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 由鯨魚傳唱的《海獸之子》
生命起源 由鯨魚傳唱的《海獸之子》
記者 邱于非 文 2020/03/29
《海獸之子》電影版是改編自五十嵐大介2006年開始連載的同名長篇漫畫,於2019年10月9日在台灣上映。由STUDIO4°C公司擔任製作、知名動畫導演渡邊步執導、久石讓負責電影配樂,以及米津玄師編寫並演唱主題曲。如此重量級的製作團隊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觀眾,然而其電影情節卻讓許多人摸不著頭緒。
電影講述少女琉花在因緣際會下遇見了兩位來自大海的少年——空和海,在看似漫長酷熱的暑假中,三人相處的點滴成為了一段探討生命起源的旅程。空和海是從小被儒艮養大的小孩,自以為是的人類試圖透過他們了解海洋,以利後續開發。

來自大海的少年——空和海。(圖片來源/海獸之子官方網站)
琉花和他們相遇後,便開始在她腦海中纏繞「他們從何而來,又要往哪去?」的想法,而這個問題也同樣是研究員吉姆和安格拉一直以來想要解答的。吉姆與安格拉是看著空和海長大的研究員,他們分別以保護者和仰慕者的角度長期追尋著這兩位少年,然而最終得以探觸真相的卻是作為朋友待在空和海身邊的琉花。
空和海明白,他們要依循的是大海中生命的輪轉,在海中誕生,也終將會成為海的幽靈。琉花以旁觀者的角色,看著空和海與海中生物跟隨本能,參與著大海的「祭典」。
琉花潛入海中尋找「祭典」的真相。(圖片來源/海獸之子推特)
穿過海洋至宇宙 「我」從何而來?
《海獸之子》的故事鋪陳是從人類開始到大海,再延伸至整個宇宙。如此龐大的背景設定中,依舊能在劇情和台詞的設計感受到作者與導演的細膩觀點。故事將宇宙比喻成人類,擁有海洋的星球就如同能孕育生命的子宮,若生命的起源來自於大海,那又會有多少個像地球一樣的「子宮」呢?之於浩大宇宙,人類只是一個渺小的生命體,卻總是自視甚高,若用著以「人類」為出發點的思考模式看待周圍,終究無法得知這未知的大海、宇宙,以及生命為何。
對於海洋生物來說,海即是生,陸地即是死;人類則反之,在陸地上誕生,在海中卻無法生存。生與死的一線之隔,對任何生命都是相同且平等的。漫畫裡空曾和吉姆說過,只有人類會把死亡區分出來,對於其他物種,死亡只是一種型態的改變而已;故事中安格拉也提到,所謂的幽靈不是死亡後的形體,而是出生前的存在。以宏觀的角度來看,不論是誕生、存活、死亡,還是回歸自然,都是宇宙中生命輪轉的一瞬間。
吉姆與安格拉討論著生命起源。(圖片來源/海獸之子推特)
來自深海的歌:「星、星辰的,海是母親……」
除了對生命的探討,故事中在「言語」的定義也著墨許多。對人類來說,因為言語能表達得太過清楚,造成我們有時會刻意地去包裝所說出來的話,又或是乾脆選擇不說出口。琉花因為父母之間感情的疏離而排斥與家人溝通,選擇逃避的同時,卻也擴大家人之間的隔閡。
失去了言語,人類想表達的情感,能傳遞給他人的部分是否所剩無幾?
琉花因此羨慕著深海中的鯨魚,牠們能夠透過不同音調和旋律的叫聲,與好幾公里外的同伴對話。這些散布在海中複雜的音波在故事中被稱為「鯨魚之歌」,而歌曲承載著何處的風景或何時的記憶,是人類所無法從自然中所探究的。
琉花透過鯨魚的歌曲觸探到古老的生命。(圖片來源/海獸之子推特)
在《海獸之子》中,「鯨魚之歌」是很重要的元素,它源自於鯨魚的叫聲,人類將聲音譜成旋律並加上歌詞,讓它能流傳於世。鯨魚之歌貫穿了整部電影,引導出琉花對大海的好奇心,將人、事、物串聯在一起,並推動著整個劇情脈絡。漫畫中,鯨魚之歌只能靠讀者的想像來呈現。但是在電影裡,真實鯨豚的叫聲結合配樂,融合在劇情中。這種最原始、最自然的聲音,讓觀眾身歷其境,更能使其感受到作者與導演想探討的生命起源,並與之產生共鳴。
原著細膩深奧 電影綺麗震撼
改編成電影的《海獸之子》,將原著最精華的部分濃縮在兩個小時內傳達給觀眾。導演把部分的劇情合併在同個時間軸上,故事節奏觀賞起來也更為緊湊。作者五十嵐大介所設定的世界觀,在漫畫中透過不同角色的回憶或證詞來建構,但在電影中僅能由角色的對談傳達,因此電影中的琉花少了很多探索,與吉姆和安格拉的討論也省略許多。相較於電影,原著中的角色們呈現出來的樣子更能體現出人類的渺小無知。
《海獸之子》原著漫畫的故事呈現,是需要透過想像力從平面靜止的畫面中去感受整個故事的動態。例如大海的潮起潮落、海洋生物的泳動、宇宙星空的旋轉。在漫畫中,五十嵐大介用畫面勾勒和線條筆觸將動態影像精采的呈現。而這些畫面在電影中更加完整的展現出來,觀眾對於《海獸之子》世界的想像也更加立體,格外震撼人心。
《海獸之子》漫畫的筆觸和畫風。(圖片來源/五十嵐大介推特)
因電影而完整 奇幻世界躍上大螢幕
《海獸之子》的配樂,是由首屈一指的動畫配樂大師久石讓負責製作。官方所釋出的專訪影片中,久石讓提到他認為《海獸之子》是一部不落俗套,可以發人生深省的作品。他希望觀眾在欣賞這部電影時,能不被情緒化的事物所束縛,而是能夠在此作品中解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他為電影製作了「簡約音樂」,突破以往的音樂素材,使用少見的樂器。例如安地斯地區的Quena,以及日本阿伊努族的傳統樂器Mukkuri,演奏出純粹的音樂旋律,沒有加入繁雜的後製效果,讓觀眾觀賞時不會覺得配樂只是為了陪襯畫面或引導情緒,而是一個與畫面共存的作品。
電影畫面的製作,保留了大量的原著風格,縝密的線條和獨特的畫風,巧妙結合在動態影像中。有別於一般動畫電影乾淨俐落的線條,這種類似手繪筆觸的畫面讓觀眾接收到的情感更加深厚。像是主角們眼神中的畫面、還有海洋生物的形體,風格雖然偏向寫實,卻又不失奇幻的色彩,真實與虛幻的筆觸所交織出的畫面,讓整個故事更加鮮明有生命力。
空的眼神,保留了漫畫的筆觸。(圖片來源/海獸之子推特)
說實話,《海獸之子》對於初次接觸此作品的觀眾是較不友善的,劇情省略和畫面隱喻的部分,讓觀眾很難在看電影的同時去思考故事的涵義,著實可惜。不過以如此龐大的故事架構與世界觀來說,要濃縮進兩小時的電影確實不容易。但對於讀過原著的觀眾,電影版無非是使這部作品更加完整的存在,絕美的畫面色彩搭配上精心編製的配樂,突破了漫畫作畫上的限制,讓這個奇幻世界變得生動立體,各個角色或生物所蘊含的情緒也更加豐富飽滿。
對於生命探索、海洋神話有興趣的讀者,我非常推薦可以先讀過五十嵐大介的原著作品,再去欣賞渡邊步改編的電影,定能獲得不同層次的感動及回饋。
縮圖來源:海獸之子推特
關鍵字:海獸之子、五十嵐大介、海洋、生命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