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期

《太平洋上的女兒 Vai》看見島嶼女性的力量

《太平洋上的女兒 Vai》藉由八段太平洋島嶼的故事,呈現出生長在島嶼上女性堅強的生命歷程。

《太平洋上的女兒 Vai》看見島嶼女性的力量

記者 王冠云 文  2020/03/29

Vai,在太平洋國家,是代表「水」的意思。《太平洋上的女兒》是一部由八位居住在不同島嶼上的當地女演員,分別扮演八位女性,而她們有著共同的名字—Vai。

《太平洋上的女兒》是由九位居住在七個不同太平洋島嶼上的女性導演及編劇共同創作出,七座島嶼分別為斐濟、東加、索羅門群島、薩摩亞、庫克群島、紐埃島以及紐西蘭。

電影中每段故事都圍繞在主角Vai的身上,這八個故事分別發生在不同的地點與時期,也都由住在不同島嶼及年紀的女性來演出。她們使用同樣的姓名、擁有相似的命運,卻有著不同的經歷,導演希望利用她們的故事,刻畫出太平洋島嶼上的女性形象,以及透過文化在她們生命中賦予權力的旅程。

八位不同島嶼的Vai。(圖片來源/王冠云製)資料來源:臉書

“Eight stories, one lifetime.”

八段故事,一趟生命旅程:從八種太平洋島嶼文化的角度,講述八個女人分別在八個不同年紀的生活故事。從最一開始7歲女孩天真的笑容,只想和朋友一起而不願離開家鄉;到14歲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對自身生活環境的不滿意;16歲面對母親的拋棄而對世界感到不解與不信任;21歲時,勇敢肩負起家人的溫飽,以及對於自己身為島嶼女性而感到驕傲;到30歲時為人民和環境發聲;40歲用行動展現出對於島嶼、傳統文化和祖先的重視;64歲鼓勵子孫不要害怕離開,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再回來;最後到81歲,有了剛滿月的曾孫Vai,並為她留下對於生命和文化的傳承。透過這八段看似迥異的故事,呈現出生長在島嶼上堅強的生命歷程。

庫克群島30歲的Vai為人民和環境發聲。(圖片來源/台灣女性影展

離開 是為了家人

在島嶼上的人們為了教育、工作及生存,往往需要離鄉背井到大城市—紐西蘭。很多人其實也不想要離開自己的島嶼及族人,但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離開或許才是對自己與對族人們最好的,只要在紐西蘭讀了書、賺了錢就能光榮歸島。不過也有人認為只要離開了島嶼就是捨棄了自己的文化。

電影中八位女性的家族中皆有人到過或即將去到紐西蘭,並在紐西蘭打拚,只為了能提供在家鄉的家人們更好的生活。但現實卻不盡人意,到了大城市需要面對的事情並不像在島嶼上單純,常常發生找不到工作,或是生病受傷了卻無法得到良好的照顧的情況,也許到頭來,當初選擇離家僅因為對大城市的美好想像。

離開家鄉去打拚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臨的,並不僅發生在太平洋島嶼上而已。就像在台灣,那些居住在深山或離島的民眾,大多開始發展觀光,並仰賴其為生。但因為有淡、旺季的區別,很多人還是需要到城市裡尋找工作才能養家糊口。就如同《只有大海知道》中蘭嶼的故事,同樣描繪了離開與留下之間的選擇。

跟隨鏡頭 看見不一樣的島嶼

聽到太平洋島嶼,你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會是度假勝地、艷陽高照,還是原始自然、缺乏現代化設施?

影片中的八段故事,每段皆為十分多鐘,畫面都以一到兩顆鏡頭呈現。觀眾的視線能跟隨著鏡頭看見島嶼上純樸、原始和較落後的偏遠地區,也能看見有現代化設施的小城鎮。導演們將島嶼的不同面貌呈現出來,這些都是讓觀眾意想不到的。以近似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觀眾能夠更深入體會角色的內心,跟隨她們一起經歷各種各樣的悲歡離合。片中角色沒有太多強烈的情緒起伏,卻都令人動容。在豔陽高照的背景襯托下,更能夠看見她們內心的掙扎,明白她們對島嶼的深厚情感。

九位女性導演及作者。(圖片來源/臉書

傳統文化的再現

太平洋島國的傳統文化大多源自於玻里尼西亞,經過歷史和時間的演化,轉變為各式各樣相似卻不相同、具有特色的文化。語言也是如此,很多島嶼的傳統語言有時是相通的,這些傳統語言大都是從原始玻里尼西亞語演化而來的,因此雖有不同,但整體架構語發音是類似的。例如:女性在大溪地語中是Vahine,在毛利及夏威夷語中是Wahine,而在東加及薩摩亞語中是Fafine。從這些語言中可以發現島嶼之間的連結與文化共通性。但是,因為殖民國家的侵略和時代的變遷,現今有很多傳統語言面臨消失的危機,因此導演們希望能透過《太平洋上的女兒》來讓世界知道島與傳統語言的存在,也藉此提醒島嶼上的人民要將語言傳承下去。

片中可以完整看到每座島嶼的面貌,而這些都是需要被看見和被保護的傳統文化。畫面安排上那些看似無意間帶到的自然、人文、行為,也都默默的表現出每個族群的特色和太平洋島國的傳統文化,語言、服裝、舞蹈、音樂、刺青皆是。我們以為已經消失的傳統文化,卻生動的呈現在螢幕上時,會驚喜地發現其實很多傳統都被保存的很好,都很完整的流傳了下來,當地的居民們也都樂於保存並展現。

在《太平洋上的女兒》中可以看到很多層面的拉扯,不論是現代文化與傳統,還是建設與環境,以及最主要的離開與留下之間。這些選擇很多是無法並存的,但本片告訴我們,並不是選擇其中之一就必須拋棄另一個,而是希望能找到最平衡的方式讓全太平洋上的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海洋與人的連結

“We sweat and cry salt water, so we know that the ocean is really in our blood.”
(我們揮灑的汗水及流下的淚水皆為鹽水,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海洋確實存在我們的血液之中)

全片以詩人特蕾西亞·泰伊瓦(Teresia Teaiwa)的句子作為貫穿,特蕾西亞是吉里巴斯與非裔美國人混血的學者及詩人,她因為在太平洋區域的研究而聞名於世。這句話從一開始出現在片頭,到後來由40歲薩摩亞島的Vai對她孫女所說的”The sea is what binds us, as we sweat and cry salt water.”(當我們的身體流下了鹽水,海洋就是我們的連結),同樣地顯示出在太平洋島上的民族其實都有著相同的連結,也同時想表達,即使離開了島嶼,也不會因此失去對島嶼以及族人的連結。

薩摩亞島40歲的Vai展現對文化及祖先的重視。(圖片來源/台灣女性影展

本片自2019年發行至今,一直在太平洋上各個島國進行巡演,同時也在各小型電影節放映,為的是將電影中想要傳達的文化及價值傳遞給所有島國人民,讓他們看見自己的家鄉、島嶼和族人在面對時代的變遷時所需要做的改變。

《太平洋上的女兒》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不只是在太平洋島嶼女性生命中遇到的阻礙,而是展現普世人類在轉換成現代化社會過程中所需要面臨的難題。看完後不僅能深深地感受到她們的掙扎,也看得出導演們希望這些島嶼上的人民能夠對此產生共鳴,並讓身處世界各地的島嶼人民能在觀影後想起自己在太平洋上還有個家。


《太平洋上的女兒 Vai》官方預告。(影片來源/YouTube

縮圖來源:臉書

關鍵字:傳統文化、女性、島嶼、太平洋、海洋

記者 王冠云
只想出去走走、曬曬太陽
編輯 高儷玲
請喜歡現在的自己
記者 王冠云
編輯 高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