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需要性別友善空間?一個打破性別二元劃分的實踐
為甚麼需要性別友善空間?一個打破性別二元劃分的實踐
記者 蕭蕙崎 報導 2019/12/01
台灣的性別友善空間,從2011年世新大學建立首座的「性別友善廁所」,到2020年臺灣師範大學將試辦的「性別友善宿舍」,都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儘管性別友善的概念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仍有不少民眾對性別友善空間抱有遲疑,究竟台灣需不需要設立完善的性別友善空間呢?
性別二分法之於生活日常
在台灣不論是廁所、宿舍等硬體空間,或是各式證件上的性別,皆是以「性別二分法」作為劃分,但這樣的場域及制度,卻暗藏著社會種種對性少數的不友善。
以台灣身分證上的性別欄為例,僅以生理性別男或女作為劃分,直接排除了雙性人(Intersex),或是其他難以用典型性別範疇(Sex category)區分者。巴基斯坦則於2018年,立法通過保障跨性別者的法案,巴基斯坦全公民都可以自由選擇認同的性別,作為各式證件上的標示。此處的性別認同包含了「男性、女性、兩性混合流動者、無性別者」。

2020的台灣身分證,將擬定新增性別欄的數字「7」。(圖片來源/內政部)
所幸,目前台灣規劃在2020年推出的新式身分證,針對數字性別欄位,保留數字「7」(男性為1女性為2)供跨性別、雙性別族群選擇使用,而這樣的制度將會鬆綁男女二元體制的限制。
由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同學所組成的社團-「BLG部落革」(以下簡稱部落革)中的成員小老虎(化名)表示,儘管性別二分法在空間與制度上的運用,對許多人而言是方便且善美的,但他認為這樣簡單不經思考的劃分模式,會使性別議題難以有所進展與改變。
為甚麼需要設立性別友善空間?
目前台灣性別友善空間中,最常見的為中性廁所(Gender neutral restroom,又稱無性別廁所),中性廁所不以性別做為廁所的劃分方式,而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如廁空間。在以往的劃分方式當中,會讓不符合社會所期望性別形象的人,遭受到異樣眼光對待或是騷擾,帶來使用廁所上的不便,甚至是心理壓力。
打扮較為中性的林阿玟(化名)就曾因為外表,在使用女廁時被其他使用者盯著看,甚至被說打扮不合適,讓他感到很不自在。

中性廁所外標示。(圖片來源/台灣衛浴文化協會)
此外,台灣大學的宿舍多以「男」、「女」作為入住的劃分方式,那以一位跨性別者而言,不論外貌或是性別認同為何,只能依他的法定(生理)性別住進相對應的宿舍。雖然也有學校會採取折衷方式,讓跨性別者住進不與法定性別相符的宿舍中,但通常會被安排到靠近電梯、門口或是角落的房間,導致隔離感加重。
不論校方採取何種處理方式,以目前的宿舍劃分方式,是很難讓整個校園宿舍友善氛圍有所改變的。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也透過影片的方式去呈現,性別少數住進二分法劃分的宿舍中,可能會面臨到的不便與困境。
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所拍攝性別友善宿舍相關影片。(影片來源/臉書)
性別友善空間是否該有相關立法規範?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是保障人們權益的最後一關,政府立法可以使人民有最低限度的保障。以廁所性別友善為例,內政部修改《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備篇第37條》,為提升女性如廁親善環境,將男、女用便器數修改至3:1,並於民國95年開始實施,而在103年透過實證資料與嘗試後,再度修改數量。
那中性廁所是否也需要立法來保障呢?伴侶盟法務專員劉芝嘉表示,很樂見相關法案去規定中性廁所的建置,但如何去規定廁所間數的數量比例和空間規劃,是需要經過研究並且實證的,希望可以透過政府部門或是公家機構的建築先行試辦,讓訂立的法案可以實際解決問題。

清大人社院性別友善廁所空間規劃。(圖片來源/蕭蕙崎攝)
部落革成員小樂(化名)表示:「倘若性別友善觀念尚未植入人心,那只是徒有一個實體建設。」訂立法案也許可以直接改善硬體設施,但若不去思考或建立觀念,性別友善空間在社會風氣改變上,則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力。
一窺性別友善空間的樣貌
性別友善空間,簡單來說就是讓所有性別的人,都可以舒適自在使用、存在的場域,從廁間規劃開始說起,以位於清大人社院的性別友善廁所為例,廁所並不像以往以男女作區分,而是「所有性別」都可以使用的廁所,內部規劃則是全隔間式的如廁空間,每一間廁所都有一個蹲式與站式便斗,不僅如此每個隔間規劃內容也不盡相同,還包含了無障礙、親子廁所,讓使用者可以有合適的空間使用。
再以師大的性別友善宿舍為例,目前預計試辦是以「同層不同房」的形式,不同性別的人住在同一層,而房間仍是以生理性別作為劃分,儘管在房間的選擇上還是有些許的限制,但對於許多非主流性別化的人而言,不再被隔離或是因為外貌與他人不同,而受到他人異樣的眼光,是性別友善上的一大進展。
除了廁所與宿舍外,還有許多公共空間是以性別二元去劃分的,伴侶盟的企劃活動李世明說:「所有以性別二元框架下的公共設施,都希望可以有一套系統性的審視,慢慢地去改進。」

清大人社院性別友善廁所內部空間配置。(圖片來源/蕭蕙崎攝)
而現今的空間規劃,在未來可能會因為各種需求,而有所改變。「性別友善」的字樣也許在未來會變成歷史的記憶,讓每個空間都直接呈現最原始的樣貌,供給任何人使用。像是廁所即是「廁所」,不分男、女、性別友善廁所,而是一個提供大家如廁地方的大概念去命名;宿舍即是「宿舍」,不分男、女、性別友善宿舍,而是一個可以讓學生安穩休息的空間。
唯有減少劃分,才可以包含更多的人,性別友善的概念仍在台灣發酵,如何從硬體到整體社會氛圍的改善,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與突破。
縮圖來源:Pinterest
關鍵字:性別友善空間、性別友善廁所、性別友善宿舍、性別二分法、性別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