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期

女性對環保生理用品的心魔 為何心驚驚?

【環保生理用品崛起】專題

因應環保風潮,女性生理用品也陸續推出許多環保新商品,諸如月亮杯、布衛生棉等。然而在台灣,環保生理用品的使用率卻極低,究竟女性對他們的心魔為何?

女性對環保生理用品的心魔 為何心驚驚?

記者 徐曼寧 報導  2019/12/29

近年來國民環保意識升起,隨之而來的是龐大的「環保商機」,包括了環保購物袋、環保吸管等等,其中女性生理用品也推出了許多環保新商品。然而在台灣,環保生理用品的使用率並不高,許多民眾甚至不認識這些商品。

女性生理用品v.s環保

女性一生會經歷約40年的生理期,可耗費約10000片衛生棉。一片衛生棉平均7.5克,這表示一名女性一生累積的衛生棉垃圾量可重達75公斤,可以想見全球累積一年的垃圾量十分驚人。

而衛生棉的材質部分是由塑膠以及無法回收的物質所組成,一片衛生棉所含的塑膠量,最高可以等於4個塑膠袋。且為了衛生考量,通常衛生棉外還有一層層的包裝,不論是從垃圾量或是材質的面向來看,衛生棉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都極大。因此近年來許多業者開始推出諸如月亮杯、布衛生棉以及經血褲等環保商品。

衛生棉是台灣女性最常使用的生理用品。(圖片來源/pixabay

民眾接受度低,為什麼?

然而民眾對環保生理用品的接受度普遍不高,原因主要是衛生考量、方便度不佳等。其中民眾對於月亮杯更為排斥,許多女性對於侵入式生理用品感到恐懼。事實上不只是月亮杯,根據研究衛生棉條在台灣的使用率僅大約2%,相比下歐美國家的使用率則高達81%。

民眾對於侵入式生理用品的恐懼,除了因為亞洲社會普遍較為保守外,對於這類生理用品認知不高或是認知錯誤,更是直接導致民眾抵觸心理的主要原因。

衛生棉條在台使用率低,商品選擇相對也較少。(圖片來源/pixabay

黃俊豪醫師在研究中表示,過去衛生棉條的外包裝上會標有「未婚女性應注意小心使用」等字眼,直到2009年才被衛生福利部修正。長達了20年的錯誤警語,導致了過去台灣婦女對於衛生棉條的排斥。

不過「未婚少女使用衛生棉條可能會破壞處女膜」這樣的觀念,並未隨著世代交替而消失。健康教育的缺乏讓年輕女性始終對侵入式生理用品感到陌生、畏懼。也因為對於這類用品的本能抵觸,少了進一步認識月亮杯的機會。

不方便、怕感染,讓人心驚驚

對於布衛生棉、經血褲等非侵入式環保生理用品,民眾的接受度雖然比月亮杯高,但使用上的不便以及對感染的疑慮,依舊讓女性使用意願低。尤其是生理期已帶來身體上的不適,更讓女性對於需要手洗感到辛苦。

除此之外,有些女性也擔心洗不乾淨造成感染。不過其實按照正確的清洗步驟,布衛生棉感染的機率並不高;相反的,若不正確更換普通衛生棉,也可能造成感染。因此準確遵循使用規範才是要點。

不勉強才能走得長遠

其實「不方便」、「麻煩」,是讓許多人卻步的主因。越發進步的科技,帶給人類無限的方便。但過於習慣「用完即丟」的便利,讓我們忽略了這背後帶來的傷害。其實環保就是將人拉出現有的舒適圈,回歸過去與自然共存的做法。

然而想要一步就踏出現有舒適圈,其實很困難,過於勉強自己改變,容易產生挫折感和疲乏,而環保是一種長久的「習慣」,因此想要走得長遠不能一蹴而就。從小地方開始改變,去認識更多環保理念與做法,並依照自己的生活習慣選擇、一點一點改變,才是永久經營環保的心法。

回到環保生理用品,其實「認識」就是第一步,消除疑慮、試圖了解這些用品,或許就是解開台灣人對它「心魔」的開始。

關鍵字:衛生棉、生理用品、環保、健康教育、月亮杯

縮圖來源:pexels

記者 徐曼寧
因為63money,所以六扇門
編輯 李金福
不要一天做太多 不要一天都不做  
記者 徐曼寧
編輯 李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