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善惡?舞台劇《悲慘世界》唱出的是愛
檢視善惡?舞台劇《悲慘世界》唱出的是愛
記者 石恩亞 文 2019/10/27
由休傑克曼、安海瑟薇等人主演的電影《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在2012年上映後獲得極大好評,該片改編自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的小說《孤星淚》。然而,在電影風靡全球前,《悲慘世界》的音樂舞台劇在1980年就開始於巴黎演出,日後也不斷有劇組翻演,展開全球巡演。2018年底英國BBC推出全新影集,2019年新電影在坎城影展獲得評審團獎,音樂劇持續在各地上演,甚至有學生挑戰當作校園戲劇公演,在40年後魅力依然不減。

《悲慘世界》2019年舞台音樂劇劇照(圖片來源/Encore)
經典劇本在眼前真實上演 歷久不衰
《悲慘世界》以1832年法國的六月起義為背景,講述了主角尚萬強的經歷。多年前他因偷了一條麵包遭判重刑,假釋後計劃重新做人、改變社會,卻遇上當年逮捕他的警官窮追不捨,讓他永遠掩飾不了昔日為囚犯的印記;而另一方面,法國政府的腐敗,導致巴黎市民飢寒交迫、民不聊生,決心起義革命。整體故事結合歷史背景,融入愛情、親情、善惡等元素,探討法治和民生問題。
《悲慘世界》1980年自巴黎開演,原預計上演八週,結果因人潮太多,共演出16週,但因後續場地時程已被預訂,才不得不下檔。除法國外,《悲慘世界》在整個西方世界具有強大影響力,曾被英國BBC電台選為「第一不可或缺的音樂劇」,在美國百老匯演出高達6680場,更不用提全球巡演和地區性劇院的演出場次。
雖然日後發行的電影和影集博得好評,但舞台劇的魅力依舊難被超越。演員的肢體動作、對白就在觀眾面前上演,比電影來得有真實感。尤其這是齣音樂劇,觀眾得以現場聆聽演員出色的歌喉、震撼的樂團,親身經歷十九世紀的巴黎、體驗人物的情緒轉折,深入其境的特色就是舞台劇歷久不衰的原因。同時,劇中有大量的合唱和輪唱,電影只能用切換和切割鏡頭的方式來呈現(例如歌曲“One Day More(再一日)”),容易打亂觀眾思緒;但舞台劇上觀眾可以自行切換視野,完整性更甚電影。
人物刻劃鮮明 探討法律和正義的本質
尚萬強出獄後決定改頭換面,但他意識到無論自己再怎麼樣德高望重,也洗刷不了過去的黑暗。編劇利用“Who am I(我是誰)”這首歌作為轉折,讓尚萬強不再隱藏自己,並用「愛」來面對這個世界,擔任市長時對市民的愛、遇到芳庭時許下誓言的愛、對女兒珂賽特無盡的愛。作為一個曾經犯過罪的人,他選擇用愛來洗刷自己的靈魂。
當一個人因偷了一條麵包被關了十九年,就法律而言,他確實有罪;爾後他徹徹底底的懊悔,並用保護人、照顧人、改變社會的實際行為反省後,他是否還是罪人?

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戲劇公演,賈維和尚萬強對戲。(圖片來源/林子翔)
在警官賈維眼中,尚萬強永遠是個罪人,因為他曾觸犯法律。賈維自己是在監獄出生,自以為深解犯罪者惡習,堅信罪人該受懲罰。根據K.M Weiland的《創造角色曲線》中,剖析角色成長及故事結構的三階段戲劇理論,可以分析出賈維正是典型例子。
第一階段是「謊言」,對社會抱持錯誤的信念。在賈維眼中,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法律固然是正確,卻不應是一切。賈維的謊言就是他堅信「法律是一切,唯有法律才是正義」。第二階段是「慾望」,角色追隨某個人事物,相信只要得到那個東西,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身為執法者,賈維在劇裡唯一的慾望,就是將他視為罪惡代表的尚萬強繩之以法。第三階段是「真實」,角色體會到謊言的衝突。劇中賈維多次見到尚萬強良善的行為,自己的價值觀產生矛盾;尤其最後被認定的罪人所救,更讓他混亂。若尚萬強是好人,自己則是迫害好人的壞人,這跟法律正義背道而馳;若尚萬強是壞人,被他救更是可恥。“Javert's Suicide(賈維自殺)”一曲就是在描述他對正義、善惡的內心矛盾和價值觀衝突。
大時代的小人物 展現戲劇細節
除了尚萬強跟賈維兩大角色外,作者也非常重視小人物的發展,除了皆有代表歌曲外,這些人物背景形形色色,更帶給觀眾貼近生活的真實感。例如看似黑心的酒店夫婦,“Master of the House(酒店主人)”一曲中提到他們可以為了錢不擇手段:虐待兒童、貪財、詐欺、賣友,被大眾視為劇中反派,但其實他們只是時代下一群人的縮影而已。
法國七月王朝建立後,前朝擁護者不承認路易.菲力普的合法性,希望可以復辟波旁王朝;同時,共和黨又要求實行共和制。在各種政權夾雜導致社會混亂的時期,貧富差距擴大,又有霍亂疫情肆虐,大部分人民貧困交加,才會導致如酒店夫婦這樣討生活的人出現。跟馬留斯這樣的貴族青年不同,這些人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你可聽見人民之聲?)”看似熱血,但烏合之眾也是最終起義失敗的原因。
其餘無名小角色在劇中也相當重要,“At the End of the Day(一日將盡)”一曲寫出勞工辛勞工作,卻不得溫飽的慘境;“Red and Black(紅與黑)”中懷抱理念的青年唱出想改變社會的憧憬,更能讓觀眾隨著時代洪流波動。

小人物的互動,也是劇中重要的一部份。(圖片來源/林子翔)
《悲慘世界》談的其實是愛?
有人說小時候看《悲慘世界》以為是壞人抓好人的故事;學生時期看以為是階級鬥爭的故事;最後才知道原來整部戲的核心價值是「愛」。作為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的雨果,筆下自然流露強烈的情感。浪漫主義像是一種無法分類的愛,注重情感價值和經驗來源,《悲慘世界》也環繞這樣的核心概念。
除了先前提過尚萬強的愛,其餘角色也都用愛為這悲慘世界帶來人性。“In My Life(我的生命中)”、“A Heart Full of Love(心充滿愛)”兩曲中馬留斯跟珂賽特純真的愛情,雖然經歷重重困難,但終究是美好結局。但愛不一定永遠甜美,愛波寧在“On My Own(單戀)”一曲中就唱到對馬留斯的愛戀,卻只能在暗處凝視他的心境。
「無論把這個故事放到何時何處,都會一再上演。」
雖然《悲慘世界》有歷史襯底,但人物設定和傳達的核心價值,放在任何時代或地方,都是適用的。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權力結構,在社會階級的壓迫下,會出現用不同態度面對的人。受感化前厭世的尚萬強、悔改後想幫助社會的尚萬強、隨著大環境沈淪的芳庭、選擇加入統治體系的賈維、懷抱理想的青年、為情所苦的姑娘、夾縫中求生存的小民。這些人物無不存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社會中。
如同劇中最知名曲子“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夢)”中,芳庭唱的“When hope was high and life worth living, I dreamed that love would never die.(我夢到愛永不凋零,那時充滿希望,生命富有價值)”讓世人在黑暗的社會,勿忘愛的人性光輝,及永不放棄夢想和希望。
這樣,悲慘世界便不再悲慘。
關鍵字:悲慘世界、音樂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