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期

心想事成?腦機系統幫你圓夢

神經與腦科學的科學家在過去30年以來,一直都致力於開發腦機系統,讓人們可以通過腦中的意志來操控機械設備,甚至完成一些精密操作。而近年來許多研究也慢慢開花結果,本篇文章將介紹在醫療與科技方面的腦機系統新研究成果,進而一窺未來的腦機系統發展。

心想事成?腦機系統幫你圓夢

記者 沈品妤 報導  2019/10/27

很多人都幻想過這樣的未來:只要一個想法,你可以給朋友打電話、在社群媒體上發布貼文,不用動到任何一根手指。現在,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的最新成果,使得這樣的景象不再只是空談。只要一開始「思考」,系統裝置或晶片就可以透過腦波、神經異動來推測你的想法,透過電子裝備來幫助你完成想做的動作。

醫療新曙光 癱瘓患者重拾身體自主權

腦機系統其中一種應用方式,便是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例如幫助癱瘓患者。其中的原理是什麼呢?四肢癱瘓是由人體脊髓的病變所引起,它會阻止神經系統控制四肢動作,相當於在機場中,塔台想命令一架飛機起飛,但在通訊過程中,被外力切斷與機長之間的無線電信號。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生物醫學研究中心Clinatec,開發了一種人造四肢外骨骼。這套裝置可以用無線方式,即時傳送大腦的電波活動紀錄到電腦內解碼,控制外骨骼四肢的移動。

有了外骨骼,還需要負責解碼的關鍵裝置。團隊開發的植入式醫療設備WIMAGINE使用遠端電源,它的組成包含電皮質採集、數位化系統與無線資料傳輸系統,確保病患不需要被笨重的電源供應器牽制。而當電皮質採集完成後,需要用人工智慧加上軟體精密計算,針對電皮質譜圖來解碼,確認患者是否是「有意識地運動」。

患者正在練習利用外骨骼前進。(圖片來源/FDD Clinatec Twitter

這項研究於2019年10月被發表在期刊《The Lancet Neurology journal》上,由神經外科醫生,格勒諾布爾大學的貝納比德教授主導。實驗對象是一名28歲的癱瘓患者,在這項試驗中,為了觸及感覺和運動功能的感覺動作皮質區,蒐集大腦訊號到解碼系統內解碼,研究人員在他腦中裝上兩個記錄器,兩側各一,介於大腦與皮膚之間。

過去24個月,他除了執行一些指定任務,增加電腦對他的了解,更每個禮拜在家練習三次外骨骼操作,每個月與Clinatec合作一周,漸漸可以控制他的兩個上肢,旋轉他的手腕,或坐、或站,雖然離完全行走還有一大段距離,卻是一個腦機系統在醫學上實際運用的里程碑。

不用在腦袋打洞 臉書破解思維迷宮

無獨有偶,臉書的Reality Labs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共同研究計畫在今年也頗有收穫,成果被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外科教授Edward Chang主導。這套腦機系統可以將受試者腦中的答案「翻譯」出來,顯示在螢幕介面上。

臉書腦機項目原型機。(圖片來源/Tech@facebook

這份研究邀請了三位癲癇患者參與測試,當參與者聽到問題「你喜歡哪一種樂器」,他們會在會在腦中想像這個問題的回答,如「鋼琴」、「小提琴」、「長笛」等,系統會透過感覺運動皮層的腦部信號記錄下來,用來訓練系統的演算法。而當這樣的腦波圖形再次出現時,系統便可以辨識參與者的答案,將其顯示到螢幕上。這項技術一開始預估的準確率只有7~20%,但出乎研究人員意料之外,最後準確率達到了61~76%,不用耗費太久時間,便可即時翻譯。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可以幫助腦部損傷的患者與他人溝通。

臉書的創辦人馬克.祖克伯曾經對外發表過他對腦機介面的信心,認為未來人們在瀏覽臉書時,只要運作大腦就可以隨心所欲操控;而早在2017年的F8開發者大會上,臉書就提出兩個野心勃勃的願景:用腦波打字的腦機介面,與用皮膚「聽」到聲音。這項技術的開花結果,無疑是對實現這兩個藍圖的有力佐證。

馬斯克的狂想:腦機科幻帝國

不只臉書想要利用腦機系統為自家公司的發展鋪路,有「矽谷鋼鐵人」之稱的伊隆.馬斯克也預見了BCI的無窮潛力。繼送特斯拉Roadster上太空之後,他成立的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在今年美國時間的7月16號,於YouTube上同步直播,揭露了他們在最近兩年的研究成果,除了向世人說明他們的心血結晶,也是為了招募更多相關領域的人才加入公司。

Neuralink聲明他們開發了一種機器人,可以將大量、精細而靈活的聚合物探針有效且獨立地插入多個大腦區域,這些聚合物有如縫紉時使用的細線,只有髮絲直徑的四分之一,有彈性、較不會傷害大腦。這些絲線內包含數十枚電極,可有效偵測腦部活動,將大腦訊息傳到外部的處理器,再透過藍芽連接相關電子產品。機器人具有自動插入模式,每分鐘最多可以插六條線(相當於192個電極),必要時醫生也可以手動進行位置微調。

機器人原型。(圖片來源/Neuralink發表論文

在發表中,馬斯克強調這類型薄膜探針的大小和組成,比常用的矽探針更適合大腦組織的特性,具有更高的生物相容性,更適合人體。而可以選擇探針插入位置使人們能夠針對特定的大腦區域,避開脈管系統,對特定的需求進行排列組合,自己定義電極的分布,象徵更多元的治療可能性。當然,這項技術尚未經過人體實驗,探針在人腦中是否能長期保存,又是另一個問題。

馬斯克相信,人工智慧將來的發展無可限量,人類唯一的出路,是與機器共存共生。許多人在Neuralink發表研究結果後,懷疑馬斯克此舉會讓人腦首次能接觸到數位病毒,甚至會有不法之徒往人腦輸入訊號,企圖控制人體,有倫理上的疑慮。也有支持者反駁,這樣的柔性探針材質十分具有價值,若能妥善利用自然事半功倍。現在的腦機系統進步速度越來越快,研究成果可說是百花齊放,或許真的有一天,電影裡意念控制場景能夠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風景。

 

縮圖來源:FDD Clinatec Twitter

關鍵字:腦機系統、腦機介面、臉書、馬斯克、Neuralink、Clinatec

記者 沈品妤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編輯 陳千柔
喜歡蠟筆小新的神奇女子
記者 沈品妤
編輯 陳千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