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都市原住民 與部落的距離
居住在都市的新生代原住民,擁有獨特血脈文化的他們,對於原鄉以及部落的距離,究竟是遠還是近呢?
新生代!都市原住民 與部落的距離
記者 施詞萱 報導 2019/12/15
六十年代,台灣經濟結構改變,歷經了社會工業化、都市化,許多原住民為了生計,選擇離開原鄉進入都市工作,成為了所謂的「都市原住民」。
留著獨特血液的年輕人們
轉眼五十年過去了,現在都市中存在著一群低調,卻留著獨特血液的年輕人,出生於千禧年間以及年後,他們是新生代的都市原住民。原住民居住於都市的原因繁多,包括就學、就業等,而新生代都市原住民大多屬於第二代家庭,也就是其父母親於六十年代由原鄉遷至都市生活後,選擇留在都市並且生下兒女,使孩童於都市受教育、生活等。

新生代都市原住民屬於第二代家庭。(圖片來源/部落格)
截止至2019年10月,根據原住民委員會的統計,現在約有27萬的原住民居住在都會地區,佔台灣原住民人口數的48%左右,而且相比歷年來的數據可以看出,原住民持續往都會區遷徙的比例正不斷增加。
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 指出,起初遷往都市的原住民面臨了居住費用高、就業競爭大等問題,若是社經背景不佳,導致家庭教育資源不足,會不利於未來職業的選擇,也有可能因受到族群歧視,不易找到地位高的工作,整體社經地位也較低。
剛來到都市的原住民大多會選擇從事農、林、漁、牧、粗工等相關工作,因此在維持生計方面起步較困難,面臨了不少挑戰,不論是心理成本或是社會成本都付出許多。但是現在大部分的都市原住民家庭,經濟趨於穩定後,便能夠提供第二代更好的教育以及生活環境,許多原本居住在都市邊緣地區的家庭,也開始陸續進入了都市核心地帶。
稍微減緩了生活與經濟上的難題,新生代的都市原住民成長背景看似與大多數人並無不同,沒有特別大的族群文化差異或是適應不良,接受著一般國民教育一路成長。然而對於他們,也就是從小成長於都市,並在此受教育的都市青少年原住民而言,雖然生活品質與家庭經濟好轉,但是他們也承受著不同於上一代的壓力,包括與血脈族群的認同感、與原鄉部落的連結減少等。
當族語不再是第一語言

族語已不再是新生代都市原住民的第一或是第二語言。(圖片來源/Flicker)
新生代的都市原住民平時接觸、運用到自己族群的母語時間很少,與家中長輩溝通也甚少使用族語,族語已經不再是他們的第一、第二,甚至是第三語言,如此現況,原住民現存的寶貴語言會不會面臨消失危機?
1949年政府遷台,推行的「說國語運動」,禁止台灣各族群使用母語,對於已經身為少數的原住民族群而言,族語可以說是加速消失,間接成為了被消滅的對象。自1998年發布的《原住民族基本法》中,有開始奠定族語教育政策的法制規範,並於2007年開辦「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也就是所謂的學生族語考試。希望能夠藉此吸引並扶助對於族語感到陌生的原住民學生,同時規定縣市設置語言指導員到學校輔導,寄望能夠透過落實族語教學挽救語言流失,達到文化保存的意義。
雖然剛起步的族語教學環境不是很好,制度、福利不健全,有時甚至連鐘點費也沒有如期收到,造成很多老師對於族語的推動感到無力。但是自從2017年政府將原住民族語言列為國家語言,寬列預算,並且積極推動各項發展政策後,情況好轉許多。
母語是要傳承 不是教學
投身於族語教學8年之久的陳玉妹老師表示,「政府確實做了改變,不過語言傳承這種東西,不是身在第一線的我們理應承擔的壓力與責任,回歸於家庭才是最根本的。」就如同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在書籍《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中,提到「母語是要用傳承的,不是用教學的。」
語言不只是單純的符號,而是祖先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不進而了解其文化,反而是單向、片面的學習語言,對於整體文化的保存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從家庭教育開始,慢慢讓孩童認識自身血脈的文化和傳統歷史,讓新生代的都市原住民青年找回對於原鄉以及部落的連結,或許也是個好方法。
其實不只是語言的保存,包括原住民文化相關的紡織技術等,也越來越少人學習或是使用。對於自身族語以及傳統的鮮少認識與不熟悉,究竟新生代的都市原住民是如何看待自身的血脈文化?族群的認同感會日漸消失嗎?

紋面也屬於原住民傳統文化之一。(圖片來源/部落格)
獨特、令人驕傲的身份
目前就讀於清華大學,擁有泰雅族血統的白同學,雖然小時候在部落生長,但是從國小開始便離開原鄉到都市生活的她,認為擁有原住民的身份是令人感到驕傲的,「因為我們有和他人不一樣的文化,我喜歡我們的性格,大部分都很樂天、好相處,也不會特意隱藏這個身份,因為沒有什麼好必要隱藏的。」
然而這個獨特、令人驕傲的身份,同時卻也會讓部分的新生代都市原住民感到壓力與負擔。「像是關於學業方面,因為加分制度的影響,曾經受到他們異樣眼光對待。」白同學說。事實上,對於原住民族語認證的加分爭議一直存在。
「到底為什麼原住民升學可以加分?」諸如此類的反彈聲不斷。擔任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的趙素貞,曾於論文〈臺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中提及,「原住民並非弱勢」的菁英論述,忽略了原住民家庭經濟狀況普遍不佳,至今除了少數的菁英子弟可順利升學外,整體的受教機會、程度仍遠不及非原住民。
學習語言也可以是對於族群的認同方式,每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獨特性,這也是為什麼語言保存、傳統文化傳承如此重要。在任何文化或是民族面臨衰落甚至是消失時,若是所有人能夠在批判前,選擇摘下有色眼光、放下唯我獨尊的立場,嘗試著了解他人且平等地尊重所有族群,讓這個世界多些友善和包容,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縮圖來源:Pinterest
關鍵字:都市、原住民、新生代都市原住民、文化保存、族群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