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創作自由與社會責任 兒童安全誰來守護?
YouTube創作自由與社會責任 兒童安全誰來守護?
記者 徐曼寧 報導 2019/11/17
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傳統電視的觀看率逐漸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如YouTube、Netflix、愛奇藝等各式的網路影音串流平台。其中又以YouTube的使用率最為驚人,根據Statista的統計,台灣2018年秋季的社群網站滲透率中,YouTube排行第一,滲透率高達90%(此處的滲透率是指用戶數佔國家人口數的百分比)。
隨著YouTube市場的成長,台灣創作者的數量也日益增加,破百萬訂閱的頻道更是達到33個。然而,當這個人人都上傳內容的平台越發蓬勃,許多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其中「兒童安全」就是經常被關注的焦點。

YouTube網站滲透率高居第一。(圖片來源/Statista)
為求點閱,聳動、腥羶色樣樣來
從2016年開始成長至今,YouTube市場逐漸飽和。為了脫穎而出、吸引更多點閱,許多創作者開始製作聳動或是腥羶色的內容。除此之外,有心人士也開始利用這個自由度高的平臺為非作歹。因此近幾年來,YouTube相繼傳出各種爭議事件。
去年1月,美國知名YouTuber羅根保羅(Logan Paul),在日本青木原森林近距離拍攝自縊的往生者,引起眾怒。其實早在這個事件前,羅根的影片就極具爭議性,然而靠著聳動的內容與標題,羅根坐擁極高的點閱率。
「兒童安全」亮起紅燈
另外,去年的艾莎門事件(Elsagate),以及今年初的YouTube戀童癖疑慮,也都讓各界震驚不已。艾莎門事件是指上傳者將影片包裝成卡通後,把性愛、暴力等不適合兒童觀看的劇情置入其中。這類影片甚至逃過YouTube審查機制,讓兒童能在YouTube Kids上觀看到。
去年9月台灣YouTuber啾啾鞋,也在影片中的實測結果發現,不論一開始的影片類型為何,若不停點擊YouTube的推薦影片,最終演算法都會導向艾莎門類型的影片。
今年初美國一位YouTuber馬特華生(Matt Watson),發現許多兒童正常互動的影片下,會有很多戀童癖者在底下留下不堪入目的字眼。連兩起重大的爭議事件,讓家長人心惶惶,也終於激起大眾對YouTube兒童安全議題的重視。

許多家長喜歡用3C哄小孩,然而網路暗藏各種危機。(圖片來源/Pixabay)
黃標事件
上述兩起重大爭議發生後,許多大品牌廣告主如迪士尼、麥當勞等,都決定暫停在YouTube上投放廣告。面臨這樣的壓力,YouTube著手加強了對影片內容的審查。然而日益嚴格的標準,開始造成許多YouTuber的抗議。
近期著名的黃標事件,就是創作者抗議嚴格審查下的誤殺。台灣時事型YouTuber志祺七七,就曾在今年暑假拍攝一部影片訴苦,表示自己許多未含有腥羶色的影片,都會被系統誤判為黃標,從而無法擁有正常的廣告收益。影片底下也紛紛有YouTuber表明,自己遇到了相同的情況。

被標為黃標的影片無法得到正常的廣告收入。(圖片來源/Pixabay)
創作自由v.s社會責任
越趨嚴格的制度,使得創作者哀嚎失去創作的自由。然而在享受創作自由的同時,YouTuber是否也和傳統媒體上的公眾人物一樣,需要負擔相同的社會責任,注意影片或是自身對公眾的影響?
創作者Jessica,同時也是一位孩子的母親。她說:「其實YouTuber就是新型態的公眾人物,只是換了一個媒體方式,所以確實應該背負著社會責任。尤其是當影響力越大時,社會責任就越重。」她認為創作者要理解,影片內容對公眾是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自我審視非常重要。
目前有在經營YouTube頻道的交通大學大三生許峰睿就表示,自己平時對於影片內容都會自律,因為考量到受眾年齡偏小,影片絕不會出現髒話或暴力行為。
其實不只是YouTube,自媒體時代下,人人都能成為內容產製者。交通大學傳播科技學系的李美華教授即表示:「每個人都要記得,即使在網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事實上,每個人身為內容產製者,享受自由之餘,都應該明白其社會責任。」

網路的一言一行都需要自我審視。(圖片來源/Pixabay)
網路安全誰來守護?政府的角色
當訊息來自各方,網路安全該由誰來守護?是否和傳統媒體一樣該由政府介入管制?NCC網路傳播新興媒體科科長陳慧紋表明,考量到言論自由,政府目前並不會擔任直接介入網路的角色,亦不會主動進行內容審查。
不過針對兒童網路安全,NCC根據《兒少法》第46條成立了網路內容防護機構,並委託民間組織擔任。因此目前在這塊議題上,是由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負責受理民眾對網路內容的檢舉,並且執行七大任務。

iWIN七大任務。(圖片來源/iWin網頁)
目前管理網路內容的方針,主要還是強調業者自律。一般情況下iWIN接收到民眾檢舉後,會先行查看內容並與業者協商,大部分的情況會由業者根據本身的規範進行處理。除非檢舉內容涉及違法層面,iWIN才會將其移送相關單位。
可以看出政府在管理網路內容的方式與角色上,與傳統媒體大不相同。捨棄由政府統一管理,相反的,網路內容的管制是藉由多方利害關係人,共同討論出處理方式。且大多強調由業者自行審查,在保護兒童及少年時,也不危害到民眾的言論自由。
規範是最低限度,仍須三方共同努力
其實不論政府或業者的規範再嚴謹、縝密,面對無止盡的網路內容,終究會有漏網之魚。李美華就表示,其實每個人都需要為網路安全盡一份努力,特別是民眾對媒體和網路素養的認識,而這塊可能就必須靠政府及教育宣導。
回歸到本質,提升家長與孩子的網路素養可能才是根本之道。創作者Jessica就表示:「家長才是站在第一線,可以最直接教育和控管孩子的角色。」兒童福利聯盟研發處呂佳育副組長更是特別強調,網路素養的培養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任何規範都只是初步地幫助民眾篩選適齡內容。家長應該與孩子溝通,並且教育其對網路的正確觀念,而非全面禁止。

家長應該陪伴、教育孩子,而不是一味禁止。(圖片來源/Pixabay)
儘管如此,改善網路環境仍是重要的一環,由於政府及iWIN不會主動介入內容審查,因此民眾的檢舉,就是關鍵。陳慧紋也表示現在正努力宣導iWIN的存在,希望讓更多家長及民眾知道該如何處理兒童網路安全的議題。
簡而言之,網路安全的守護,需要靠政府、業者及民眾三方的努力。任何的規範都是最低限度,「網路媒體素養」是自媒體時代下,每個人都該學會的課題。讓民眾能在享受網路方便之際,也不忘學會保護自己與他人。
縮圖來源:YouTube
關鍵字:YouTube、影片、兒童安全、網路素養、網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