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高冷」的貓,其實會與人類產生依附關係
看似「高冷」的貓,其實會與人類產生依附關係
記者 蕭蕙崎 報導 2019/10/27
在生育率低且生活步調快速的社會中,飼養寵物的家庭數量可以說是越來越多。根據美國寵物用品協會總理,在2019年3月舉辦的全球寵物世博會(Global Pet Expo)上宣稱:「透過一份2019-2020寵物飼主調查發現,全美國有67%的家庭飼養最少一隻寵物。」可見寵物對現今的社會有著一定的影響。而在人類飼養下的動物們,會不會也發展出類似人類的社交行為呢?根據《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第29期的研究指出,貓咪有著跟人類一樣的依附關係表現。
家貓數量已超過家犬數量
在研究開頭有提到,全球的家貓咪數量已超過家犬的數量。但這幾十年來大多數關於飼養寵物的研究,大多關注於狗身上,對於貓的研究相對的少。而造成狗受到如此大的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是,狗傾向對人類產生依附關係,這樣的關係被認為可以為人類社會帶來益處與貢獻。然而,貓其實跟狗有著一樣的生活習性,相關研究的不足可能導致我們低估了貓的社會認知能力。

通常狗被視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圖片來源/Pinterest)
依附理論簡介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對恆河猴做所做的一系列實驗觀察而來。並於1973年,透過瑪麗.愛因斯沃斯對一歲到一歲半的嬰兒所做的「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結果,將情感依附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不安全依附型(Insecure Attachment);而不安全依附型由逃避依附型(Avoidant Attachment)、衝突依附型(Resistant Attachment)、混亂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所組成。
- 安全依附型:當照顧者在時,可以自在的探索環境,並與陌生人接觸。當照顧者不在同空間時,會產生焦慮。一旦照顧者回到空間就會停止焦慮,並尋求照顧者的安撫。
- 逃避依附型:此類型對於照顧者的在與不在沒有特別的情感表現,對於陌生人的反應與照顧者一樣。當照顧者返回時會很慢或是迴避與照顧者接觸。
- 衝突依附型:又稱矛盾依附型。儘管照顧者在身旁,也害怕探索新環境,並對陌生人產生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會表現出沮喪,並在照顧者返回時表現出憤怒,儘管他想要與照顧者有所接觸。
- 混亂依附型:此類型對於事件發生沒有固定的表現,會依據情況不同而表現出焦慮與抗拒。
依附理論儘管是透過觀察嬰兒行為所得出的,但在其長大成人之後,與建立親密關係的人也會表現出同樣的依附關係。
貓咪依附理論實驗
研究實驗在俄勒岡州大學的「人類與動物互動」實驗室進行。此實驗招集了79隻的小貓,和38隻的成貓與其飼主們進行「安全堡壘」實驗(Secure Base Test、簡稱SBT)此測試過去用於評估狗與靈長類的依附品質。實驗在一個空的房間進行,而房間對於受測貓都屬於陌生的新環境。實驗房間的地板有個半徑一公尺的圓,在圈外的地板有三個貓咪玩具分散在空間裡。實驗規定飼主必須坐在圈的中心點,並在貓進到圈內時才可以有所互動,在圈外時不可以有眼神接觸與肢體接觸,並對貓表現出被動。

實驗在一個空房間中進行,只有貓進到圈內飼主才可以與貓互動。(圖片來源/Science Direct)
研究一開始,受試的貓與其飼主先處於房間中兩分鐘,並在接下來飼主離開房間兩分鐘,最後飼主再回到房間與貓共處兩分鐘。透過觀察三個階段,貓主動接觸飼主所花的時間、有無凝視飼主的眼睛、分離時所表現出的行為(跟隨、哭泣)、探索環境行為等等來對貓進行分類評估。
- 安全依附型:很少反抗肢體接觸的行為,並主動積極的與飼主互動。飼主返回後會降低焦慮並持續探索環境。
- 逃避依附型:當飼主離開時無特別的焦慮,當飼主返回時無明顯的反應,但不抗拒與飼主有所肢體接觸。
- 衝突依附型:進到房間後,展現出過度的肢體接觸,但被抱起時則會掙脫。
- 混亂依附型:飼主在時強烈的抗拒接觸,當飼主離開時會無目的的在房間遊蕩。
從實驗結果統計,可以被分類到依附理論的70隻小貓中,64.3%屬於安全依附,35.7%屬於不安全依附;而不安全依附中有84%的小貓為衝突依附型,12%屬於逃避依附型,有4%是混亂型。

衝突依附型的貓進到陌生環境後,對飼主表現出過度接觸的行為。(圖片來源/Science Direct)
透過社交訓練是否可以改變依附類型?
在第一次SBT實驗結束後,為了要了解社交訓練是否會影響貓的依附類型,於是將參與實驗的70隻小貓分成:39隻小貓參加訓練與社交課程,另外的31隻小貓不參與課程。並在第一次實驗的兩個月後再進行一次的SBT實驗。而第二次SBT實驗的結果顯示,有 68.6%的安全依附與31.4%的不安全依附,將近有81%的小貓維持原來的依附關係。儘管社交強化會導致依附類型發展轉變,但從結果看來已經建立起的依附關係,並不是那麼容易有所改變的。
依附行為表現在小貓與成貓身上
貓就像大多數的動物一樣,會保留青年時的特徵到成年,研究團隊預測對於飼主的依附行為,也會在成年的時候展現。根據研究顯示,成貓在依附類型上的分布與小貓的分布情形相似(68.8%的安全依附,34.2%的不安全依附),可見跟人類嬰兒時期一樣,一旦受到不同類型的照顧而產生出不同依附風格後,在其成長之後也會表現出一樣的依附類型。
從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發現,貓跟狗或是人類一樣,會對主要照護者產生依附關係,而建立起的關係通常會很穩定的維持。儘管貓咪常被視為「高冷」型的動物,跟狗相比較不與人互動,然而「社會連結」的重要性對於貓咪而言,會比我們想像的要高許多。
縮圖來源:Pinterest
關鍵字:貓、人與貓、依附理論、依戀風格、安全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