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農再進化 茶業的轉型
喝茶是台灣很重要的文化。台灣的茶葉從清治時期以來就聞名於世,但隨著市場結構改變,以及手搖杯的竄起,台灣茶農面臨了許多挑戰,而茶農如何迎擊,將是茶葉新世代的重要課題。
台灣茶農再進化 茶業的轉型
記者 何雨潮 報導 2020/05/24
台灣的茶葉從清治時期以來就聞名於世,更一度佔據了台灣出口總值的一半。但從1970年開始,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國民的薪資調漲,勞力成本因而上升。台灣茶葉失去原本擁有的外銷競爭力,從外銷市場漸漸轉變為滿足內需市場。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後,進口茶量大增,更是增加了台灣茶銷售的挑戰。茶農如何轉型去迎擊,是茶葉新世代的重要課題。
手搖飲開啟商用茶之路
過去十年以來,政府在茶產業致力推廣精品茶,同時也是茶農所努力的目標。台灣茶農精心製作的精緻茶品,如南投魚池鄉的台茶系列,以及木柵鐵觀音茶等,在國際極具有競爭力。不過隨著手搖杯飲料店的盛行,改變了年輕人茶飲的消費形式,商用茶的需求快速增加。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飲料店一年的營業額接近1000億元,且每年都在持續成長,可見台灣人對手搖飲料的需求量之大。不過台灣本土的茶葉卻因勞力、土地成本較高,導致價格昂貴而缺乏競爭力,因此有些飲料店選擇使用價格較低廉的進口茶葉,或以混用進口茶葉的方式來壓低成本。如此龐大的市場,使開發平價商用茶成為一個可行的轉型目標。於是政府自2019年開始推動「茶產業3.0」,將目標新增商用茶,朝著精品茶與商用茶兩個方向進行推廣。
台灣原本就有生產商用茶的茶商,但因數量不多,仍須依賴進口才能滿足國內需求。而屏東內埔的老埤農場使用了新式灌溉,以及機械式採收系統,利用科技解決勞力成本較高的問題,並提高商用茶產量,成為大量生產及降低國內商用茶成本的先鋒。但是大量購入機械及智慧化科技需要大量的資金,並非所有茶葉業者都適用此轉型方式,如此過高的門檻讓轉型為商用茶的業者較少。
失真的烏龍茶
台灣茶農除了要面對進口茶葉的競爭,茶葉的味道在出口銷售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原本台式烏龍茶的發酵度約在20度至40度之間,但現在卻減至10度以下,產生「過度綠茶化」的現象。因為台灣茶葉大多銷售至中國,而中國人偏好綠茶的風味,銷售到中國前,茶葉會屢經調整,茶商會要求茶農製作烏龍茶時減輕發酵。經過多次出口銷售後,口味慢慢被調整成符合中國需求的模樣。竹山的傑出青年製茶師王宥鈞說到:「台式烏龍茶製作手法逐漸失真。」
王宥鈞表示,茶農通常比較不會銷售,不管是滋味或是價位,都任由茶商帶著走。過去茶農依賴茶商銷售,因此口味以及價格受到茶商的直接影響,茶農的利益也往往被剝削。這使越來越多茶農紛紛採用自產自銷的模式,來踏出茶業轉型的第一步。

台式烏龍茶將面臨失真。(圖片來源/王宥鈞)
茶產業融合文化再升級
許多茶農除了著手提升台灣茶葉的品質,同時也結合在地文化,舉辦了多項農村生活體驗活動,為茶添加教育以及娛樂的附加價值。像是在宜蘭冬山鄉經營六十多年的老茶廠「花間茶語」,不只開放導覽教學,也讓民眾能體驗課程,透過人們親手製茶,來更了解台灣的茶產業。同時茶農也將台灣特色花卉融入茶中,製作出柚花、桂花、梔子花等有花香味的茶,展現出了茶的多元性,讓民眾看到茶的更多樣貌。
茶農除了開發休閒農業,自產自銷也是最常見的轉型方式。現今的茶葉業者,從種茶、製茶、到銷售一手包辦。這樣的方式能讓茶農能夠自主控制利潤,較不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導致收入不穩定。近年來盛行的小農市集,茶農可以直接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透過直接對話來瞭解市場需求,還能避免被中盤商剝削利潤,也讓產品更加新鮮、健康。

小農市集讓茶農增加自產自銷的通路。(圖片來源/臉書)
步上茶業新世代
台灣茶農在各方面作出了努力,用自己的力量讓台灣的茶再次重返榮耀。今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全球蔓延,台灣的有效防疫受到多個國家認同,為了感謝世界看到台灣,包含製茶師王宥鈞在內的十四位茶農,共同製作了一款「台灣抗疫禮盒」,寄給為世界努力防疫的人員,盼能透過台灣的好茶傳遞敬意並引起重視。
你喜歡喝茶嗎?面對許多競爭及挑戰,台灣茶農持續不懈的努力,讓我們仍能喝上一杯台灣好茶。隨著時代的轉變,人們的消費形式產生了改變。不論是講究的沏一壺茶,又或是隨手買的手搖茶飲,型態雖有所不同,但都包含在台灣茶文化中。有機會不如買包台灣的本土茶葉,細心品味這片土地與台灣茶農辛苦努力的成果。
關鍵字:台灣茶、茶農、茶業轉型、自產自銷、商用茶
縮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