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期

藝術是一種自由-塗鴉師吳衞仁

藝術是什麼?對吳衞仁來說,藝術沒有答案,更不該有框架。

藝術是一種自由-塗鴉師吳衞仁

記者 石恩亞 報導  2019/12/22

台北景美橋下,散步的情侶、遛狗的中年人、玩著滑板的小伙子來來去去,一個年輕人戴著面具,凝視著牆壁上的塗鴉,轉頭看了地上散落噴漆罐,挑了一瓶,抬起手,進入了他的藝術世界。他是吳衞仁,一名噴漆塗鴉師,也是一個自由自在的藝術家。

吳衞仁利用強烈的色彩和元素展現自己的藝術風格。(圖片來源/吳衞仁提供)

只想飛出鳥籠 展翅飛翔

吳衞仁出生於宜蘭,由於家裡開餐廳忙碌,從小下課、放假都要留在家中幫忙,父母為了減少交通時間,國中便將他送往私立寄宿學校就讀。在升學主義的壓力下,吳衞仁雖然有良好的考試成績,心中去卻嚮往教室外的廣大世界。國中畢業後,吳衞仁決定前往教育風氣自由的華德福高中,漸漸培養成為藝術家的種子。

談起踏入藝術的契機,吳衞仁的回憶是跟在爸爸身後看著餐廳的果雕,讓他開始有動手做的習慣。吳衞仁家的餐廳在宜蘭頗負盛名,果雕是要端上桌的作品,雖然很嚴謹,卻有不少機會讓他自由發揮。「創作對我來說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應該有框架,」吳衞仁說:「因為每個人對藝術的解讀和看法都不同。」這樣的態度,宛如他的求學經歷,期望跳脫框架和制度,追尋無邊際的天空。
 

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

旅行,一種讓人探索世界,同時沈澱自己內心的過程。吳衞仁在高一暑假,決定來一趟徒步環島,帶著悠遊卡和500元現金,就跳上火車開始未知的旅程。旅途中,他全靠打工換餐,在早餐店幫忙、去教會帶小孩,而沒有店家願意收留他的日子,就空著肚子結束一天,一個高中生有這般刻苦耐勞的勇氣,實屬不易。

吳衞仁提到,當時台東遇到尼伯特颱風肆虐,許多住家屋頂和鐵門被強風吹破,無家可歸;電線桿和招牌在馬路上屍橫遍野,狀況慘烈,在花蓮的他立即趕到台東幫忙救災、修築房屋。救災結束後,避難中心的義工要塞現金給他,吳衞仁堅持不收,最後在對方要求後收下,不過到火車站他看到遊民,就把錢了捐出去,「很多人比我更需要這筆錢,就這麼簡單。」吳衞仁說。

吳衞仁的旅行紀錄。(圖片來源/吳衞仁提供)

旅途的夜晚,他睡過火車站、避難中心、便利商店、麥當勞、倉庫,即使辛苦,卻有很深的體會,「這趟旅程改變我生活的態度,也看到台灣人的熱情,」吳衞仁回憶:「在便利商店睡覺時,店員要清掃店面,把所有椅子放到桌子上,卻沒叫醒我;或是遇到街友跟我說哪些地方過夜比較安全。」這些細小的溫暖舉動,讓他日後也決定發起社會公益的活動。

而這趟旅程也讓吳衞仁認識到塗鴉藝術,在台南有合法的塗鴉牆,他深深被這些帶有強烈顏色的藝術震撼,「塗鴉是一種表達社會訴求和抒發情感的反應,」吳衞仁解釋:「對於一直追尋自由的我,想在塗鴉中尋找到自我,告訴世界我的存在。」自此,吳衞仁開始了塗鴉創作。
 

身為一個塗鴉人

「開始塗鴉時,才發現不是隨便拿起噴漆罐亂噴就好,」吳衞仁發現:「塗鴉跟素描、油畫一樣注重細節,一幅作品可能要三、四天才能完成。」同時,一直強調藝術自由的他,認為作品沒有所謂的完美,甚至有時候他會在角落留一塊空白,「如果作品完整,就定型了;留一點白,讓畫作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高二那年,吳衞仁開始在不同地方用噴漆罐留下足跡,從自家頂樓的牆壁開始噴起,到前往公共場合創作,最後接起各式各樣的案子,例如理髮廳的鐵門、補習班牆壁、國小圍牆等等,甚至還有了一群仰慕他的學弟妹,組成了塗鴉團隊。「第一次接案不知道如何計價,」吳衞仁說:「但比錢更珍貴的是,業主願意相信我,把面對人群的鐵門讓我發揮。」

吳衞仁和他的塗鴉作品。(圖片來源/吳衞仁提供)

塗鴉的過程中,也遇過不少困難,其中「噴漆用完」是最慘痛的經驗。「有一次接案,進口商說噴漆嚴重不足,」吳衞仁苦笑說:「這表示我沒漆可用,庫存的顏色也沒剩多少,我最後決定用國產漆代替。」挑戰還沒結束,那段日子又遇上颱風天,可是他已經答應業主要在時間內完成,無法延後。開工後,刮起的風大到無法畫直線,國產漆和進口漆產生排斥的化學反應,顏色又不到位,「那幅畫什麼都不是,但我不會放棄,因為我學到了一個名為失敗的經驗。」
 

實際行動的公益

跨年夜,人們觀賞著煙火,快樂地倒數新年到來,一群高中生拿著剛煮好的湯麵和羊肉爐,分送給台北車站的街友,這是吳衞仁發起的活動,希望讓街友溫暖地度過2017年。吳衞仁因為塗鴉常在橋下、地下道出沒,非常喜歡和街友聊天;過去旅行在車站和便利商店睡覺時,也常與街友打交道,吳衞仁了解他們的困難。

「街友其實有在工作,只是薪水很低,」吳衞仁經過多年的觀察和交流後發現:「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正常老闆不會雇用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因此他們也無法有穩定的工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很多關心社會議題的人都是嘴巴說說,吳衞仁號招同學用實際行動幫助他們,用微薄的力量去讓街友感受到關心和溫暖。
 

追求自由 vs 現實的殘酷

高中畢業後,吳衞仁想繼續從事創作,讓自己有充足的技巧和經驗後,再考取藝術大學。這段日子,他前往中國學習捏陶技巧。在廣州,他認識兩個不同的陶藝師,「一位師傅有中國藝術大師的證書,專門做羅漢,把錢看很重、害怕失敗,因此作品不敢有太多變化,」吳衞仁說:「另一位做沙彌的真心愛藝術,會運用不同的媒材和形態呈現,每一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個經歷讓吳衞仁體會許多事情,他可以分辨出藝術作品是有「靈魂」,還是為了「利益」而做。同時,他認為無論是藝術表現還是人生態度,都要跟那位做沙彌的師傅學習,不給自己設限、大膽嘗試,並真心做自己喜歡的事。

吳衞仁為熱情所付出的器材準備。(圖片來源/吳衞仁提供)

沒有意料到的是,吳衞仁的父親在中國突然過世,家裡剩下媽媽、在國外求學的姊姊和國小的妹妹,20歲的他成為要扛起家庭的一家之主。這時,他才體會到追求自由和現實之間的殘酷,考大學的事也必須先擱一旁,「有時候壓力很大,有三家餐廳要顧,還有長輩的期待等等。」吳衞仁坦承,每天忙得天昏地暗,沒有時間畫畫,他只能將心中的藝術能量,轉換到餐廳,例如設計菜單、改良菜色、擺盤等。

「藝術是沒有形式設定,時時刻刻活在我們身旁的。」吳衞仁將會持續創作,並用他的人生態度面對所有挑戰。

縮圖來源:石恩亞

關鍵字:吳衞仁、旅行、塗鴉、藝術

記者 石恩亞
嘿!我是石恩亞,大家都叫我10N。愛聽故事,愛說故事,愛寫故事。
編輯 吳宥芯
人生唯一夢想是環遊世界吧!!
記者 石恩亞
編輯 吳宥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