又譯:《白小姐》),對於施暴者的行為花了更多篇幅,在孩子以及他人面前的心態變化也逐漸病態,相比下《證人》對反派角色的呈現其實溫和許多,在吳美蘭心態的刻畫也較為簡單,在心態糾結的篇幅著重於楊淳鎬身上;近期受到注目的《寄生上流》,同為描述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在善良的定義與人內心的掙扎等情節,帶給觀眾思考的空間,而在掙扎過程中,角色行為從病態逐漸扭曲至瘋狂的地步,並失去控制。

比起《救贖》與《寄生上流》兩部描述社會弱勢的一面的電影,《證人》是一部更溫馨、溫暖的一部韓國電影,已經習慣韓劇及韓國電影「重口味」的人,不妨看看《證人》緩緩心情。

關鍵字:證人、自閉症、律師、凶殺案、目擊者

縮圖來源:Yahoo奇摩電影

記者 李旻珊
因為李旻珊 所以里民珊珊可愛
編輯 Amanda
如果忘記我的名字,就記得有一隻羊踩在泥巴裡。
記者 李旻珊
編輯 Am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