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不懂你——同理心的秘密
我可能不懂你——同理心的秘密
記者 謝孟如 報導 2020/04/05
擁有同理的能力在當今社會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需要與他人溝通,善用同理心有助於我們在人際關係上的拓展,所以人們時常被要求要提升自己的同理能力,網路上也有不少提升同理心的訓練資訊,而這都是希望我們能成為更柔性、更具人文關懷的人,從而讓世界減少更多的暴力衝突與誤會。
我同理你≠我懂你?
同理心一詞源自於希臘文中的「移情」(empatheia)。關於同理心的定義有很多不同的解釋,目前較為主流的是能將自己放在他人處境之下,去思考別人的感受。往下延伸又可分成:思考他人觀點的認知型同理,以及感受他人情緒的情感型同理。而擁有同理心的人,普遍來說,即意味著擁有包容他人、了解他人的能力。然而在同理的過程中,我們真的能明白他人的感受嗎?

站在對方處境,會更同裡他的感受。(圖片來源:Pixabay)
同理是嘗試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不等於明白他人的感受。能正確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我們稱之為同理準確度(empathic accuracy)。有精確的同理準確度,我們才有辦法更好的對他人的困境產生同理。而想要準確的知曉他人的感受,光靠盲猜肯定行不通,因此人們會採取依靠自身過去類似的經驗、換位思考等不同手段來貼近他人的感受。
為檢驗這些手段是否真的對情緒辨認有幫助,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的研究員雅各布(Jacob Israelashvili)以及其他學者針對人對負面情緒的同理準確度,做了四場實驗。實驗結果發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以下簡稱JESP)上,動搖了我們在同理手段上的認知。
設身處地≠設心處地
我們總是被教育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這樣才能更了解別人的感受。「設身處地」某部分來說,是一種「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嘗試用他人立場來了解處境。其中又可以再細分為以自己的觀點出發,想像如果是自己會怎麼處理(self-focus,以下稱為自我想像);以及從他人觀點出發,去揣摩他人的想法(other-focus,以下稱為設身處地)。這兩者都可以說是換位思考,將自己放置在他人處境之中的「認知型同理」。
在大眾認知中,將自我代入、從自身出發去思考的認知同理,會帶有更多私人想法,而且在思考的過程中常會陷入個人情緒中。所以我們應該是要去揣摩他人的觀點,才能更加貼近對方的真實感受。
為驗證上述的推測,研究人員針對不同的觀點取替對情緒的影響做了實驗,他們要求受測者觀看了幾部他人自述煩惱的影片,並要求他們採取不同的觀點去思考片中主角的感受,最後請受試者猜測片中人物的情緒。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採用自我想像或是設身處地的出發點,絕大部分都出現了「無相關」的結果。也就是說,「觀點取替」之於「同理準確度」,幾乎一點效用都沒有,就算換位思考,也無法精確了解他人的情感。
相似經驗所帶來反效果
相較於換位思考,相似的經驗則對同理準確度有顯著的影響。很多人認為擁有相似經驗會讓人更懂得他人的感受,因為共享經驗會讓人在情感上感到親近。但事實上,擁有相似的經驗,反而會蒙蔽我們對他人的情緒。
在阿姆斯特丹大學所做的四次實驗中,發現受測者若有經歷過相似經驗,會對情緒辨認的準確度產生負面影響。也就是說,當你擁有相似經驗時,你會更難理解對方的真實感受。而且個人感受越明顯,對情緒的辨識就越不準確。
個人的相似經驗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有出現顯著的作用,尤其是當我們嘗試從他人觀點切入。當我們採用自我想像時,因為要專注於思考當前「如果今天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的情境,所以會忽略了自己過去的經歷;然而我們改以設身處地的方式,有過類似經驗會讓我們更難從其中完全跳脫出來去揣摩他人的思路。

觀點選擇與相似經驗影響情緒辨認。(圖片來源/謝孟如重製)資料來源:《JESP》
自我苦楚,蒙蔽你的同理之眼
造成以上結果的原因,恐怕與個人的情緒管理有關。一篇同樣是發表在《JESP》的論文指出,多數人在面對他人的困境時,往往是從感性面去進行同理,然後才會去思考有關理性方面的事情。然而「情感」往往會左右人對外在事物的判斷,且當一個人擁有類似的經驗,他的個人情緒可能會更加強烈。在實驗中,研究員檢測了情緒對於擁有相似經驗的感知者,在情緒辨認上的間接影響。結果顯示,個人痛苦大大降低了我們對情緒的辨別。當陷入於過去的痛苦中,大腦會忙著排除自身的情緒壓力,導致我們無法處理他人的感受。然而有趣的是,當我們對過去的經驗不再感到苦惱,進而對他人困境產生關注時,相似的經驗將會對我們同理他人產生些微的幫助。

個人情緒對情緒辨認的影響。(圖片來源/謝孟如重製)資料來源:《JESP》
總而言之,想要懂得一個人的情感,從理性面下手是沒有太多幫助的。當然這並不是要我們摒棄認知型同理的手段,因為了解他人的立場和想法也很重要,只是單從實驗結果來講,換位思考無法讓我們準確知曉對方的心情。
而當你和對方擁有類似的經驗,在同理他人時也要更加小心,千萬不要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左右你的判斷。所以下一次,在說出「我也有類似的經歷……」之前,先確認自己是否還為這份經歷感到煩惱,以免讓他人的痛苦在我們心中失焦。
關鍵字:同理心、情緒辨認、相似經驗、換位思考、心理學
縮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