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期

對戰科技冷漠 體驗經濟是什麼?

【滑世代的體驗經濟】專題

在科技產品的不斷迭代之下,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已不再是學習、娛樂甚至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在此同時,體驗經濟卻以一種看似對立,而又相輔相成的微妙關係崛起且持續發燒中。

對戰科技冷漠 體驗經濟是什麼?

記者 王會瑄 報導  2019/12/08

2010年,第一代Ipad正式誕生,同時宣告我們進入了所謂的「滑世代」。 電視的全盛時期已經走入歷史,隨著個人電腦、網際網絡的普及,我們一同見證了網咖的沒落,而後的行動數據更是帶動行動裝置的興起,取代個人電腦成爲時代的新寵兒。

今年12月,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針對2020年的網路通訊產業進行趨勢預測,預期新的一年5G手機將掀起一波換機潮,有助於逆轉近兩年來智慧型手機市場一度衰退的局勢。MIC預估,2020年5G手機的出貨量將達2.6億支、2021年將達5.4億支。科技產品隨著技術的突破與創新不斷地迭代,與此同時,「體驗經濟」也以一種看似與新科技對立,卻又相輔相成的微妙關係崛起且持續發燒。

滑世代?Z世代?

廣義來説,只要是生活中離不開行動裝置,隨時隨地都在「滑」的人,就屬於「滑世代」的一員。而狹義的「滑世代」,則是由出生於1981年至2000年間的「千禧世代」,和出生於1990年代中後期至2000年間,從小就處在電子虛擬與現實世界間的「Z世代」構成。

《Cheers雜誌》形容他們是一群「在資訊取得和社交上『滑不停』,高度依賴數位科技、重視社群媒體,對物質需求已脫離基本生存飽足考量,進入更複雜的心理層次」的人們。

行動裝置成爲挾制「滑世代」的的牢籠。(圖片來源/Pinterest

WHY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並不是一個新的名詞,早在2003年出版的《體驗經濟時代》一書中,就闡述了這樣的經濟形態。「消費是一個過程,當過程結束後,體驗的記憶將恆久存在。」這便是體驗經濟的核心價值。體驗經濟向顧客提供的是一個「道具配備齊全的舞臺」,而消費者需要做的就是融入其中,享受擔任主角的快感。

對「滑世代」而言,無論學習、娛樂甚至社交都能經由科技產品達成,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已不再是必要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們很少出門親近大自然,「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因而產生。過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憂鬱、躁鬱的症狀也愈發常見。人們漸漸意識到,宅在家中並不是一個好選擇,我們需要更多更真實的體驗。

《失去山林的孩子》被譽為搶救「大自然缺失症」的處方,席捲美國。(圖片來源/博客來

經濟的進化

《體驗經濟時代》中說道: 「農產品是可加工的,商品是有實體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難忘的。」呈現了世界經濟歷經的幾個發展階段。自最一開始供不應求的農業經濟,到產品競爭激烈的工業經濟,演化出注重顧客關係的服務經濟,最後分化出注重過程與感受的體驗經濟。

想一想,當我們來到一家時下正夯的烘焙體驗店,捲起衣袖,體驗當個一日甜點師傅。相較於直接購買成品,我們心甘情願地付出更多的心力、時間與金錢,所追求的就是這令人難忘也更有價值、真真切切的「體驗」。

可以自己動手做蛋糕的烘焙體驗店。(圖片來源/YouTube

體驗 拉近你我距離

科技冷漠可謂是「滑世代」的通病,作爲解決的妙方,「體驗經濟」在此機緣下得以蓬勃地發展。不論是上述的烘焙體驗店,金工木工、多肉植物的手作課程、體驗插秧的假日農夫等等,都促使我們放下手機、平板,走出家中,與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全心地投入一項實體活動,沉浸在體驗帶來的喜悅之中。看著身邊的人投入DIY時專注的神情,又或者用沾滿泥土的手互相打打鬧鬧,我們的生活似乎藉由體驗活動找回了一些溫度。

體驗行銷的世界

商人們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總是跟著市場的趨勢求新求變,自然不會錯過「體驗經濟」這塊大餅。日本行銷大師藤村正宏的書籍《創造價值的技術》中,將體驗經濟形容為「動詞經濟」,講述除了強調產品本身價值、產品差異化之外,讓消費者獲得「體驗」,才是現在行銷人員最大的課題。

時下AR、VR技術正夯,科技就成爲了增添活動體驗性的一項利器。2018年獲得「紅點設計獎」的Nike台北旗艦店試鞋區(Trial Zon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獲得紅點設計獎的Nike台北旗艦店試鞋區(Trial Zone)。(圖片來源/紅點設計獎

依靠影像的投射以及動作感應器的引導,讓來店試鞋的顧客們身臨其境,彷彿真的在籃球場上對抗敵人一般。在享受趣味的同時,也測驗了籃球鞋的性能。不單單販售產品,也販售「體驗」,讓顧客在店裡獲得喜悅與放鬆,進而促進銷售,便是體驗式行銷的真諦。

餐廳也掀起體驗潮

到餐廳做飯給自己吃,在老一輩的人眼裡,或許會覺得有些荒謬。在過去,花錢出去外面吃飯,除了期待食物好吃之外,也會期待被服務得服服貼貼。像是以周全服務著稱的海底撈火鍋、王品集團就是這類餐廳的代表。

然而時下卻捲起一股「玩食物」的風潮,例如:到咖啡廳用可愛的小烤爐自己動手烤鬆餅,在烤模上塗上奶油,倒上麵糊烤到自己喜歡的焦度,再加上喜歡的配料;到炸物店體驗自己沾麵衣、裹粉、下油鍋炸的過程。就好像大人們在回味扮家家酒的滋味一般,不僅好玩、好吃,又好拍,面對新認識的人或是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也不用擔心尷尬或是冷場,成爲這些餐廳令人趨之若鶩的賣點。

可以DIY烤鬆餅的網美咖啡店。(圖片來源/臉書

因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許多產業的產能提高,我們逐漸衣食無虞。科技的進步帶給生活許多方便,讓我們在茶餘飯後,有機會去參與更多不一樣的體驗活動。體驗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幫助塑造我們的身份形象、增加我們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機會,讓Z世代的小孩有機會體驗削竹片做竹蜻蜓、削木頭做陀螺,體會單純的樂趣,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到生活技能等等。

找到「科技」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將使我們體會更真實的存在。下次放假,試著放下手機,找一個有興趣的體驗活動,享受屬於「滑世代」的體驗經濟。

縮圖來源:KKday

關鍵字:滑世代、Z世代、新世代經濟、體驗經濟、體驗行銷

記者 王會瑄
喜歡到處趴趴走,但是方向感跟平衡感都不好的女子。
編輯 馬鈺絜
再最後兩篇就跟喀報內容組說掰掰!
記者 王會瑄
編輯 馬鈺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