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期

該如何面對高齡社會的衝擊

現在的你,有想過「老化」這件事嗎?有想過父母邁入老年後,你的日子會變得如何嗎?你知道政府有那些政策在保障老人生活的嗎?再深入一點思考,這些政策真的有幫助嗎?

該如何面對高齡社會的衝擊

記者 王乃安 報導  2020/06/14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百分之七時,稱為「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達到百分之十四時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達到百分之二十時,則稱為「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計,台灣在2003年時成為高齡化社會,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目前推估未來將會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高齡化時程。(圖片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20年的統計發現,台灣的老化指數(65歲以上人口除以 0-14歲人口的百分比)在2019年底時,已經高達119.82,意味者老年人口數已高於幼年人口數。而扶老比(每100青壯年人口所需扶養的老年人口)也從2009年底的14.56%上升至2019年底的21.24%,顯示社會所需負擔的依賴人口變多。

根據衛生福利部近幾年提出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核定本」中可以看到,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遠比歐美各國來得快,整體人口高齡化的歷程也愈來愈快。面對這樣的考驗,台灣政府也因此推動了許多相關的老年福利政策。
 

現行台灣老年福利

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台灣政府於2015年再次修正公布施行《老人福利法》,期望使政府以及民間可以就經濟安全、健康維護、生活照顧和社會參與層面更積極推動各項老年福利服務。

為保障老人的經濟安全,除了有軍人、公教人員以及勞工保險等社會保險提供的老年給付,以及退休金作為第一層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外,也針對沒有接受公費安置之中低收入老人,依據庭經濟狀況於每月發放7,759元或3,879元的「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除此之外,政府更於2008年10月1日開辦國民年金保險,讓國民老年的基本經濟安全多了另一層的保障。

在老人健康維護的部分,除了全額補助70歲以上中低收入老人的全民健康保險費以及裝置假牙的費用;各地方政府也同時提供老人預防保健服務,以及中低收入老人醫療相關費用的補助,以減輕經濟困難的老人在保險費或部分醫療費用上的負擔。

面對高齡社會導致的照顧需求增加,為了使老人都能得到相對完善的照顧,政府希望可以將台灣老人照護在地化且社區化。因此,自2005年起鼓勵民間團體及社區發展協會投入社區式照顧服務,利用在地人力資源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提供社區中老人初級預防照顧服務(訪視關懷、電話問安、健康促進等)。此外,也進一步規劃預防及延緩失能的課程,以提升據點的服務量,布建長照社區服務的資源。

基於「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也為了鼓勵老人進行社會參與,政府於中央機關(構)和行政法人經營的文教設施及康樂場所,施行半價優待的優惠。除此之外,也與民間團體合作,定期推展行動式老人文康休閒巡迴服務,利用巡迴關懷專車深入社區,將福利服務、健康諮詢、生活照顧和休閒文康育樂等服務傳遞給有需求的老人。
 

不斷完善的長期照顧?

根據衛福部的「長照十年計畫2.0」,長期照顧制度(以下簡稱長照)的開端可以從1998年行政院衛生署通過的「老人長期照護三年計畫」談起,而長照服務的雛形則為2000年所推動的「建構長期照護先導計畫」。爾後,為了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現象,行政院於2007年核定「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簡稱長照1.0)作為應對。2015年時,為健全長照服務體系的發展,使資源更加全面、服務更具品質,讓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護,長期照顧服務法正式上路。2016年,為了建立蔡英文總統希望達到的「平價、優質、普及的長期照顧體系」,開始推動「長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設置長照基金以改善長照1.0資金缺乏的問題。

長照政策藍圖。(圖片來源/衛福部長照專區

近年協助政府完成長照相關規劃的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表示,關於長照基金,政府已經承認其將於2026年面臨不足的問題,而她也於2015年發布在社區發展季刊153期的文章中建議長期照顧仍需回歸到長照保險的部分。文中李玉春認為長照2.0的規模太小,可能只能解決短期問題,最終仍須利用長照保險或是更大幅的進行加稅,才能為長照籌措足夠的財源。

李玉春提到,長照保險的價值在於藉由社會集體互助,以減輕老人照顧上的負擔並且帶動長照資源的發展,進而形成一個負擔公平、永續且財源充足而穩定的長照財務制度。儘管政府目前表示長照基金財源收入無虞,未來在規畫中可以針對學者所提出的長照保險概念進行深入討論,以建立更完善長照體系。
 

未來趨勢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

根據衛福部長照專區的資料顯示,近幾年政府普設以社區為基礎的預防及照護體系「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下簡稱關懷據點),截至2017年5月底全台灣已有2710處。社團法人新竹縣愛鄰社區關懷協會(以下簡稱愛鄰)總幹事范馨文表示,政府針對據點的服務會進行7成左右的經費補助,同時會指派督導了解據點情況進行協助,而所有相關的服務情況(電話問安、關懷訪視、供餐以及健康促進活動的情形,據點活動舉辦時間、人次、參與之老人個人資料以及志工服務時間)都須回報至衛福部的後台進行統整。范馨文表示雖然政府為主要的監督者,但是實際上不太干涉各個社區關懷據點的運作以及活動規劃。

關懷據點的功能除了可以做到最基本的電話問安、關懷訪視、供餐以及健康促進活動,還會舉辦多元課程以及活動,讓老人可以進行終身學習和興趣培養。范馨文說道,希望透過關懷據點不只是可以幫助較弱勢的老人、讓普通老人家之間交流,更希望可以跨世代的去影響到兒輩、孫輩,讓世代間進行交流、彼此尊容,進而形成一個健康的老化社會。

唱出興趣的愛鄰活力不老合唱團。(圖片來源/愛鄰官網

不是老年人的你也該思考

或許很多人現在還不需要面對自己因為老化導致身體上、生活上的問題;但是很有可能需要面對家人的老去,這時候身為照顧者就會面臨照護老人的經濟壓力、安置問題等等。從事保險產業的王國書針對老年議題一直具備居安思危的觀念,並也提早進行瞭解與安排,這點讓他在過去家人需要長期照護的情況下,不至於工作、家庭兩頭燒。現在25歲的楊雁涵表示,就目前的福利規劃來說,政府提供的幫助還是很有限,提早規劃可以確保不管福利政策如何改變,自己老年都能活得有品質且有尊嚴。

隨著醫療科技越來越發達與進步,相信人類平均壽命將會越來越長,政府所推行的老年福利政策顯然會成為未來社會談論的重點。或許每個人都該居安思危,多去了解相關的議題,進一步進行規劃,讓未來不論身為照顧者或邁入老年時都能受到最大的保障。

關鍵字:老年福利、台灣、高齡化、長照、社區關懷據點

縮圖來源:Pixabay

記者 王乃安
嚴肅又大喇喇的女子。 會散發莫名的威嚴感令人難以親近。 最親民的時候是迷妹上身的時刻~
編輯 張筠婕
感謝看完(⁎⁍̴̛ᴗ⁍̴̛⁎)
記者 王乃安
編輯 張筠婕