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期

《1917》一鏡到底 帶你走入戰爭的殘酷

《1917》是一部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透過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與攝影指導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的合作無間,以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為亮點,榮獲第77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等多項大獎,也成為近年來最經典的戰爭電影。

《1917》一鏡到底 帶你走入戰爭的殘酷

記者 張筠婕 文  2020/03/29

《1917》的劇情改編自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祖父的戰時記憶,時間設定在1917年4月6日,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布雷克(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飾)和史考菲(喬治·麥凱飾)被賦予了危險卻攸關1600條性命的任務。

他們受命穿過戰線傳緊急口信到另一個營區,取消隔天一早的進攻,原因是英國將軍發現德軍無故的撤退是他們設計好的陷阱,若如期進攻,會讓那1600多名士兵(包括布雷克的哥哥)步入德軍的圈套而犧牲,本部片的故事主軸就是和主角們一起進行這項艱難的任務。

兩人接收任務前在樹下休息。(圖片來源/IMdb

戰爭的殘酷 「死」命必達

電影中,接獲任務的兩人,心境完全不同。布雷克心繫著兄長,一心著急地想趕快完成任務,保住哥哥性命,最好能得到獎章獲取榮譽,也抱有聖誕節能回家的期待。相較之下,較有戰地經驗的史考菲則半推半就,看起來心事重重,完全不提家人的事,對於勳章這種象徵榮譽的物品也毫不在意,甚至曾將勳章拿去換了酒。

兩人小心翼翼地前進,不敢大意。(圖片來源/Universal《1917》

布雷克和史考菲戰戰兢兢地經過無人區,好不容易從爆炸陷阱中死裡逃生後,原本以為來到了無人的村落可以暫時歇一會,也讓觀眾喘口氣,下一秒卻被遭擊落的敵軍飛機劃破了安寧。

史考菲:「我們應該了結他,給他痛快。」
布雷克:「不行,給他點水,他需要水。」

轉瞬間,布雷克遭到他親手從火海救出來的德軍刺殺,在臨死之前吩咐著史考菲要完成任務,也拜託他幫忙寫信給媽媽,告訴她自己並不害怕。

布雷克的死,清楚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現實帶來的無力感,更印證「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這句話。也許像史考菲較嚴謹的個性才能繼續在戰場中生存下去,即便布雷克是如此勇敢和樂觀。

布雷克臨死前吩咐史考菲要達成任務。(圖片來源/IMdb

「希望是危險的東西」

在經歷弟兄身亡後,史考菲一個人背負著1600多人的性命和布雷克生前的寄託,繼續那近乎不可能的任務。途中面臨了敵軍的狙擊、中槍倒地的絕望,還有為了活命跳下瀑布,從一堆浮屍中爬上岸。整趟旅程中,清楚看見史考菲從半推半就的消極態度到拼了命也要完成使命,最終成功將口信傳給麥肯錫上校,阻止悲劇的發生。

「希望是危險的東西」
「結束這場戰爭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奮鬥到最後一口氣。」-麥肯錫上校

麥肯錫上校是由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飾演。(圖片來源/Universal《1917》

就如劇中的上校所說,「希望」在戰爭中的確是危險的東西,因為戰爭是如此殘酷又令人不安,下一秒是生是死都不能把握。但我想,若沒有希望,史考菲沒有辦法一個人完成這項艱難的任務,畢竟面臨了再多的絕望,他仍對這被賦予的使命帶有那麼一點希望,才願意爬起身來繼續奮鬥。

電影的最後,史考菲和電影開頭一樣坐在一棵樹下,不同的是身邊少了布雷克。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張照片,是妻女的合照,上面有著「回到我們身邊」一行字,那是他最不敢面對、始終放在心底的「希望」。

在戰場上,長官追求的是勝利;對家人來說,追求的是親人平安歸來。一路上滿滿的屍體、烽火連天的城市,都在警示我們戰爭帶來的影響有多麽大,更是帶出了在殘酷的戰場背後,每位士兵所嚮往的自由、家人與愛。

史考菲與開頭一樣坐在樹下,身旁卻少了布雷克。(圖片來源/截圖自YouTube

一鏡到底 跟著主角爭分奪秒

本片的最大看點絕對是偽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這也是當初吸引我進電影院的一大原因。導演山姆曼德斯說:「這場旅程的每一步,都必須緊跟著兩位主角,所以最好就是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的確,這樣的手法讓觀眾就像是跟著主角們一起在戰場般,體驗穿越無人區、跳下瀑布的緊張,沒有停下來喘息的空間,也沒有時間為弟兄死去默哀,只有跟著主角拼了命往前走,不時被緊張感淹得喘不過氣,我想,這也是戰爭給人的感覺。

「有時候攝影師會把攝影機勾在鋼絲上面,後來再解開勾子,攝影師開始狂奔,然後坐上吉普車,載他開了四百碼。」-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

為了達到讓觀眾身歷其境的一鏡到底效果,周全的籌備和計畫非常重要,《1917》的製作團隊花費許多心思在搭建場景和不斷進行排練,每個走位、運鏡和隱密的剪接點都是精心設計過的。不得不佩服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的強大功力,整部電影畫面不僅順暢得無話可說,也常常美到讓人感傷,使我在觀影時不斷分心讚嘆:「這幕是怎麼拍的?剪接點在哪?太美了!」

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圖片來源/Universal《1917》

因為是一鏡到底的手法,電影沒辦法倒敘去提供兩位主角的背景,只能從他們的對話中隱約知道一些兩人的事,導致有些觀眾認為這部電影缺乏角色塑造。但我並不這麼認同,其實每一個事件的發生、每次對話都是在塑造兩人的形象,至於知不知道過去他們所發生的事,在這項任務中也顯得不是那麼必要。畢竟,戰爭中最重要的是那當下的每分每秒。

《1917》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1917》不像其它經典戰爭片如《搶救雷恩大兵》、《敦克爾克大行動》等,呈現戰場中腥風血雨的砲火和攻防,反而是專注在兩名年輕人傳達口信的過程,沒有國家的勝利及失敗,只有任務的成功與否。

本片除了一鏡到底帶觀眾身歷其境,整部片的節奏也拿捏得恰到好處,在好不容易喘口氣時,總會發生令人屏住鼻息的意外。除此,畫面中的光影、色調總是美如畫,特別是燃燒的建築和照明燈落下的那幕。

我想,這部電影不只是戰爭電影,更是主角追尋自我的一段旅程,史考菲在這艱辛的任務當中體會到「愛」是多麽得來不易又珍貴,這樣的核心價值,不就是每部電影背後所要追尋的意涵嗎?

《1917》劇中的史考菲完成了那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導演山姆曼德斯、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和整個製作團隊也完成了這近乎不可能的曠世巨作,很可惜本片未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肯定,但在我心中,它絕對值得。

《1917》劇組於金球獎頒獎典禮合影。(圖片來源/美國雜誌《浮華世界》

縮圖來源:IMdb

關鍵字:1917、戰爭、一鏡到底、金球獎、奧斯卡獎

記者 張筠婕
感謝看完(⁎⁍̴̛ᴗ⁍̴̛⁎)
編輯 黃順愉
魚兒水中游,也許嚮往藍天也說不定呢?
記者 張筠婕
編輯 黃順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