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期

溫柔的理性 看見與社會的連結一公視記者方君竹

媒體亂象不斷,究竟是「貴圈真亂」,還是事出有因?記者形象逐漸多元,中立客觀真的是判斷好新聞的唯一標準嗎?政治說穿了就是公共事物,為什麼總是被人帶髒地看待呢?公視記者方君竹,用溫柔的理性,述說社會與你我的連結。

溫柔的理性 看見與社會的連結一公視記者方君竹

記者 鄧萱妤 報導  2019/11/17

你看過公視的「新聞實驗室」嗎?那你一定知道方君竹。在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的一個小辦公室,帶著看起來有些老舊的裝潢,空氣有些悶熱,方君竹用溫柔的嗓音,條條有理說著自己與社會、我們每個人與社會的連結。

君竹架設用來拍攝影片的場地照。(圖片來源/方君竹提供)

自覺與社會接軌的重要性

「我以前只覺得身邊的人好就好,甚至跟我朋友說,我不懂太陽花學運與我何干,但懂了社會學之後,就明白所有事都跟我很有關。」君竹大學時期念的是工商管理,現在的他坦言,當時自己是個自負的人,笑說或許念商讓他當時比起關心周遭事物,更在意成績、金錢的多寡,彷彿數字的起伏漲跌才是對成功人生的唯一標準;社會學讓他了解他與社會的連結,了解一個社會的好壞變化,是如何影響身在其中的每個我們,他變得不甘於那個人人認同「念商才能賺大錢」的成功模板。因此讀完大學,他毅然決然選擇了臺大新聞所。

自負到自謙 從當記者開始

他很愛臺灣,出國交換回來後,更戀上了這個「家」,但卻總覺得有些臺灣人眼界不夠廣闊,所以即便身為初出社會的菜鳥記者,就大膽把「教育這些人」當成了初衷。第一份新聞工作,在風傳媒做外電編譯,他汲於證明自己很有能力,卻發現強烈的企圖心反而快把自己壓垮,辜負了老闆,也開始懷疑自己。「做新聞工作實際帶給我的影響...,看見自己的渺小吧!」他很喜歡奇異博士的一句話:「Silence your ego and your power will rise.」自負的初衷轉變成願意傾聽與價值溝通。因為記者的工作,採訪過各大不同專業的學者和專家,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其實缺乏知識,以前越覺得自己聰明,現在越發覺自己很渺小。

君竹的第一集《記者真心話》。(圖片來源/YouTube 截圖)

小時不讀書 長大當記者

台大新聞所巔峰時期有432人報考,今年卻只剩76人,反映了「少記者化」。種種對記者的刻板印象深烙在臺灣人的心中,但君竹不認同也不畏懼。「衡量自己薪水的時候,想想自由、知識值多少錢,改變社會帶給你的成就感又值多少錢,加起來你年薪絕對破百萬。」並非家裡經濟富裕,而是對所獲得的心靈報酬感到知足。他開玩笑說:「沒有一個職業是付錢讓你學習的耶!」

在他的影片中有提到,記者在合法範圍內,每天要交出的稿量,也並非入行有一段時間的人可以輕鬆達到的。做一篇報導,從選題、研究、採訪到交稿,所需的時間和心力往往不夠用,網路資訊大爆炸後,許多記者為了衝稿量而放棄了品質;然而,堅守新聞價值、事實真相的記者確實是存在的,也都應該被我們看見。

好媒體是民主運作的必須

「很多時候不是記者不讀書,而是有讀書的記者做的報導,大家不願意看。」他提到曾有華視主播親上火線,於社群平台公開發文:「你們(民眾)要的好新聞我們都在做,但我們也正在重創收視率。」人們注重事實,卻又覺事實過於枯燥乏味,於是把報導「吸睛事實」的責任交到了媒體手上。

很多學者都認為,媒體亂象怎麼救?除了靠提升媒體素養之外,就是壯大公共媒體,這也是為什麼君竹選擇這個管道跟大家溝通。他體會到很多我們覺得稀鬆平常的,對他人來說其實得來不易,像是公共媒體的存在。他說:「全世界成功的公共媒體太少了,如果你喜歡英國的BBC、日本的NHK,那就一定會喜歡公視。」公廣集團不受政治、商業的干預,除了有健康免疫的體質,經營的財源也依法穩定來自於政府、納稅人,是屬於人民的媒體。

君竹正在受訪。(圖片來源/鄧萱妤攝)

拋下新聞傳統 挑戰中立客觀

「對於新聞的好壞,我們常單用中立客觀來評斷,就像在聽別人演說,很多時候我們只會評論簡報精不精美。」他認為寫報導中立客觀不是絕對,重要的是立論站不站得住腳。放棄正反並陳,各打五十大板,媒體已經不僅是表達立場,而是點出是非。他舉例太陽東昇,若記者已確定這是事實,為何又要給予東昇與西昇同樣篇幅呢?而在表態的同時,無可避免的是反對者的敵視,就像他支持同性婚姻,被同等污衊基督徒;反獨裁、反紅媒,則被政治人士嘲諷。表不表態是達成溝通的方法之一,為觀點做足了研究和分析,它便是理性與成熟的;若是淪為收割反方仇恨的工具,那只會使社會更加分裂。

«記者真心話»系列 不到半年爆紅

他是個感性的人,不喜歡寫硬新聞,希望能透過有影響力的報導,讓人感受到愛。並非煽動情緒去引發難過、憤怒,而是讓人看見希望而感動,就像他深受端傳媒«血是怎麼冷卻的»所感動,又如君竹的爸媽因為他的報導,從反同漸漸可以理解同愛。

現代人的閱讀習慣與從前相差太遠,文字到相片、相片到影片,新聞業即便適應不良仍需求變,所以他開始製作適用網路的影片與大家溝通,想讓我們也感受、了解到社會與自身的連結。他不曾覺得自己的影片多厲害,表示因為「這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他的影片只是比較有條理,就顯得與眾不同。「有時候我覺得我不像記者,更像是表演者,每天要奮鬥的不是挖真相,是思考怎麼把大家留下來,把影片看完。」本人的他不像影片一樣逗趣,但他的競爭對手不是別家媒體,而是網紅,因此更需要去思考怎麼吸住觀眾的注意力。他讓影片節奏快、簡單明瞭,卻又不失豐富的資訊與動畫來刺激感官,就是希望大家看完影片,能帶走一些什麼。

方君竹(左)與記者。(圖片來源/鄧萱妤攝)

社會的好壞由你我來決定

「我們是人際焦慮最長的一代,花很多時間展演自己,把自己放好大喔!」人們越漸在乎他人看自己的眼光,因而透過社群勤奮塑造好的形象,把自己放大的結果,就是把社會縮小了,看不見社會與我們的連結。社會的確太令我們焦慮,但靜下心來,終究能夠理好頭緒、獨立思考,會發現海洋汙染跟家門旁的水溝整治一樣,與我們很有關。「政治」聽起來或許很髒,但說穿了就是全民的事務,因為牽扯到太多人的利益、太重要,所以被拿來當作操縱的工具。他說:「不要放棄新聞、政治、公共事務,這些都需要每個你我投入,關乎台灣社會的好壞,不是擺爛就能讓它變得更好。」

公民們,臺灣就是你我身處的「家」,我們有權利共享,也有義務讓它變得美好。記者,努力說出、寫出臺灣人看得懂並且有感的新聞,在大社會下顯得渺小的我們,倚著這些新聞綜觀整個大社會,好記者是你我與社會的連結,他們確實存在,也應該被看見。

縮圖來源:方君竹提供

關鍵字:記者、公視、方君竹、新聞實驗室、Psharp

 

記者 鄧萱妤
夢想夏天有小麥肌,冬天有雪肌...精
編輯 曾冠霖
愛大海的凹豆孩子。
記者 鄧萱妤
編輯 曾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